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景观生态学的乡村规划探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7-19
/ 2

基于景观生态学的乡村规划探析

赵楠

深圳景涛景观设计有限公司 518000

摘要:景观生态学作为生态学、生物学、景观规划、区域地理等多学科交融的学科之一,在土地利用、生态规划、景观设计等领域有着越来越重的指导作用。乡村规划建设也是经历了探索发展的过程,接下来乡村规划建设的发展也面临创新转折的新局面。而景观生态学中基本原理方法应用到美丽乡村建设无疑是为美丽乡村建设事业注入新的血液。

关键词:生态学;乡村景观;规划;应用

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使农业景观和自然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及不断改变着区域内的景观格局,加剧了农业资源与环境问题。时空格局的改变使小尺度的农业生态系统研究已无法满足农业持续发展的需要。因此,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对我国乡村景观进行合理的规划和设计,可以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 乡村景观生态规划概述

1.1 乡村景观生态规划的概念和目标

乡村景观生态规划是以景观生态学为理论基础,解决如何合理地安排乡村土地及土地上的物质和空间,以创造高效、安全、健康、舒适、优美的乡村环境的科学和艺术,其根本目标是创造一个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整体优化和美化的乡村生态景观。提高景观的多样性和异质性,建立复合生态经济系统,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生产力。乡村景观生态规划的目标体现了要从自然和社会两方面去创造一种融技术和自然于一体、天人合一、情景交融的人类活动的最优环境,以维持景观生态平衡和人们生理及精神健康,确保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健康、安全、舒适。

1.2 乡村景观生态规划原则

从空间布局而言,乡村景观生态规划应贯彻以下原则:

(1)建设高效人工生态系统,实行土地集约经营,保护集中的农田斑块。

(2)控制建筑斑块盲目扩张,建设具有宜人景观的人居环境。

(3)重建植被斑块,因地制宜地增加绿色廊道和分散的自然斑块,恢复景观的生态功能。

(4)工程建设要节约用地,重塑环境优美与自然相协调的景观。

2 景观生态学在乡村建设规划中的应用

2.1 “斑块-廊道-基地模式下”的乡村景观格局优化

斑块-廊道-基底理论模式为具体而形象地描述景观结构、功能和动态提供了一种“空间语言”(spatial language)。当然也可以指导;乡村旅游空间的构建及管理,这对于处理乡村景观结构与旅游功能实现具有直接的借鉴意义。景观生态学关于景观空间形态划分的重要内容,也是景观生态学进行空间研究的基础。它揭示的景观空间架构关系对乡村旅游空间规划指出了一个新的路径。在这种模式指导下有助于乡村景观格局的优化,以更好地实现生态环境保护、景观效果、乡村旅游等功能。

2.2 乡村景观尺度问题

尺度问题是所有生态学研究的基础,合适的尺度(粒度和幅度)选择是至关重要的,因为粒度和幅度决定着观察的对象,同一环境下不同粒度和幅度的研究结果往往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对于乡村景观的研究应该选择好一个合理的研究尺度,这是研究结果科学性的基础,斑块-廊道-基底理论模式是景观生态学的基础理论之一,是研究区域景观空间的重要理论。对于乡村来讲,可以看做为一个以农田为基地,以河流、道路为廊道,以林地、农居为斑块的完整区域景观进行研究。下文研究乡村景观格局、土地利用、空间异质性、功能实现等问题均是在此乡村景观尺度的基础上进行研究的。

2.3 景观、土地利用时间与空间格局的优化

景观格局优化包含景观空间格局优化和景观时间格局优化。景观空间格局优化直接相关乡村土地利用格局,通过土地整理及格局优化以及景观打造,来实现具有一定效果的景观格局。景观时间格局则是在土地空间格局的基础上进行不同季相景观的营造,以实现多功能性景观。关于多功能景观,作为同一或不同时间,同一或不同土地单元,不同功能综合的多功能性(空间集成或“真多功能性”),简单说,多功能景观就是为了多种目的对景观中的土地采用多种利用方式同时加以使用的景观。因此,景观格局优化及多功能景观的实现本质上就是乡村土地资源利用在空间及时间上的格局优化。在空间上美丽乡村建设通过拆改留来实现农居斑块的土地集约化利用以及斑块景观效果;对景观生态学而言,任何形式的农业活动,包括观光农业都必然落实在具体的地域空间上,构成各类农业景观。

