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级管理模式在社区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6-15
/ 3

分级管理模式在社区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中的应用

汤春英

重庆市第七人民医院社区服务中心 重庆 401320

摘要:目的:探讨分级管理模式在社区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所属社区2018-09~2019-10进行健康管理的288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144例。对照组进行常规管理模式,观察组进行分级管理。分别在管理前与管理后1、3、6个月,比较两组的血压、血压控制总有效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管理前的血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管理后1、3、6个月,两组的血压较管理前显著改善(P<0.05)。管理6个月后,观察组的血压控制总有效率(93.1%)显著高于对照组(79.9%),且并发症发生率(3.5%)显著低于对照组(12.5%)(P<0.05)。结论:分级管理可有效控制血压,改善患者治疗依从性与生活质量,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高血压患者;分级管理模式;健康管理

高血压是社区的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主要病发人群是中老年人。高血压的主要特征就是体循环动脉血压增高,同时还会对身体的其他部位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例如心、脑、肾等器官的功能下降。高血压在前期基本上没有较为明显的症状,有的患者仅表现为头晕、头痛、胸闷等等。随着病情加重,血压波动,增加到一定阈值时,就会导致一些器官功能的病变,从而引起中风、肾衰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对生命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因此对于高血压这种病症的医治十分重要。对高血压进行分级管理以及对其进行有效的预防措施在高血压治疗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就对高血压分级管理以及预防措施的具体应用效果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所属社区2018-09~2019-10进行健康管理的288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144例。观察组男76例,女68例,年龄55~83(68.53±13.52)岁,平均病程(6.19±2.32)年;高血压Ⅰ级66例、Ⅱ级64例、Ⅲ级13例。对照组男73例,女71例,年龄53~84(67.08±16.42)岁,平均病程(6.01±2.44)年;高血压Ⅰ级68例、Ⅱ级65例、Ⅲ级11例。两组的性别、年龄、病程、高血压分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按时服用降压药物,并采用常规管理方式,包括健康教育、病情观察、用药指导、心理护理、饮食指导、定期监测血压等。观察组进行分级管理,根据高血压患者的危险因素及血压水平分为3级:高危:合并≥3个危险因素,血压≥180mmHg/105mmHg;中危:合并≥3个危险因素,血压160~179 mmHg/95~104 mmHg;低危:合并1~2个以上危险因素,血压140~159mmHg/90~94mmHg。具体的管理措施包括:(1)根据患者分级建立管理档案,并随时为患者提供咨询服务;(2)每月举办1次关于高血压的健康宣传讲座,包括预防高血压、药物治疗目的、药物服用方法、血压控制及相关注意事项等,并发放高血压相关知识宣传手册;(3)电话随访了解患者的治疗、血压变化、有无不良反应等情况,为患者提供有效的指导及认知干预,分析患者的风险因素并指导患者进行风险消除,培养患者养成良好饮食、生活、运动等习惯,并指导患者合理用药,让患者了解药物的使用方法及药理作用等,告知患者规律、合理地服用药物。中、高危患者在上述干预的基础上,每月上门随访1次,叮嘱患者按量按时服药,并监测血压、血糖、血脂、尿酸等指标,限制盐含量及脂肪摄入。高危患者进一步监测靶器官的损伤情况,如出现损伤则及时进行相关治疗,并加强患者的心理辅导。

1.3评估指标:

分别在管理前及管理后1、3、6个月进行评估。(1)比较两组管理前后的血压(包括收缩压与舒张压)。(2)比较两组的血压控制效果:收缩压、舒张压降为正常或降低≥20 mmHg,则表示血压控制显著;收缩压、舒张压降为正常或降低10~20mmHg,则表示血压控制有效;收缩压、舒张压降低<10mmHg或升高,则表示血压控制无效。其中血压控制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3)管理6个月后,评估两组高血压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包括冠心病、肾功能不全、眼底病变等。

1.4 统计学方法:

通过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使用均数±标准差(60c843620a1dd_html_293d9f861ffc3297.gif ±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n(%)]表示,进行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血压比较:

两组管理前的血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管理1、3、6个月,两组血压均低于管理前(P<0.05),且观察组管理1、3、6个月的血压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血压比较(60c843620a1dd_html_293d9f861ffc3297.gif ±s,mmHg)

组别

n


管理前

管理1个月

管理3个月

管理6个月

对照组

144

收缩压

158.6±16.1

146.6±15.3

144.2±15.1

141.8±13.9

舒张压

97.7±9.2

93.2±8.7

92.8±9.1

91.3±8.6

观察组

144

收缩压

155.3±14.1

148.4±13.2

134.6±12.6

129.0±12.9

舒张压

98.1±10.6

90.3±8.6

88.7±8.2

84.5±7.6

2.2 两组血压控制总有效率比较:

管理6个月,对照组的血压控制总有效率为79.9%;观察组的血压控制总有效率为93.1%,观察组的血压控制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血压控制总有效率比较[n(%)]

组别

n

无效

有效

显效

总有效率

对照组

144

29(20.1)

62(43.1)

53(36.8)

115(79.9)

观察组

144

10(6.9)

55(38.2)

79(54.9)

134(93.1)

X2





10.85

P





0.001

2.3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管理6个月后,观察组冠心病、肾功能不全及眼底病变的发生率为3.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组别

冠心病

肾功能不全

眼底病变

发生率

对照组

5(3.5)

7(4.9)

6(4.1)

18(12.5)

观察组

1(0.7)

1(0.7)

3(2.1)

5(3.5)

X2




7.986

P




0.004

3讨论

在心血管慢性疾病中,高血压病较为常见,患者发病后会持续升高动脉血压,导致损害各靶器官,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同时,高血压也是身心疾病,密切相关于社会因素、遗传因素、个人行为等,使得不良饮食习惯、心理压力、缺乏运动等成为该疾病的危险因素。因此,除药物干预外,非药物干预也要积极实施,有利于有效控制病情。研究指出,分級管理实施后,高血压病患者生活质量可有效提高,且能预防发生并发症。将分级管理策略应用到高血压病患者后,应主要实施健康教育,重点开展防治工作,并针对患者具体所处的层级,明确患者病情及存在的危险因素,有计划的教育、干预患者,促进患者健康知识知晓率、自我保健意识增强,有效控制血压,实现防治效果。

本研究对不同严重程度的高血压患者进行分级管理,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收缩压、舒张压均显著降低,且观察组的血压控制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表明分级管理可显著改善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率。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也显著低于对照组,因此分级管理对于高血压患者是有效的,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综上,社区高血压病管理中应用分级管理策略后,可显著提高血压控制效果,保证患者血压处于正常范围,并避免出现大幅度波动,同时,还能够提升患者认知率,增强患者自我管理意识,预防并发症,升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魏建梁,彭伟,杨传华,魏思宁.社区高血压病规范化管理研究概况[J].湖南中医杂志,2020,36(04):163-165.

[2]李宁.高血压分级管理及预防措施在高血压治疗过程中的应用效果[J].名医,2020(04):167.

[3]姜美玲,汤衡玲,吴姗.Triangle分层分级管理干预对高血压出院患者血压控制、自我管理行为及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内科,2020,15(01):29-31+54.

[4]曾友连.社区卫生护理管理对高血压患者“三率”临床效果观察[J].心理月刊,2020,15(01):145.

[5]陈健,陈春兰.社区高血压分级管理及预防措施的价值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5,31(12):160-161.

[6]蓝剑,吴锦霞,张雪姣.高血压社区分级防治管理模式的实践效果评价[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4,22(02):213-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