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模糊限制语的研究综述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6-01
/ 3

国内模糊限制语的研究综述

杜碧辉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外国语学院   湖南   长沙    410205

[摘要] 模糊限制语作为模糊语言家族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具有其独特的语义特征和丰富的语用功能。本文基于模糊限制语的理论基础和研究内涵,从历年期刊量和研究内容的视角,对2001年 至2020国内中文期刊关于模糊限制语的研究的载文进行统计分析,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希望能为国内模糊限制语的研究提供一些必要的信息。

[关键词] 模糊限制语 研究综述



  1. 引言

模糊限制语的概念最早由美国语言学家 Lakoff 在 20 世纪 70 年代初提出,指一些“有意把事情弄得更模糊或原本模糊的事情变得不模糊的词语”。其概念表明:模糊限制语可以用来调节语言的模糊程度。作为言语交际中典型的语言表达形式,模糊限制语有其丰富的语义内容、独特的语义特点和语用功能。我国模糊限制语的研究开始于20 世纪 80 年代,并在21世纪初期得到迅速的发展,20多年来我国众多的专家和学者纷纷从不同角度、利用不同方法对模糊限制语展开了研究。本文试图对2001年至2020年国内期刊发表的文章进行归纳总结,并探讨其今后的发展趋势。

  1. 国内模糊限制语的研究内容和成果

模糊限制语作为言语交际中热点现象,引发了国内很多学者的热切关注。通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以“模糊限制语”为主题词,进行跨库精确检索,检索到近20多年来关于“模糊限制语”的国内研究文献,从发表年份来看,对模糊限制语的研究于2008年开始呈现快速上升趋势,从2008年至2020年,模糊限制语的研究热度几乎没有下降(如图 1 所示)。通过文献的梳理分析,模糊限制语的研究热点大致可分为五个方面:模糊限制语的理论和分类研究、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功能研究、模糊限制语的翻译研究、语料库基础上模糊限制语的对比研究、教学中模糊限制语的运用研究等。

  1. 模糊限制语的理论介绍和分类研究60b5e3c7b749d_html_eacd4db382ff03ea.gif

何自然是国内最早研究模糊限制语的学者,基于Lakoff的模糊限制语的定义,他(1985)在发表的《模糊限制语与言语交际》一文中,认为一些令听话者得不到确切信息的词语和一些表达推测或不确定含义的词语都可算是模糊限制语。由于视角不同,研究目的不同,学者们对于模糊限制语的分类,各有各的特点和说法。学者们对模糊限制语分类的研究,不仅找到了理论上的依据,还给予了很多在研究模糊限制语方面的启示。在Prince等人研究的基础上,何自然(1985)认为模糊限制语可分为两类:会按照实际情况改变话语的意义的变动型模糊限制语和不会改变话语的意义,但却能传达了说话者对话题所持有的猜疑或保留态度的缓和型模糊限制语。前者应属语义范畴,后者应属语用范畴。陈林华、李福印(1994)在语义特征的基础上,将模糊限制语划分为:程度、范围、质量、数量和方式模糊限制语。高晓芳、张琴(2002)根据模糊限制语对语境的依附程度,将其划分为语义型和语用型模糊限制语两类。还有学者从语用角度,将模糊限制词分为近似化语和遮掩语。

  1. 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功能研究

语用学所研究的意义是言语使用上的意义,是话语行为的意义,是在语境中才能确定的意义。模糊限制语的有效使用具有一定交际实用价值,很多学者结合不同语境从语言使用和理解的角度对模糊限制语进行语用分析,他们主要运用了语用原则中的“合作原则”、“礼貌原则”和“顺应论”等理论探讨了模糊限制语在语言交际中的使用原因以及模糊限制语在交际中的语用价值和社交功能。李佐文( 2001)在研究模糊限制语人际功能的基础上得出模糊限制语可以有效的改善或维系交际双方的合作关系等,从而促进交际的顺利进行。朱成棋(2005)从滥用模糊限制语会造成语用失误的角度探讨了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功能:模糊限制语的恰当使用让语言更灵活、含蓄、委婉和有礼貌,提高了语言的表达效率,同时还可以掩饰或回避某些敏感性问题。唐艺菲(2006)通过对模糊限制语与会话含义,合作原则,礼貌原则,关联理论四个方面的关系分析阐释了恰当运用模糊限制语有利于言语交际的顺利进行。

