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闭角型青光眼临床分型诊断及其治疗方法及效果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6-29
/ 2


基于闭角型青光眼临床分型诊断及其治疗方法及效果研究

古磊 , 张雪

成都市双流区第一人民医院 , 四川省成都市 , 610200


【摘要】目的:分析闭角型青光眼临床分型诊治的效果。方法:撷取我院2019年1月~2019年12月42例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按随机平行方法分组均分为了实验组和参照组。两组均接受相关检查,实验组施行改良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参照组施行传统小梁切除术,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的浅前房发生率、滤过泡形成情况比较,均存在统计学的意义(P<0.05)。结论: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接受诊治的效果较好,可降低浅前房发生率、改善滤过泡形成情况。

关键词:闭角型青光眼;临床分型;诊治方法


闭角型青光眼,为临床上发生率较高的青光眼类型,因眼球前房角关闭、眼内防水排出受阻所致,主要可分成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继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按照临床过程有可划分为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典型症状:视力下降、疼痛、充血、角膜水肿等[1]。本次研究将我院2019年一年内收治的42例闭角型青光眼患者为主,研究实行临床诊断、不同方法(改良复合式小梁切除术、传统小梁切除术)治疗的效果。

1.资料情况和方法

1.1基线资料

选择我院2019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42例闭角型青光眼患者,通过随机平行方法实行分组,分为实验组21例、参照组21例。实验组男、女分别为:13例、8例;年龄区间40~70岁,中位为(55.4±2.3)岁。参照组男、女分别为:14例、7例;年龄区间40~71岁,中位为(55.5±2.4)岁。实验组及参照组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资料情况比较,没有发现较大的差异(P0.05)。

1.2方法

两组均实行眼压检测、暗室实验,完成暗室实验后再次检测眼压,第二次眼压检测结果≥9mmHg、伴前房角闭合,即可诊断为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1.2.1参照组通过传统小梁切除术治疗,手术前实行麻醉、手术过程中将巩膜瓣下小梁组织切除,有效处理虹膜组织、缝合巩膜瓣。在此之后,使用0.5mg地塞米松通过球结膜注入,给予复方妥布霉素眼膏涂抹在结膜囊,在包扎后采取滴眼液和抗生素进行术后抗感染治疗[2]

1.2.2实验组采用改良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手术前实行麻醉,采用丝裂霉素棉垫在巩膜瓣、结膜下约为2.5mm部位,然后采取平衡液冲洗巩膜瓣、结膜瓣下手术区。这时可在颞侧角膜缘内1mm,利用穿刺刀以15°的方向对前房穿刺,放出适量房水后切除瓣下小梁组织、虹膜四周小梁组织。最后,缝合巩膜瓣两侧后缘、穿出结膜瓣后预留结线、缝合结膜瓣并预留结线,置于结膜囊联系患者房水渗漏状况调节线结,完成手术后进行抗感染治疗、方法同上。

1.3临床指标观察

对比两组的浅前房发生率、滤过泡形成情况。

1.4统计学的分析

本文全部数据信息均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21.0分析、处理,计数资料、组间的浅前房发生率、滤过泡形成情况对比,通过率%代表和X²检验;统计学的处理结果显示为P<0.05,可评判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实验组和参照组浅前房发生率的对比研究

两组浅前房发生率进行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性(P<0.05),见表1。

1实验组和参照组浅前房发生率的对比研究[n=21%]

组别

I度

II度

III度

浅前房发生率

实验组

1

0

0

1(4.76)

参照组

2

3

1

6(28.57)

--

--

--

4.2857

P

--

--

--

0.0384

2.2实验组和参照组的滤过泡形成情况对比研究

两组滤过泡形成情况比较存在统计学的差异(P<0.05),见表2。

2实验组和参照组的滤过泡形成情况对比研究[n=21%]

组别

I型

II型

III型

IV型

实验组

2(9.52)

19(90.48)

0(0)

0(0)

参照组

8(38.10)

5(23.80)

4(19.05)

4(19.05)

4.7250

19.0556

4.4211

4.4211

P

0.0297

0.0000

0.0354

0.0354

3.讨论

闭角型青光眼的发生,会对人体视功能构成严重威胁,若是没有及时诊治必然会构成不可估量的影响。该病患者眼球部分解剖结构变异,所以会发生急性发作的情况,而且这一解剖变异存在遗传的倾向,主要表现为晶状体位置靠前、房角狭窄及前房浅等。临床方面多通过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经将患者巩膜瓣下小梁组织切除,促进巩膜受阻房水进到结膜下间隙、吸收,以此有效控制患者的眼压水平[3]。为改善该病患者的预后本次研究实行了临床诊断,采取改良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进行治疗,使用调节缝线并在结扎前应用平衡液,于前房穿刺口注入,旨在确保前房的深度、有效预防恶性青光眼,要求确保结扎松紧适中。如此一来,利于有效降低浅前房发生率,在完成手术后根据患者眼压、前房深度,以及滤过泡形成等状况及时拆除结膜缝线,防范浅前房、低眼压情况的发生。经本次研究结果可见,实验组的浅前房发生率为4.76%,参照组的浅前房发生率为28.57%,统计学的意义存在(P<0.05)。可见,实行临床诊治利于降低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浅前房发生率。实验组的滤过泡形成I型、III型、IV型均少于参照组,实验组的滤过泡形成II型高于参照组,差异性显著(P<0.05)。说明,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接受临床诊治,在改善滤过泡形成情况方面的优势突出。

总之,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接受临床诊治,可以降低浅前房发生率、改善滤过泡形成状况。

参考文献:

[1]李思珍,梁远波,王宁利,等.周边虹膜前粘连范围对激光周边虹膜成形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期效果的影响[J].眼科,2019,28(01):31-36.

[2]程欢欢,梁远波,胡城,etal.穿透性黏小管成形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初步疗效观察[J].中华眼科杂志,2019,55(006):448-453.

[3]肖辉、骆静怡、钟毅敏、廖玲玲、吴妮娜、凌运兰、刘杏.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卵黄样营养不良并发闭角型青光眼临床特征分析[J].眼科,2020,29(05):5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