春季中医药养生小知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8-03
/ 1

春季中医药养生小知识

伏贤兵

仪陇县果山卫生院 四川 仪陇 637677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的气温变化是最无常的,有的时候穿厚一点,气温升高了;穿薄一点,温度又降低了;有一句俗语说:“春捂秋冻,一年无病”。每一个季节养生方法都不一样,春季身体肝气当令,属木性,宜养阳,重在养肝。中医里认为肝喜条达,主要是讲心情愉悦则气就通畅,肝气会随之旺盛。反之,肝气升发的太过或者郁结在身体里,就容易伤害我们的脏器健康。春天是我们身体新陈代谢比较强的时候,所以应该注意的养生知识有很多。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些关于春季中医药养生的小知识。

1 中医药养生知识

1.1 春季养生科学饮食很重要

1.1.1 早春应该多吃温补阳气的食物

早春之际,阴寒渐退,阳气开始升发,忽冷忽热之际。根据春夏养阳的理论,应该吃一些葱、姜、蒜、韭菜等,可以驱散阴寒,助春阳生发,并且还有杀菌预防疾病的作用,少吃性寒食物。

1.1.2 仲春适宜滋补脾胃

古人曾经讲到,春应在肝。肝亢可伤脾,导致脾胃运作出现异常。这期间比较适合进食一些蜂蜜、大枣等滋补脾胃的食物,少吃太油腻不容易消化的食物。春季也是很多野菜生长的季节,就像鱼腥草、蕨菜、荠菜、竹笋、香椿等,应该不失时机的择食。

1.1.3 暮春应该清淡饮食

接近夏天的时候,气温逐渐升高,这个时候应该以清淡饮食为主,适当的进食一些新鲜的蔬菜、水果,蛋白质类,也可以饮用一些绿豆汤、酸梅汤等防止体内积热。此时不宜进食羊肉、火锅等刺激辛辣的食物,避免邪热化火。

1.1.4 养肝为首

肝脏是身体的一个很重要的器官,有调节气血的作用,可以帮助脾胃消化食物,吸收营养、调畅情志、梳理气机。所以春季养肝得法,将给整年的健康打好了基础。具体应该多吃一些温补阳气的食物,像大蒜有比较好的杀菌作用,能够促进新陈代谢,预防各类疾病;大葱也有很高的营养,能够预防呼吸道感染等疾病。少吃性寒的食物,像黄瓜、莲藕等。

1.1.5 宜食多甜少酸

五味中酸味入肝,有收敛止泻的作用,易影响阳气的升发肝旺能够伤及脾胃。所以酸类多食会造成肝火过旺,春季应该少食酸,甘味入脾有益于补益人体的脾胃之气,所以可以适当的进食一些甜食。

1.2 防风

中医里讲到,春季为风邪主令。而“风为百病之长”,风邪是外来致病的主要原因。有中医专家讲到,肌肤腠理疏松开放,春季人体阳气生发,会使外来风邪侵袭身体,引发各种病症,比如流行性感冒、肺炎、呼吸道感染等。“这在中医中都属于温病的范围,正是春季的高发病。”“外风”之外,还需防“内风”。有专家讲,风气痛于肝,肝阴不足或肝失所养,都会诱发肝风。肝风内中或肝风上扰,容易引发各种心血管类疾病。

1.3 春季宜养诸不足

冬天我们身体脏器消耗比较多,然后由于春季阳气升发,可能会出现阴阳不调的情况,导致身体出现阳虚的表现。如脾阳虚的人会有气若少神、胃口不好、大便溏湿的表现,肾阳虚的人会有腰膝酸软、手足冰冷等表现。根据自然天气的变化,春天也是养诸不足的最佳时间。

1.4 防寒

春季来临的时候,天气的变化比较无常,初春防寒是我们应该重点关注的。有中医专家讲过,首先,防外寒,外界气温变化寒气入侵身体,易引起感冒等疾病;其次,防中寒,即为寒气所伤。“含伤阳,心属阳,寒气入侵身体,首先会入侵心脏,早春很容易诱发心血管疾病。

1.5 春捂秋冻,多喜少悲

有一句俗语讲“春捂秋冻,无病痛”,春捂可以达到防风防寒的作用,所以不能太早换掉厚衣服,尤其是经常生病的,抵抗力弱的人,不能突然换上春装;而且,春天虽然温度开始升高,但柚子、梨等性寒的水果也应该少吃,以免损伤脾胃阳气。

1.6 防火

中医里讲到,肝脏的病理机制为少虚多实。如果春季身体调养不好,就可能导致肝火上升。有中医专家讲到,五脏相通,肝火上升还会影响其他脏腑,引起胃火、心火、胆火等,出现烦躁、多梦、牙龈肿痛、口舌生疮、口苦口干等不不良症状。并且存在阴虚体质的人,在春天还容易出现虚火上升的表现,出现耳鸣头晕、心慌失眠、腰膝酸软等症状,所以,防虚火也很重要。

总之,养生要顺应自然界的趋势、自身的体质等进行饮食、运动、情绪的调养,根据气节的变化进行合理的调养,才能拥有健康的身体。春季是一个美好的季节,也是养生的好时节,一定要抓紧时间进行养生。以上就是一些关于春季中医药养生的小知识,建议大家多了解一下,这是各个年龄阶段都需要知道的养生知识,能够帮助我们调养好身体,提升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