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时间词”结构中“赶”的语法化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7-15
/ 2

“赶 +时间词”结构中“赶”的语法化研究

翟彬舒

延边大学 朝汉文学院

摘 要 现代汉语普通话“赶”存在一个介词用法,即“赶+时间词”,而在一部分北方方言中“赶”的介词功能更为强大,语法化趋势更为明显。文章对“赶”的语法化过程进行了整理。

关键词 赶;语法化;

零、引言

根据现比较流行的家族相似性功能标准来划分“赶”的词性,在现代汉语中,它仍然属于动词的范畴。但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包含着这样的一类短语,如“赶明个、赶今天、赶下个春天”。这样的短语,往往会放在句子前面表示时间。实际上“赶+时间词”它的形成与“赶”本身的虚化有着紧密的联系。

一、对象界定

首先我们从共时层面探讨一下“赶+时间词”是否属于介词短语。

(一)从位置分布的情况来看,“赶+时间词”多用于句首,作状语。如:

1.赶明儿,我带你出去玩一次,保证让你玩个痛快。 (王朔)

2.赶明年过生日,叫父亲给买个大汽车,他一定给我买! 《老舍长篇》

像其它介词短语一样,可以移位,意思不变。如:

1.我等着哪,明儿还不定怎么编排我呐。 《皇城根》

2.他们计划12月15日前全部灌完。 《人民日报》

除了作状语,“赶+时间词”还作定语、补语。

(二)从句法结构上辨别

介词和动词的最大区别就是能否单独作成分,这就要求介词短语(PP)进入结构的同时,(VP)也要同时存在。如:

1.真要有一牛车话就赶明儿再说,我(vp)困了!

2.非得赶今天都告诉(vp)你奶弟干什么?(汪曾祺)

(三)“赶+时间词”与“赶时间”的辨别,试比较:

1.我很忙,我赶时间。(“赶”是动词,时间在这里是赶的宾语)

2.我很忙,赶时间再聊。(“赶时间”在这里是“pp”,真正的谓语动词是“聊”)

正如前文所说,“赶”从词类上讲,仍然属于动词,并非所有赶+“表示时间的词”都经过了语法化,成为了介词短语,而只是一个述宾结构。


二、语法化过程

“赶+时间词”这一用法是汉语普通话“赶”唯一较为明显经历虚化的用法,其它义项皆为动词意。结构中的“赶”还保留着动词“赶”的语义。这就是沈家煊先生认为的语法化“保持原则和滞后原则”,即实词虚化为语法成分以后多少还保持原来实词的一些特点而同一个词 ( 形 ) 既表实义又表虚义。

  1. 上古汉语

  1. 《说文解字》对“赶”解释是“舉尾走也”,也就是动物翘起尾巴跑。这一说法,在唐初就有争议,郑笺训“赶”为螫蟲也。尾末揵然。似婦人髮末上曲卷然。所以唐人认为“赶”在《说文》中本来没有,是后人与“揵”弄混淆了,后加上去的。

2.春秋战国时期

(1)进退者主制,滔[赶]者主劳。 (《管子·君臣》)

(2)思虑果敢曰[赶]。 (《周书·谥法》)

这一时期“赶”更多的是“向前跑”的意思,并且单独使用。这时候“赶”已经失去其动物性,和包含的“卷曲”象形义。成为一个完全用来认识人本身的词。

(二)中古汉语

上古汉语中的以人为中心的“赶”,其实到现代汉语中仍然保留。但并不影响在中古汉语中“赶”发生了两方面的变化。一个是“赶”的意义增加了人与人追赶义,另一个是人与动物之间的驱赶义。认知语言学Heioe等人认为,人对自己身体部位的认识是语法化的输入最基本的参照点。“赶”的字义也经历了:认识外物>人借用认识自己>人作用于外物。

1.六朝时期

(3)时尝见父来骂詈[赶]打之。(《搜神记》)

这里可以很明显的发现,“赶”成为一个及物动词。那么它就不能只有“跑”的意思。(因为“跑”是一个不及物动词),因为宾语是人,不能说是“驱赶”,所以这里是“追赶”的意思。这时候的“赶”不再只带有速度快,更有了一定的空间义,表示在被追人后面进行追赶这一行为。

