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社工+志愿者”联动模式的几点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7-16
/ 2

对“社工 +志愿者”联动模式的几点探讨

彭伟鸿

东莞市仁心社会工作服务社 523000


摘要: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构建“社工+志愿者”联动模式,能够促进社会公共事业发展,提升社会整体发展的有效性。社工具备了较高的专业化技能,有较高的综合素质,但人员数量有限,难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而志愿者虽然数量较多,但专业化技能欠缺,通过对两者的融合,构建“社工+志愿者”联动模式,则能够实现双方的优势互补,推动社会的长远稳定发展。基于此,文本就对这方面内容进行了分析与探究,梳理“社工+志愿者”联动模式的内涵与意义,并找出该模式构建中所面临的问题,最终提出具体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社工;志愿者;联动模式;优势互补


一、“社工+志愿者”联动模式的内涵与意义

1.“社工+志愿者”联动模式的内涵

“社工+志愿者”联动模式指的是社会工作者与志愿者相互之间有机配合与协调,共同为社会中有需求的人员提供服务的模式。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公益活动、公共管理活动以及社会援助业务等不断增多,对志愿者的需求量日益加大。志愿者服务的范围和领域众多,且有较为广泛的群众基础,其工作一方面能够对市场服务与政府服务的不足进行弥补,另一方面能够为有需要的人员提供更为全面的帮助,带动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而社工则是指的社会工作,其目的是对社会问题进行解决,促进社会功能的完善,使社会整体的福利水平得到提升,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和谐与团结。在社会工作中,最为专业的主体就是社工机构,他们为社会提供多元化、专业化、科学化的服务,促进了共建共享共治社会格局的形成。

从定义上而言,志愿者与社工两者工作的性质都是为他人提供帮助,这两者之间存在互通性,但双方的工作过程不同,所取得的工作结果也不相同,相互之间通过有机联系与融合能够使工作得到完善,取得更为良好的服务水平,进一步促进社会的发展。

2.构建“社工+志愿者”联动模式的意义

第一,推动社工工作覆盖率的加大。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社工工作起步较晚,在2006年我国政府才开始在国家顶层设计中纳入了社工工作有关的方案,很多人员对该职业并不了解,因此我国社工行业的发展速度较慢,覆盖面较窄,且社工在社会资源、人力资源等各方面的调度支持度较低。而志愿者服务则是我国的优良传统,从很久之前就得到了发展,且大部分志愿者都能够得到群众的认可与赞赏,他们不仅数量大,而且号召力强。通过实现两者的融合,构建联动模式,能够促进社会工作助人理念的传播,使社工服务的范围得到拓展,社会覆盖面日益加大。另外,志愿者在我国的发展起步较早,他们在长期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数据信息等,两者融合还能够使社工工作得到更为有力的支撑,提升专业化效果。

第二,促进志愿者服务专业性的提升。虽然志愿者在我国得到了良好发展,但是很多志愿者组织都存在管理缺失、人员流散以及制度不完善、服务不够特色化等问题。而社工工作则属于专业性工作,工作者具备了专业化的知识和技能,他们能够对志愿者进行培训,帮助他们提升专业化技能,这就能够使志愿者服务的专业化水平得到提升。此外,社工还能够借助于自身的专业知识,对服务对象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对他们制定针对性的服务形式和内容,推动志愿者服务的规范化、专业化、高效化发展。

二、“社工+志愿者”联动模式构建中所面临的问题

当前我国很多地区已经构建了“社工+志愿者”联动模式,实现了社会服务效果的提升,但在该模式运行中也面临着很多问题,亟待进行进一步完善。

1.缺乏科学的联动平台和规范体系

“社工+志愿者”联动模式构建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并非简单将社工工作与志愿者工作进行融合,还要对资源进行连接、对服务进行配对、召开联席会议等,涉及到多方面的内容,离不开社工与志愿者之间的全方位、多层面沟通。而当前我国很多地区虽然构建了这两者联动的模式,但却缺乏联动平台,双反之间的沟通与联系不够,导致工作的融合面临很多问题。最终出现的结果就是,社工协调与组织的长处难以得到发挥,志愿者公共服务无法得到指导和辅助,双方没有进行有机整合,资源被大量浪费。并且,这两者的联合还离不开科学规范的体系,但当前我国政府并没有对这两者构建科学的规范和体系,双方之间的联合缺乏制度层面的指导,导致联动模式的运行面临着诸多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

