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学校劳动教育实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6-22
/ 2

义务教育学校劳动教育实践

冯树萍

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第五中学,广西防城港 538021

摘要:义务教育中的学校劳动教育实践,需要学校结合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形势,开辟学农劳动场所,构建义务教育学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利用家校结合鼓励学生参与家庭劳动,积极参加社会劳动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正确劳动观念。

关键词:义务教育学校;劳动教育;实践


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以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1]。目前,义务教育学校相对弱化对学生的劳动教育;同时,家庭教育也好,社会教育也罢,均对劳动教育相对弱化。因此,强化学生劳动教育,势在必行。这就需要义务教育学校加强学生劳动教育探索,解析学生劳动教育现状,理解劳动教育意义,锻炼学生,使之形成热爱劳动品质,促进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一、义务教育学校劳动教育现状

新时代学校教育,在新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背景下,需要培养学生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弘扬热爱劳动精神[2]。相对学校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而言,有教育者很早就提倡教育与劳动相结合,并积极开展学工或学农活动,促进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如陶行知先生。当学校教育进入实施素质教育阶段以后,同样将对学生的劳动教育摆上了位置,这对培养学生劳动价值观、劳动态度、劳动情感、劳动技能或劳动知识等,均起到了一定促进作用。

进入新时代社会经济建设与发展时期,不论是学校劳动教育、还是家庭劳动教育,抑或是社会劳动教育,均明显弱化,学生参与劳动的机会日益减少,进而使学生相对缺乏劳动意识,不但不会劳动,并形成轻视劳动意识。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倡,义务教育学校既要设置劳动课程,又要将相关劳动技术纳入学生教育范畴。尽管如此,依然还是有多数义务教育学校,不能按照新课程改革要求落实对学生的劳动教育,仅仅满足于将劳动教育列入课表当中。仅就目前义务教育学校劳动教育现状而言,学生劳动教育课程,俨如形同虚设,对学生劳动教育的效果甚微。

二、义务教育学校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重要性

(一)助力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理念

劳动创造财富,人的一生就是参与劳动的一生,这就需要培养和教育学生;让学生既要热爱劳动,又要热爱人民,还要热爱生活和家乡思想感情,并养成勤劳肯干和勤俭节约等劳动习惯;促使学生初步学习或掌握现代生活当中所需的基本劳动技能;尤其要能够实现学生的自理,在头脑中构建正确劳动理念[3]

(二)利于促进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教师要高度重视对学生劳动教育,并按照学生教育规律实施劳动教育,以人发展的视角为基点,坚持以德树人原则,根据新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要求,立足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围绕培养新时代国家建设者或接班人目标,安排好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内容,促进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三)助于建立学校“五育”并举教育体系

新课程改革相对重视学生劳动教育,并需要通过劳动教育,体现劳动文化引领,塑造学生价值观,在接受知识学习中培养能力,强化身体锻炼,增强审美修养。这样,劳动教育则有相对重要作用,学校可以通过相关劳动教育,带动其他教育,帮助义务教育学校构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现代教育体系。

三、义务教育学校劳动教育实践

(一)开辟学农劳动场所

学校可以利用校园内边角类场地,开辟相应农业种植场地,并根据班级数量情况,划拨农业种植地块,利用学生开展课外活动时间,在教师指导下,结合生物课程知识学习,带领学生种植蔬菜、花卉或果树,并根据季节时间,对所种植的农作物,进行栽植与播种,并按时实施浇水、施肥、除虫或除草等,并要求学生做好栽植或种植农作物管理记录,总结农业生产劳动经验。通过这样劳动实践教育,帮助学生了解农业基本常识,增强农业劳动体验,激发学生生活乐趣,丰富学生成长经历,满足学生求知欲或好奇心,理解农民劳动的艰辛,培养学生热爱劳动情怀,养成热爱劳动习惯。

(二)构建义务教育学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需要制定教育计划或目标,根据新课程改革与实施素质教育要求,构建义务教育学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4]。既要设置学校清洁劳动教育课程,每天安排学生对学校教室和公共场所或场地,进行卫生的清洁打扫,体现清洁劳动教育的常态化,又要设置劳动活动课程,组织学校各个班级建立劳动活动社团或小组,开展主题性劳动活动,体现劳动教育的活动化,还要设置课堂劳动课程,要求各个班级开齐、开足各类综合实践课程,并优化师资队伍,将劳动教育渗透到各个学科教学当中,体现劳动教育的课堂化。

(三)利用家校结合鼓励学生参与家庭劳动

要求学生家长在家庭中引导学生学会做饭、洗衣或整理房间等常规劳动内容,并在精力或能力条件允许下,协助家长完成家庭中的农业生产劳动或手工作业劳动任务,增强为家长分担劳动负担意识。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实施孝亲劳动,为长辈做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如搀扶爷爷奶奶,为长辈洗脚或剪指甲,给长辈添饭夹菜等,处处体现学生家庭劳动意味,培养学生建立正确劳动观,养成热爱家庭劳动习惯。

(四)积极参加社会劳动实践活动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到学校附近工厂或田间,对工人或农民劳动过程进行观摩,体会工人或农民在参加劳动过程中付出的艰辛,引导学生学会珍惜工人或农民劳动成果[5]。开展学生劳动教育体验活动,组织学生深入到工厂或田间,在工人或农民指导下,亲身体验劳动一线过程,体会企业生产与农业劳动需要付出的汗水。同时,还要组织学生更多深入农村或社区,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义务劳动,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志愿者活动,让学生在参与劳动活动实践中,增强热爱劳动观念,加强劳动体验,促进学生形成正确劳动价值观。

结束语:

义务教育学校体现的是一种基础性教育,既要培养学生学习和掌握基础文化知识,又要培养学生实现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劳动教育是素质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以往应试教育因素影响下,淡化了对学生的劳动教育,新课程改革则再次提高了劳动教育位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需强化对学生的劳动教育。

参考文献:

[1]夏小刚.融合劳动教育的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与实践[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9(19):74-75.

[2]管福泉,方昕.义务教育阶段落实劳动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教书育人,2019(8):72-73.

[3]王钟的.开展劳动教育 不是学校“需要”学生劳动[Z].央广网,2020.1.8.

[4]范涌峰.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的现实样态与逻辑路向[J].教育发展研究,2020,40(24):28-35.

[5]肖菊梅.中央苏区列宁小学劳动教育的历史经验及启示[J].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20(04):169-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