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数学“品质课堂”,培养高中生思维品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7-08
/ 2

构建数学“品质课堂”,培养高中生思维品质

吴英

绍兴市高级中学,浙江 绍兴 312000

摘要:思维,是人脑对所看到的客观事物的规律的一种概括性反应。学生能否具有高品质的思维,对于学生的学习发展具有很重要的影响,所以在教学中,培养高中生的思维品质一直都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数学课程与学生的逻辑思维、计算思维都有着紧密的联系,甚至可以说数学课程是培养高中生思维品质的基础性课程,所以,在数学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要去构建数学“品质课堂”,以此去培养高中生的思维品质。本文就构建数学“品质课堂”,培养高中生的思维,品质提出了一些看法。

关键词:品质课堂;思维品质;构建;培养

前言:

数学课程可以说是锻炼思维的体操,通过数学课程的教学可以让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灵活。高中时期的学生,正处于精神、心理快速发展的时期,这个时期也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最好时机,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抓住这个机会,构建更加有品质的数学课堂,以实现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而且,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社会对数学课程的教学要求越来越高,教师在进行数学课程教学,培养学生思维品质时,也应该充分考虑实际的情况,更加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那么,可以从哪些方面去入手呢?

一、引起学生的兴趣,实现兴趣教学

在平常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活动,给学生搭建良好的学习环境,从而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更好地实现兴趣教学。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选择的教学活动有:问题情境教学、小老师教学等等。问题情境教学方面,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置更多的问题情境和学习悬念,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会感到有压力,正常的压力会给大学生前进的动力,而且在问题情境中学生可以充分的发挥思维能力,这样在学生产生兴趣的同时也能活跃思维;在小老师教学方面,主要是以学生为主导,把学生当作一名老师,让学生来进行授课,这样的方式给了学生更大的空间,学生的思维就可以得到更大的程度的发展。

例如:在人教A版高一数学第一单元第一节《集合的概念》这一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采取小老师教学的方法,首先,教师需要给学生讲一下这个活动是如何进行,然后让有兴趣的学生举手报名,报名成功的学生就需要在课下好好地备课,准备好在下节课中要讲授的内容,在下节课开始时,就有这些小老师上台授课。通过这样的方式,对于小老师来说,他们在备课中就可以充分的去思考这节课中的重难点, 小老师的思维已经打开了;对于在课堂上听讲的学生来说,他们听到了很多不同版本的授课,这样他们就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看待问题,同样有利于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而且这样的课程开展更加有质量。

二、设置好问题情境的难易程度

在问题情境的设置中,相关问题设置的难度,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思考,太过于难的问题对于学生来说是难以实现的,他们就很容易会放弃思考,而太过于简单的问题,对于他们来说过于容易实现,那他们就感受不到挑战性,同样也不会动脑去思考。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设置好问题的难易程度,才可以最大限度地活跃学生的思维。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学生原有的储备知识和认知与新知识的一种碰撞,然后产生同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有过渡性的去设置问题,先以简单的问题引入课堂,然后再适当的设置一些比较艰难的问题,提高课堂的挑战性,主要还是要以“跳一跳”就能解决的问题为基础,使得学生可以去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例如:在人教A版高一数学第一单元第二节《集合间的基本关系》这一节课的教学中,首先教师就可以以简单的问题来引入课堂,如:A={1,2,3},B={1,2,3,4,5},判断A和B之间的关系,通过这个问题的学习引出子集的概念,正式踏入课堂。而这节课的学习重点应该是如何分辨真子集,教师就应该在教学中多提出与真子集有关的问题,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同时,教师还应该根据所学的知识适当的提出比较艰难的问题,如:A={x|x<0},B ={x|x<1},判断两个集合之间的关系。通过这些比较艰难的问题去挑战学生的时候,从而以更加高质量的课堂去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三、以学生为主导,给学生更大的思维空间

学生能否具有独立思考的空间,对于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是具有很重要的影响的。特别是在正常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往往是具有滞后性的,是跟不上教师的思维活动的,而学生对于教师提出来的问题也是具有一个认识、理解、领悟的过程的,所以,教师在授课中要给学生更大的空间,让学生对自身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充分的思考,而不能仅仅相逼,压缩学生的思考空间,学生的思维还没有完全的活跃起来,问题的部分就已经结束了,这样是没有意义的。虽然在学生进行思考的这段时间里,课堂的气氛会冷下来,但是学生的思维却是火热的,因为他们正陷入积极的思考当中。在思考的过程中,学生会把问题内化,使得问题的解决更加事半功倍。

例如:在人教A版高一数学第一单元第三节《集合的运算》这一节课的教学中,对于学生而言,他们也是刚刚接触集合这个知识点,在前面的两极课中,也是学习了比较基础的概念,而对于运算还是不熟悉的,如果教师在授课时过快的梳理内容,那么学生就会跟不上教师的思维。所以,教师应该给大学生更大的空间,比如在讲到交集这个知识点时,在完成了基础概念的讲述后,教师就可以结合具体的问题:A={x|x是某中学高一参加百米赛跑的同学},B={x|x某中学高一参加跳高比赛的同学},求A和B的交集,对于这个问题教师就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让他们自己去思考,并观察学生的思考状态,然后将学生进行回答,最后教师在进行总结,这样可以保持学生思维的活跃,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总结:

总的来说,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很大程度上依赖问题情境的设立,所以教师要加强对问题情境的关注,结合自身实际教学需要,以更加高品质的问题去活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高质的品质思维。

参考文献:

[1]吴玉忠.如何在高中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J].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8(4):19.

[2]张森焱.优化数学课堂,培养高中生的数学思维品质[J].数学大世界(上旬版),2017(5):3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