2.管理系统不同,相互之间难以有机配合

在我国志愿者组织属于共青团系统、社工机构属于民政系统,从服务对象和服务领域上来看,这双方之间是存在交叉的,但因为工作内容不同、管理系统不同,所以在资源分配中也会存在不畅通的现象,导致相互之间的配合不够完美。由于社会工作存在较高的科学性和专业性特征,志愿者服务工作存在较高的群众性和自发性特征,在活动中很容易忽视规律,从而使得双方联动不够和谐稳定。部分志愿者组织认为在开展社会工作的过程中社工地位较为强势,自身不应当受到其指挥,因此对双方的联合存在反感或者抵触心理。

三、“社工+志愿者”联动模式构建的措施

1.构建专业性组织推动两者的有机融合

要想促进“社工+志愿者”的有机联动,就应当构建专业性的组织,由相关组织对两者进行管理和协调,最大限度地发挥两者的优势作用,达到社会效益最大化的目的。如可以构建志愿者服务与社工工作中心、志愿者与社工联合会等,并在组织中构建专业性服务标准、工作规范等。此外,还可以从社会机构、政府部门等有关的服务项目中挑选出来一部分,将其视为志愿者与社工融合的创新项目,并从资金上、政策上等进行扶持。

2.构建科学的沟通平台和制度体系

第一,利用互联网构建社工与志愿者联合的平台,双方通过平台加强联系,并通过平台对资源信息进行共享等。当前我国志愿者和社工都有各自发布信息的平台、网站等,但双方平台并没有实现共享,对此,可以促进双方平台的融合,对平台进行整合,使两者都能够通过平台进行联系,并促进知识的传递,进一步提升共享度。运用该平台,社工能够对所需志愿者信息进行调取,并对服务计划、服务内容等进行发布,通过在线的方式对志愿者进行评定。而志愿者则可以通过平台取得招募信息,对社工机构的情况进行了解,并且还能够对服务项目进行分析等。第二,健全联合工作制度体系。为了推动社工与志愿者联动模式的有机运行,我国各个地区政府应当针对于地区的现实情况构建双方联动的制度体系,从制度上对联动的内容、规范、流程等进行规定,以便为双方的融合提供更为有效的参考。

3.对管理系统进行综合,进一步提升联合的有效性

当前我国社工管理机构与志愿者管理机构属于两个不同的组织机构,这两者管理系统存在一定的差距,为了促进两者的进一步融合,可以对管理系统进行综合。如,可以对共青团管理系统与民政管理系统进行衔接,将其中与志愿者服务、社工有关的内容进行整合,从管理系统上为两者联动提供良好的环境。还可以使相关的人员加强联系,促进管理者的互通,以便为两者的融合提供更为有效的指导。

四、结束语

“社工+志愿者”联动模式的构建,不管是对于社会的长远发展而言,还是对于服务对象和服务主体而言都是十分有利的。而要想促进两者的有机联动,就需要构建专业性组织、建立科学的沟通平台和制度体系,并对管理系统进行综合,只有如此才能够使联动模式发挥更大的价值和作用。

参考文献:

[1]王轶群,丁茂婕.成都市“医务社工+志愿者+医务人员”三方联动模式探究——以新都区D医院为例[J].公关世界,2020(20):57-58.

[2]李雨萌.“社工+志愿者”联动模式研究[J].管理观察,2017(31):67-68.

[3]王静.资源整合视角下的“社工+志愿者”联动模式研究——以广州市A社工机构为例[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0):119-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