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计算机硬件维修策略的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7-06
/ 2

基于计算机硬件维修策略的分析

黄广州

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 广西南宁 530005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计算机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当计算机设备在使用的过程中出现故障时,就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许多不便,因此,为了使计算机的正常运行得到有效保证,本文主要就计算机硬件维修方面展开相关分析。

【关键词】计算机;故障;硬件维修;方法

1.前言

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计算机已深入到人们的生产及生活,当计算机使用时间过长或操作错误时,其设备就有可能会出现故障,此时,为了在一定程度上保证计算机的正常运行,必须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对其进行有效维修。本文主要就计算机计算机硬件维修方面作以下分析。

2.计算机硬件中的常见故障

(1)内存条故障。蓝屏、重新启动、开机不显示、系统异常以及内存不足等都是内存条中的常见故障,因温湿度、静电及灰尘等而导致的内存条与其插座间接触不良都有可能会造成内存条出现故障。

(2)硬盘故障。即硬盘发出异常声音及硬盘中的数据读错等都是硬盘故障,扇区或磁道受损、数据线接触不良、硬盘老化都有可能会导致硬盘出现故障。

(3)CPU故障。开机自检时显示工作频率异常、开机后断电、死机频繁等都是CPU故障,CPU和插座接触不良,高温报警错误、散热系统运行异常等都有可能会导致CPU出现故障。

(4)电源故障。死机、电压输出异常、电源受损、主机在计算机启动后不通电等都是电源故障,灰尘、空气湿度以及电源的负荷能力差等都可能会导致电源出现故障。

(5)显卡故障。显卡参数无法设置、显卡驱动程序错误、显卡颜色显示异常等都是显卡故障,显卡受损、主板插槽故障、显示器被磁化以及数据线接触不良等都可能会导致显卡出现故障[1]

(6)主板故障。蓝屏、无故死机或重启、开机报警、主机无法加电等都是主板故障,灰尘、湿度、静电、主板上的插件带电插拔都可能会导致主板出现故障。

3.计算机故障的维修原则

(1)先软后硬,即当计算机出现故障时,先从计算机系统或软件方面找原因,如果故障不能从软件中得到有效解决,则从硬件方面对问题进行合理分析(图1、图2为计算机故障维修示意图)。

(2)先简单后复杂、先一般后特殊。对故障进行分析时,应先考虑板卡插接是否存在接触不良、各种连线是否异常等比较常见因素,经多次检查后,如果问题还存在,则应对电路进行检查,然后做相关分析[2]

(3)先电源后机器。当电源正常时,计算机才能正常运作,反正,计算机的运作就会出现异常。电源故障的常见问题,排除电源故障后,才能对机器中的其他部位进行分析及检查。

(4)先外后内。当机器出现故障后,应先对机器的外部设备进行检查,如果外部设备没有出现问题,则应再对内部设备进行分析检查。

4.计算机硬件故障中常用的维修方法

4.1电压法

把元器件的工作电压及设备电路中各主要端点的电压进行测量,然后把之和正常值进行对比,从而得出造成故障的因素。根据电压性质,通过分为动态电压和直流电压,对故障进行判断时,可对这两种电压进行分析。

4.2电流法

对电路中各部分的直流运行电压及系统中的电源电路负载电流进行检查时,通常使用此方法。当电流参数处于正常状态时,芯片、晶体管的运转也会正常。对电流进行测量时,通常需把电流切断,然后通过回路方式把电流表插入。

4.3电阻法

对计算机硬件的维修而言,电阻法是一种比较重要的方法。使用万能表把电路中芯片的引脚、可疑元件等的对地电阻参数进行测量,然后把所得参数和正常值进行比较,这样就能判断出晶体管是否存在破损、元件是否出现变质及破损、电路是否出现短路或开路等,然后进一步确定出现故障的元件。

4.4 敲打法

即当计算机出现故障会怀疑计算机硬件出现故障的时候,使用橡胶锤对其进行震动或敲打,以对其故障部位及因素进行有效诊断。

4.5最小系统法

当计算机在基本环境下工作时,通常可对故障进行正确判断及维修,对计算机中主要硬件的运行情况进行检测时,可根据CPU、主板结构中最小硬件、电源进行有效判断,从而对计算机系统的运行情况进行科学而合理的检测[3]。在最小的环境中,可根据计算机系统的运行情况对硬件进行更换,如对音视频方面的故障进行检查时,可把声卡加在系统中。

