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6-21
/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策略

苏桂平 张爱莲

襄汾县第一小学校

摘要:一个民族的文明进步,一个国家的发展壮大,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接力、努力,需要很多力量来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其中最持久、最深沉的力量。办好高质量教育,立德树人是根本,思想政治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体现到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等各方面,培根铸魂,启智润心。

  关键词:小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策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可根据价值目标、价值取向、价值准则分为三个部分,小学教师要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导向,结合小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积极贯彻以人为本、以德为本的教育方针。

一、小学教育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
  1、落实立德树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党大力弘扬中国梦的时代契机下是最直接的助推力和精神动力,是与我国的发展紧紧相依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定的社会文化、意识形态的表现形式。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影响一个人的思考方式、行为准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向度,凝练并彰显社会共识与共同追求的价值目标,体现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社会价值共识、价值取向的新自觉和新高度。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社会逐渐形成多元化的格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我国社会价值的主导,促进我国社会凝聚力的形成。而我国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出适应社会高速发展的人才,这样的人才不仅要具备优秀的职业技能,更要具备正确的价值取向,遵循正确的价值准则。因此,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小学教育能够从根本上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此外,教育是传承文化的载体,能够有效促进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流文化,学生将从小养成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习惯,最终达到教育的目的。
  2、民族文化的认同

习总书记指出,“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教育能够将社会的理想与信念传承给学生,使学生真正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体系。且民族文化的保存、选择与创造皆是教育需完成的使命。而小学教育是整个义务教育过程的开端,亦是基础,承担着更重要的教学责任,学生的价值观与文化接收选择意识并不完善。因此,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小学教育中,能够有效促使学生认同民族文化,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并能够正确选择文化进行接受。
  3、社会发展趋势

我国社会正向现代化社会转型,并逐渐形成多元化的社会体系,我国社会经济体制正处于变革、调整阶段,这将会导致我国学生对经济产生不同的认同感,最终形成一种消费主义文化,这将会对我国教育带来消极的影响,甚至是一种挑战。而小学生并未形成完善的消费意识,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小学教育中,为学生展现出正确的经济制度与消费意识,避免出现信仰缺失、道德丧失等精神上的危机,从而更好促进社会转型。
  二、小学教育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策略
  1、营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校园氛围

为了更好的营造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氛围,我校校园内部的每一个部分,发挥出校园媒体的作用,使学生在学习时、玩耍时皆能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所认识与理解,潜移默化间促进学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比如,我校以晨会、举办主题班(队)会、悬挂横幅、校园小广播、校园板报、LED 电子屏、制作永久性墙壁宣传栏、宣传长廊(利用校园操场、楼道、走廊等建立)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学生熟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

同时,班级中的展板也得到进行利用,为学生提供自主发挥的机会,使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展示自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知与理解。发挥校园文化的示范引领作用。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营造了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

2、注重课程渗透,充分把握好课堂主渠道、主阵地
坚持“总体融入,结合教材,突出重点”的原则,根据每门课程的特点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现有教材的有机融合,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课堂教学的优化组合,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针对性实效性。比如在讲解语文二年级下册口语交际《商量》时,教师可先讲解自己商量的故事,随后将学生两两分为一组,给予学生讨论、交谈的时间,期间教师可与学生进行深入交谈,指引学生如何通过商量达到自己的目的,最后引导学生将友善、和谐等融入会话。
同时我们专门编写了思政课校本教材,发挥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作用。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分为行为习惯篇,文明礼仪篇,诚信感恩篇,革命教育篇,红色研学篇,励志梦想篇。鼓励学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统美德、民族精神等内容纳入德育校本课程,让广大青少年在课堂教学中自觉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熏陶。

3、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

根据不同年级的教学重点,我校亦举办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促使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理解,并落实到行动中。

一二年级组织开展了礼仪教育活动。利用 9 月 20 日全国“公民道德宣传日”和 9 月全国“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升旗仪式、主题班会以及“教师节”、“中秋节”、“国庆节”等节假日和重大纪念日,进行文明礼仪教育;利用学科教学,组织学生开展朗诵、演讲、绘画、写作、慰问、参观、访问等文明礼仪体验教育活动;组织开展“六个一”活动等主题实践活动。通过开展多种形式教育活动,发挥了教师示范引领作用,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明礼仪素养,营造出积极向上、文明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

三四年级组织开展感恩教育活动。以“感恩”为主题,利用在主题班会、晨会、国旗下讲话等时节,深入学习宣传知恩感恩知识,组织开展学唱感恩歌曲、作文比赛、黑板报评比、播放“二十四孝”故事、写“一封家书” 、“五个一”活动等感恩主题实践活动。学生在参与各类主题实践活动中,学会了感恩,懂得了感恩。

五六年级组织开展勤劳节俭教育活动。结合主题团(队)日、主题班会、国旗下讲话等灵活多样的方式,集中开展勤俭节约教育,同时充分利用校园橱窗、网站、宣传栏、校园小广播等宣传阵地,集中开展主题宣传活动,营造浓厚氛围。以举办艰苦奋斗励志教育、节约能源科普知识等内容的讲座活动、“勤俭节约我能行”征文比赛活动、“五个一”活动。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勤俭节约教育活动,让勤俭成为校园风尚,成为师生习惯,成为师生重要品格特征,以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带动了全社会形成勤俭节约的文明风尚。

三、结语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小学是人成长的重要学习阶段,学生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并未完全形成,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我们要进一步强化教育引导、推进教育实践、落实制度保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特别是要贯穿办学育人全过程,努力探索“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之途径及策略,用自己的仁爱之心,在学生心灵里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在孩子们“拔节孕穗期”精心引导和栽培,守土尽责,铸魂育人!
  参考文献
  [1] 崔静.如何在小学教育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学周刊,2016(33):110-111.
  [2] 刘太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融入小学教育中[J].科学咨询,2016(01):148. 019(08).

[3] 李忠军.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精神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J].社会科学战线,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