  1. 模糊限制语的翻译研究

“精确”与“模糊”同时依存于语言系统中,两者虽是相互矛盾的,但又互为条件。模糊限制语的使用往往让语言更模糊或更精确,翻译中怎样处理好这一矛盾呢?翻译的模糊性来自语言的模糊性,而语言的模糊性又集中表现在语义方面。模糊限制语语义的正确理解直接影响到翻译的效果。针对各种文体中模糊限制语的翻译,大多数人建议意译、直译以及直译意译结合的方式,同时增词法、转换法和省略法等都是用来处理英语模糊限制语的翻译策略。如于强福(2010)在明清四大名著的英译本分析的基础上发现:进行名著翻译时,要最大限度地在译文中再现原文中模糊限制语所实现的语用效果,可以采用对等译法,删减译法,增加译法,变异译法等翻译方法,有时可以几种方法同时使用来达到最佳翻译效果。杨志(2015)针对政论语篇翻译提出如下建议:译者翻译时,需要有效传递政治语篇原文中的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功能。翻译时,在考虑不同语言习惯和跨文化因素的前提下,译者可灵活的采用保留、添加、删除和转换手段来实现模糊限制语的翻译。

  1. 基于语料库的模糊限制语对比研究

近年来,基于语料库数据的分析方法被广泛运用。这种方法更具客观性,克服了传统研究方法的不足如观点的主观性和直觉性。语料库分析的方法可以快速地、准确地从大批量文本中提取数据,数据的有效分析又更好的反映语言在真实语境中的实际功能和用法,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倾向于使用语料库进行模糊限制语的研究。目前研究主要侧重于两个方面:基于单语种语料库的各类文体中模糊限制语的使用对比研究和基于对比料库的模糊限制语的比较研究。如谢媛媛(2019)在分析商务写作语料库的基础上发现了英汉商务写作中使用模糊限制语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英汉商务写作中都以直接缓和型和程度变动型为主,使用频率却差异显著,英文写作中的模糊限制语的使用频率明显高于汉语,其中情态动词的使用最为悬殊。蒋跃和寇英(2011)以跨度10 年的英语医学论文中模糊限制语为研究对象,将论文分为语料库A(1990-1994)和语料库B(2005-2009),并对两个库中模糊限制语的分布和频次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发现模糊限制语在医学论文方法部分的使用有所增加,但在引言、结果和讨论部分的使用均有减少,从整体上来说,模糊限制语的使用呈现下降趋势,此概率的分析进一步推断出医学工作者判断和诊断的确定性。吴蕾,张继东(2011)为探究了中国学习者在英语口语中使用模糊限制语的主要特征,结合双语料库进行比较分析。在中国学习者英语口语语料库和美国当代英语语料库的统计基础上发现了中国学习者与本族语使用者使用模糊限制语的显著差异。由于语料库的数据分析更直观,更客观,更具有说服力,因此这些学者们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国内模糊限制语的研究。

  1. 教学中模糊限制语的运用研究

课堂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不可避免的交际场所,课堂的所有活动都要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际这一过程得以进行的。作为语言的交际手段与策略,模糊限制语有着丰富的语用功能,在课堂教学中的使用也是非常广泛的。如周灵子(2010)结合教师提问话语和教师反馈话语的实例,探讨了课堂中教师如何使用模糊限制语实现诸如减弱发问语气,维护师生双方面子需求,维护师生互动之间礼貌,凸显信息等语用功能。田 颖,师瑞芳(2008)探讨了如何在英语课堂交际性的活动中充分发挥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功能来促进课堂效率的提高。徐琨琳(2012)结合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功能,实例探讨了高职高专课堂教学中教师模糊限制语的使用效果:推动教学活动的开展,实现师生的良好互动。学者们对于模糊限制语在教学中运用研究可以帮助教师们更好地认识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模糊限制语,从而更加恰当的使用模糊限制语,对教学效果的提升不无裨益。