4.6替换法

使用此方法时,必须是大多数设备都相同的时候,此方法的主要作用是判断该故障是否已消失。计算机启动后,通常需对其硬件系统进行检测,此时系统检测的过程及结果都会显示在屏幕上,维修人员可通过屏幕对计算机的故障信息有一个比较深入的了解。计算机启动时,需对以下方面进行检测:

(1)系统中所提示的信息及引导过程,系统监控中的初始化过程及监控过程 的提示信息;

(2)系统本身及其显示卡的相关信息,常规系统运作中的提示信息。

对整个操作系统中的自检内容有一定程度了解后,计算机维修工作人员就能够通过故障中的提示信息对部件进行替换,进而可把故障点作进一步确定。

4.7插槽法

(1)对计算机进行检测的过程中,如果怀疑外部设备系统出现故障,可使用此方法进行检查。需注意的是,使用此方法时,应先把计算机关闭,然后拆出某部件,把其其通电后再观察其是否存在故障,倘若把此部件拆出后故障还是没有得到有效消除,则再把其他部件拆出,否则可暂时判断导致计算机硬件运行异常的是此部件。

(2)怀疑外部设备系统出现故障时通常使用插槽法,但这并不代表出现故障的设备一定是外部设备,根据相关研究可知,此时,插槽也许能够正常供电,而设备也有可能会出现接触不良现象。因此,为了使故障得以有效诊断并维修,应对相关设备再作一次检测。

4.8比较法

即把需要检测的部件和性能良好的部件进行对比分析,可通过分别把部件设置在计算机硬件上,然后观察计算机运行是否正常,或者直接把需要检测部件和完好的部件进行综合比较,然后判断出需要检测的部件是否存在故障。

4.9观察法

即对计算机硬件设备进行仔细观察,在观察过程中,先把硬件设备的后盖打开,然后在通电状态下观察硬件在运行过程中是否存在声音异常、异位以及无打火现象,从而进一步判断硬件内部是元器件否出现断线、变形、受损、烧坏以及脱焊等现象。

(1)过热。元器件温度过高,出现异味,此时用手对其轻轻触摸,即可判断出是否存在过热现象。

(2)接触不良。当计算机硬件中出现接触不良现象时,通常都是因元器件焊接不良、插座或可调元件出现松动而发生的,此时,把元器件换掉或把插座或可调元件作有效调节即可。

(3)漏电。外壳炸裂、高压元器件、电解电容发热等都有可能会导致计算机硬件出现漏电故障,此时,把计算机关闭,换掉各元器件或及时维修即可。

4.10隔离法

把计算机中对故障判断及硬件定位产生影响的软硬件进行有效屏蔽或隔离,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故障判断及硬件定位的正确性。把硬件拆除或禁止其驱动、把软件进行卸载或禁用都是常用的软硬件隔离法。

4.11计算机清洁法

计算机在日常运行中,通常会沾惹灰尘、泥土等,当计算机内部的灰尘、泥土堆积到一定程度时,就有可能会导致计算机出现故障。因此,对计算机进行维修时,可先对其内外设备系统进行有效清洁。需注意的是,清洁后应使计算机保持干燥,以避免其因潮湿而再次出现故障。

5.结语

计算机故障是其在运行过程中的常见问题,此时,为了使计算机能够继续正常运行,应及时采取相关措施对其进行有效维修。本文主要从计算机硬件中的常见故障、计算机故障的维修原则以及计算机硬件故障中常用的维修方法三方面作了相关分析,以使计算机的正常运行得到有效保证,并以此为计算机的维修提供相关参考。

【参考文献】

[1]孔俊骏.浅谈计算机硬件维护原则与方法[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2,(03):125-126.

[2]丛岩.计算机硬件维护的相关问题分析[J].无线互联科技,2012,(02):214-216.

[3]林振宇.计算机硬件维护关键技术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1,(22):101-104.

作者简介:黄广州(1978-),男,壮族,广西百色人,助理工程师,本科,主要从事计算机、电子类、自动控制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