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产科手术麻醉如何用药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7-12
/ 2

妇产科手术麻醉如何用药

龚萍

沙湾区妇幼保健院 四川 乐山 614900




妇产科的手术麻醉,由于其本身的特殊性,麻醉难度较普通病人更高,是令所有麻醉医生都感到头疼的一种手术麻醉。在进行麻醉期间,所承担的风险性也较其他普通手术更大。因此,在对该类患者进行麻醉时,需要在麻醉前充分评估患者生命体征,根据相应指标严格用药,切不可药物过量,以免最终产生严重后果。以下会通过两个方面来具体阐述妇产科手术麻醉如何用药。

一、妇产科门诊的无痛操作

妇产科门诊的无痛手术,是妇产科手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麻醉需要格外注意的地方。对于门诊的无痛,可以进行的术式较多,如无痛人流,无痛清宫术等。在门诊进行无痛操作,使用麻醉药时,需要格外谨慎注意,甚至专注度要高于手术室的麻醉操作。一般情况下,由于门诊没有手术室的丰富的抢救设备,如麻醉机,呼吸机,气管插管,喉镜等设备,因此,如果患者出现了麻药引起的不适,如麻药导致的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那么能做的非常有限,大多只能进行面罩抢救吸氧。

在进行门诊无痛操作时,麻药一般选择为常用的丙泊酚注射液联合芬太尼。丙泊酚提供镇静效果,芬太尼提供镇痛效果,共同对患者进行麻醉。在使用麻醉药物时,需要严格控制剂量。丙泊酚注射液需要根据患者的体重,和身体情况来选用。我们经常使用丙泊酚的剂量为每公斤体重2mg-2.5mg,在进行诱导时,可以推注70mg丙泊酚,让患者进入睡眠状态,后续,根据患者生命体征,选择合适用药剂量,来维持患者的镇静状态。同时,为了保证患者的镇痛效果,我们会加用芬太尼,芬太尼的使用剂量需要根据患者的体重来定,一般为1ug/kg。使用药物后,需要严格检测患者生命体征,保证患者的安全。

对于过度肥胖的患者,患有呼吸睡眠暂停综合症的患者以及高龄、既往疾病较多的患者,需要重点评估,不能耐受麻醉的情况下,需要及时与患者沟通,一切以患者生命安全为首要。

二、手术室中妇产科麻醉用药

一般手术室中需要进行麻醉操作所选用的麻醉方式是腰硬联合麻醉。对需要进行剖宫产的手术患者,需要在手术前一天对患者进行麻醉前访视,了解患者既往身体情况,是否有药物过敏,最近是否喝酒,以及腰部是否有外伤史,是否做过手术等。

对剖宫产患者进行麻醉时,需要考虑,由于患者处于怀孕状态,因此部分药物可能会通过胎盘屏障,进入胎儿体内,从而对胎儿产生不好的影响。同时,患者处于怀孕状态时,椎管因胎儿压迫,导致椎管变窄,从而无法更好的评估麻醉平面。这点,进行操作时需要注意。

一般,进行腰硬联合麻醉时,我们选用0.75%的罗哌卡因,1.5ml与0.9%的氯化钠1.5ml,进行1:1稀释,共3毫升。同时选用2%的利多卡因进行局部浸润麻醉。选择的穿刺间隙,一般选用L3和L4间隙,首先利多卡因局麻浸润,回抽无血后,进行浸润麻醉。此时用破皮针破皮,用腰穿针进行穿刺。穿刺期间可以清楚感受到落空感,回抽无血后,注入稀释的罗哌卡因,最后进行置管操作。在给药后的半小时内,判断患者有无不良反应,同时,判断患者麻醉平面。一般情况下,麻醉平面需在患者切口以上,从而可以在手术中发挥较好的麻醉效果。如果平面过高,那么则会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同时,也可以选择L2和L3间隙进行穿刺。但此时应该控制药物浓度、患者体位、推药方向以及注射速度,以免麻醉平面过高。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孕妇腹中胎儿的压迫,会导致椎管狭窄,此时使用罗哌卡因时,药物作用平面会较平时上升1-2个平面,因此,这要求麻醉医生严格控制用药安全。

手术开始时,根据孕妇对手术的疼痛的应激情况,可以适当给予硬膜外给药,增加麻醉平面的高度以及加强肌肉松弛效果。如果孕妇疼痛剧烈,首先,加入利多卡因2ml至硬膜外置管中,作为实验量,观察半小时内孕妇是否出现不良反应。如果孕妇情况较好,那么可以追加剂量,直至孕妇疼痛感消失。

在胎儿娩出后,可以根据孕妇情况,适当加入止痛和镇吐等药物。如,加入适当的舒芬太尼10ug或地佐辛5mg对患者进行镇痛,加入昂当司琼4mg,对孕妇进行镇吐预防。

在手术进行过程中,需要观察手术进程,防止患者出现大出血导致休克。严密关注患者生命体征,必要时候需要快速输液,为患者补充血容量,同时如果在手术中出现大出血,需要适当使用去甲肾上腺素,维持患者血压,或者使用多巴胺或麻黄碱为患者维持生命体征。

如果胎儿娩出后,孕妇过于紧张,可以适当选用镇静药,缓解孕妇紧张情绪,同时稳定患者生命体征。可以选用右美托咪定200ug,稀释至0.9%氯化钠盐水中,共50ml。此时,右美托咪定浓度为4ug/ml,速度控制在1ug/kg剂量缓慢泵入,持续维持。

妇产科的手术麻醉,对麻醉医生要求更高,需要麻醉医生严格掌握用药指征,了解药物禁忌症和对应适应症,了解药物相应的不良反应,掌握更全面和更专业的相关知识,拥有更强大心理素质和更全面的专业素养,同时可以根据术中出现的情况,及时进行对应处理,最终达到守护患者生命安全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