2.隋唐时期

(4)家狗[赶]不去,野鹿常好走。(《寒山诗》)

(5)魏光乘目为“[赶]蛇鹳鹊”。(《野朝佥载》)

(4)(5)的宾语都是动物,这里的“赶”所具备的空间义,成为了一种方向。驱使动物向一个方向跑,就是“赶”。这个空间义更为抽象化。

  1. 近代汉语

“赶”是从什么时候成为一个“构词素”进入词中的那?其实在五代的《敦煌变文集新书》就有“难陀登时便走,夜叉从后[赶]来。”这样的句子。这里“赶和来”形成一个词。赶就已经成为一个构词语素。从此之后赶在词中出现的越来越频繁。组成的词语也越来越丰富。

北宋时不仅有“赶来”,还有“赶出”。而且例子较多,这证明“赶”与一些表示方向的词已经有较为固定的搭配。如:

(7)及吸气时,其所生之气又从里[赶]出,故其腹却厌。(《朱子语类》)

(8)克己便是开门[赶]出去,索性与他打杀了,便是一头事了。(《朱子语类》)

南宋时期与“赶”搭配就更加丰富,除了方位词外,还有赶上、赶趁、赶将来。

2.元

到了元代,“赶”在一些词中彻底成为构词语素,如我的帖里怎麽“

赶上”你的绣帖里?(《朴通事》)、闻得家中老子身故,星夜要赶回、不如吃了饭赶路为上。(《陈御史巧勘金钗钿》)。除了在赶字后面加上表示方向的词缀还有就是作用于物上。

在元的话本中也出现了“赶+时间词”的例子:“担奔至京师,[赶]六月初一日为蔡太师上寿。《大宋宣和遗事》”。至此我们可以为赶所管辖的宾语作一个总结。无宾语>人>动物>物>空间>时间这大体与Heine所认为的语法化认知域转变过程相符。当然“赶+X”,主要是通过“X”的改变来观察“赶”的变化。

  1. 明清

明末清初时,“赶+时间词”与现代汉语基本一致,期间赶字的语义包括句法位置变化不大。

(11)我赶明日后晌等你。(《醒世姻缘传》)

(12)赶明天早一点来,我准不哄你。(《孽海花》)

从(12)中我们可以看出,这里面的“赶”已经较彻底的脱离了它的动词义。因为语言中较少有双重印记,“赶”本义就带有“早些赶到”的意思,那么就不用再强调。

  1. 现代汉语

虽然“赶”作为介词形式传到今天,但这这并不是它语义虚化的最终体现。在清的很多小说、话本之中存在着“赶紧”这一个词。从词的类型来看,它是一个副词。理论上讲,副词没有介词虚化程度高。但从认知域来讲,这里面的赶具有了逻辑上的意义。不过这并不是我们讨论的重点。

如果“赶”+时间词,意思是“等一个时间”,那么是否能认为二者是等义的?答案是否定的,这两个构式在意义上略有差别。首先“赶”因为具有追赶义加的时间词是将来的时间。而等是“等待义”才加将来的时间词。其次“赶”后面使用的动词往往是比较积极,蕴含着“将发生”的意思,而“等”引导的句子积极、消极意义都有,而且常常表示很长时间。“赶”往往和“明儿”,“明天”、“上午”、“下午”搭配,时间距离较短。在语用上,“等”比“赶”使用范围更广,较多在文学作品,书面语中使用。而“赶”更多在口语中使用。二者最为明显的差别在于:“赶”+时间词,有时候时间是虚指。

参考文献:

[1]沈家煊.“语法化”研究综观[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4)

[2]Heine, Bernd and Tania Kuteva. 2002 World Lexicon of Grammaticalization.Combridge: CombridgeUniversityPress.

[3]Heine &F.ΰnnemeyer.1991Grammaticalization:A Conceptual Framework. Chicago: The University.Of Chicago Press.

作者简介:翟彬舒 辽宁盘锦人 语言及应用语言学在读硕士 研究方向:现代汉语及对外汉语教学


学界对近代汉语的上限争议较大,这里面我们采取吕叔湘先生的观点。近代汉语是指晚唐五代到清初的汉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