  1. 国内模糊限制语研究的特点

目前国内模糊限制语呈现出多理论、多角度和多方面的研究趋势。研究逐步从宏观研究到微观研究,从理论分析到具体应用,研究视角不断拓展,研究内容不断丰富、研究方法不断更新。

  1. 从研究视角和内容来看

在 20 世纪80 年代语言学家大多是从语义学角度来研究模糊限制语,而 90年代开始转向了社会语言学、语篇分析、语用分析和话语分析等研究。近年来,模糊限制语的研究领域分布越来越广,涉及到了比如科技、新闻、法律、医学、文学、外交、商贸洽谈、教学等领域。研究的内容也在不断的丰富与拓展,从最初的语义学、修辞学、语用学、翻译逐步延伸到文体学话语分析、二语习得、交际和跨文化交际等,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1. 从研究方法来看

早期,模糊限制语的研究多倾向于理论研究,虽具学术性,但高水平研究成果不多,并且普遍缺乏实证性。很多关于模糊限制语的运用研究停留在浅尝辄止的阶段,由于缺乏实证性,部分结论过于主观,研究的结论不一定具有普遍性。近年来,部分学者开始重视实证研究,语料库的基础上的定量和定性分析也越来越多。同时,通过数据分析的语料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包括新闻、法律、商贸等等。学者们主要通过单语料库进行模糊限制语的分类比较研究和双语料库进行模糊限制语的对比研究,目前研究的语言一般为汉语和英语,英语模糊限制语的分析较多。

四、结论

近年,国内模糊限制语的研究数量呈现稳步增长,研究内容呈多维性。实证研究也在不断增多,虽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相较于国外的研究,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研究不够深入。我们需要不断拓宽视野,不断丰富研究方法和手段,在加强对汉语语料的研究同时,重视多种语言语料研究,并实现汉语研究与外语研究的有机结合,从而促进模糊限制语的理论建设与实际运用,



参考文献:

[1] 陈林华,李福印.交际中的模糊限制语[J]. 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1994,(5): 55-59.

[2] 程同春. 模糊限制语在科技英语中的运用与翻译[J].江苏外语教学研究,2001(2): 84-88.

[3] 高晓芳,张琴. 模糊限制语:分类与应用[J].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5): 89-91.

[4] 何济生,姜晓蕙. 模糊限制语的语义特征及分类[J]. 山东外语教学, 1994(2): 6-9.

[5] 何自然. 模糊限制语与言语交际[J].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 1985(5): 29-33.

[6] 蒋平. 国内模糊语言研究:现状与目标[J].外国语 (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3(5):43-49.

[7] 蒋跃,寇英. 模糊限制语使用的历时对比—以 1990—1994 年与 2005—2009 年英语医学论文中模糊限制语使用为例[J]. 外语教学,2011(6): 16-20.

[8] 唐艺菲. 言语交际中模糊限制语的语用研究[J]. 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06(4): 536-539.

[9] 田颖,师瑞芳. 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功能及在教学中的运用[J].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95-97.

[10] 吴蕾,张继东. 论模糊限制语使用的差异—基于COLSEC与COCA的对比分析[J]. 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1(1): 26-30.

[11] 谢媛媛. 基于语料库的英汉商务模糊限制语对比研究[J]. 海外英语,2019(22): 104-105,120.

[12] 徐琨琳. 模糊限制语在高职高专商务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2012(4): 100,107.

[13] 于强福. 明清四大名著中模糊限制语的翻译策略探讨[J]. 外语教育,2010(3): 182-186.

[14] 杨志. 政论语篇中模糊限制语及翻译策略[J]. 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 122-124.

[15] 朱成棋. 模糊限制语的语用价值及语用失误[J].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74-76.

[16] 周灵子. 教师话语中模糊限制语的使用及其语用功能分析[J].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 118-120.

[作者简介] 杜碧辉( 1979- ) , 女, 汉族,湖南长沙,湖南涉外经济学院硕士副教授, 研究方向: 应用语言学。

2017度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重点项目:基于语料库的商务信函模糊限制语效应分析 (课题编号:17A120)

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CIPP评价模式在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中应用研究(湘基金委[2017]1号第174,项目编号2017JJ2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