3 基于景观生态学乡村规划

3.1 自然斑块保护和规划

第一,保护自然斑块的完整性和原生性。在乡村规划的过程中,对自然斑块进行保护,生态分析作为规划依据和基础,严格限制新建道路对斑块的分割和破坏,避免景观碎片化程度增加。特别是对乡村固有的山地、林地、自然风光等方面,避免人工破坏当地传统的生态环境,保证自然斑块的完整性和原生性。在对这些自然斑块进行保护和规划的过程中,以生态设计为先导,对斑块进行梳理和系统的连接,提高乡村的生态建设。

第二,在乡建中,自然景观与农田景观之间有着一定的生态加固作用,那么在乡村规划的过程中就应当利用这些自然景观与农田景观来加强与人造景观之间的过渡,保护原有自然斑块,加强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同时也能够加强不同景观之间的融合,提高美丽乡村的

魅力。

3.2 乡村廊道保护与规划

在乡村规划的过程中,应当要保留自然廊道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对乡村当地的自然景观进行全面调查以田野调查的方法勘查阡陌,在此基础上将自然廊道加以提升整治。廊道的原生性是物种持续生存和发展的保障,因此,在对乡村廊道进行保护与规划的过程中,应当要尽量“取舍有度”,适当将不合理之处改善,将不连通的空间连接起来,形成具有传统气息以及现代化特色的乡野景观。另外,乡村廊道的规划除了要具备基本的生态性功能之外,还应当要具备一定的防灾功能。

3.3 生态产业规划

第一,立体农业景观建设。为了让美丽乡村建设更加立体化,应当要加快建设立体农业景观。加强农地的立体感,实现物质能力的循环利用。这样的种植方式可以成为自然农作物景观,为乡村增添色彩。同时规划师需要对乡村的空间布局进行全面了解,利用不同空间布局和特色来加强“养”、“牧”、“渔”等养殖业的发展,并对养殖业进行集中管理,建设特色养殖观赏区,为乡村的建设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第二,产业规划以尊重自然为本,同时规划要科学合理。只有将设计配合当地的自然风貌,提高土地空间的利用能力,同时将当地的风土人情和人文历史融入到规划中,合理的产业规划是促进乡村建设可行性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乡村发展的原动力。

第三,生态旅游产业建设。近些年,乡村生态旅游已经成为当前旅游中的热门形式,乡村生态旅游产业依靠乡村优美的环境、独特的生产经营方式、独特的民俗风情及人文景观等,成为吸引游客的闪光点。因此,可以利用乡村各方面独特的条件来建设生态旅游产业,比如:建立农业公园,合理安排当地的特色植物、娱乐设施等提高农业公园的特色;以农田为基础,建立循环灌溉系统;在道路旁边种植瓜果、蔬菜,并开放体验式采摘,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加快美丽乡村的经济发展。

4 结束语

总之,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景观生态学原理是必不可少的基础原理之一。规划师应当要在了解景观生态学原理的基础上综合考虑,采取合适的措施对自然斑块和廊道合理保护和规划,并对生态庭院进行适当改造,对生态产业进行合理规划和建设,促进美丽乡村的

生态化、系统化、经济化建设。

参考文献:

[1]周再知,蔡满堂.乡村景观规划研究.林业科学研究,2000,13(2):160~166

[2]郭晋平,周志翔.乡村景观生态规划.景观生态学,2006:251~255

[3]刘黎明,李振鹏,张虹波.试论我国乡村景观的特点及乡村景观规划的目标和内容.生态环境,2004,13(3):445~448

[4]周再知,蔡满堂,许勇太.乡村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研究.林业科学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