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铁路工务系统安全风险与综合评价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5-26
/ 2

浅析铁路工务系统安全风险与综合评价

孙征

青藏铁路公司西宁工务段 青海 西宁 810000

摘要:近年来,经济社会的蓬勃发展带来了铁路工程建设的快速推进,铁路运行安全问题受到社会普遍关注。相关部门要加强工务系统的安全风险的识别和应对,保障铁路运行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关键词:铁路工务系统;安全风险;综合评价

引言

我国铁路货运的载重量在不断增加,客运的运输速度也在不断加快,对铁路工务系统的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为了满足新形势下提出的更高要求,铁路相关部门必须要及时的保养和维修相关的工务设备,并识别其安全管理工作方面存在的风险问题。

1高速铁路工务系统主要机构

1.1轨道

高速铁路轨道结构由钢轨、轨枕、扣件、道床、道岔等部分组成[引。这些力学性质截然不同的材料承受来自列车车轮的作用力,它们的工作紧密相关。任何一个轨道零部件的性能、强度和结构变化都会影响其他零部件的工作条件,并对列车运行质量产生直接影响。目前轨道事故故障数量较多的设备为钢轨、道床、道岔等。

1.2路基

铁路路基是轨道结构的基础,不仅要承受轨道结构的重量,还要承受列车荷载的重复作用,要求以高稳定性、不易变形等优良特性来保证高速列车行驶的安全性和舒适性。目前路基设备事故故障主要表现为:路基结构的沉降、冻害、上拱、翻浆冒泥,路基边坡的局部坍塌及溜塌、坡面防护结构失稳、危石隐患,防排水系统的排水出口不畅、排水沟内淤积阻塞、排水设备损毁、排洪能力不足等。目前路基设备事故故障多为路基沉降、路基塌陷或陷穴。

1.3隧道设备

随着近年来我国西部地区高速铁路布局逐步完善,我国铁路隧道数量大量增加,隧道设备安全变得更加重要[引。隧道病害主要表现为:拱墙结构的衬砌裂纹、脱空、掉块,基底结构渗漏水、翻浆冒泥,防排水系统的衬砌渗漏,寒区隧道排水系统冻结等。目前隧道设备事故故障多为衬砌渗漏、衬砌开裂、衬砌脱空、衬砌掉块等。

2铁路工务系统安全风险与综合评价

2.1铁路工务系统安全的基本内容及特点

路工务系统的安全问题涵盖了整个工务系统的各个方面,涉及到工作人员、相关设备、具体环节、管理工作等因素,而这些因素又与铁路运输系统中的车务、机务、电务、供电和运输等系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时还涉及了社会经济、政治、科学技术水平以及教育和管理等诸多方面的内容。除此之外,铁路工务系统的安全问题不仅受到工务系统内部原因的影响,也会受到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由此可知,影响铁路工务系统安全问题的因素非常多,其关系也非常的复杂,导致铁路工务系统安全风险识别工作具有很高的复杂性以及不确定性。

2.2铁路工务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1)工务安全基础管理评价指标。该指标的设定目的主要是为了评价铁路行车过程中国的基础安全管理工作是否可靠有效,同时也为了检查相应的铁路工务事故安全预防措施是否做到位。(2)人员安全保障评价指标。该指标的主要作用是可以有效反映出铁路管理中各级工作人员的安全态度和安全意识。(3)设备安全保障评价指标。铁路工段安全风险综合分析还需要对设备安全保障进行评价,通过该指标可以有效反馈铁路设施的日常维护保养状况以及设备当前运行状态。主要需检查的设备内容包括铁路轨枕、钢轨以及与之配套的设施,另外还有铁路隧道、路基以及桥梁等关键位置的交通标志等。实际评价过程中可以以我国现行的有关铁路和铁路桥隧建筑修理规则内容为参考。(4)环境安全保障评价指标。影响行车安全的环境包括作业环境、内部社会环境、自然环境、自然灾害预报能力、外部社会环境等方面。

3铁路工务系统安全风险管理措施分析

3.1完善管理体制

安全管理工作中体制的建立健全是安全管理工作的基础,这就需要安全管理体制随着工务施工的不断发展持续进行完善,在工务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按照相关规程进行施工,尤其是一些细节工作,必须按照相关要求逐级负责、逐级监管,形成健全的安全监督管理保障体系,为安全管理工作提供一个保障。

3.2运用信息化管理系统

铁路工务系统管理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建设设备管理信息系统,提升设备管理的信息化、自动化水平,使设备管理满足铁路工务段的安全生产要求。铁路工务设备管理信息系统要具备数据统计、查询、分析、管理等功能,能够从轨检车、轨检仪、车载仪器、便携式检测设备等监测仪器设备中获取数据,对数据进行自动分析处理,确定工务线路设备存在病害隐患的地段,为维修班组制订维修计划提供依据。铁路工务线路设备管理要借助信息系统,构建起闭环的安全管理流程,即包括检测监控、分析数据、设备整修、病害销号、评价整修质量等环节,提高设备整修效率,实现对设备安全生产的动态监控。此外,铁路工务线路设备管理还要有效利用实时的状态监控信息制订维修计划,避免出现设备故障,进而保障铁路工务段安全运行。

3.3积极求变,加强铁路工务线路养护

铁路工务线路养护需要以灵活、多元化的方式深化改革,铁路部门应积极求变,加强铁路工务线路养护。具体而言,要做好预防性养护、矫正性养护等方面的养护工作,确保铁路工务线路的安全运行。在预防性养护方面,主要是根据制定好的养护计划来实施铁路工务线路养护,其周期较为固定。铁路工务线路养护人员定期对相关的设施在运行之后的损伤、复合等情况予以检测,并结合安全实际需求对设备予以修缮。这种预防性养护通常是将设备的损耗控制在铁路运行的可接受范围内,以此做好铁路工务线路的提前养护。在矫正性养护方面,通常是在发现相关设施的问题之后,对其予以事后养护。这需要结合铁路工务线路的检测数据以及不同地区的养护标准来实施,对于危害铁路运行安全的设备及器材,需要尽早处理。

3.4建立协调配合防控机制

铁路工程涉及车务、机务、电务、供电、调度等多个专业和部门,通过建立施工协调配合防控机制,充分发挥资源共享的优势,加强信息反馈与协调,识别和判断发现的风险源。铁路运行由复杂的环境构成,安全风险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偶然性以及必然性等基本特点,任何条件和环境的变化都可能改变原有安全风险的性质并产生新的风险。所以必须依靠各种统计资料、事故案例和风险记录分析、归纳和整理,判断风险源。要深入沟通落实安全管理程序细节,对安全风险认真研究解决,减少安全隐患。

3.5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要完善和规范安全问题报告制度,建立安全事故、设备故障等问题的快速响应机制,优化信息反馈流程,保证在第一时间能够及时掌握现场安全问题,将风险后果降低到最小程度。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分工负责、客观准确、快速反应”的原则,不断优化应急预案,加强各部门的协调联动。针对主要行车岗位,编制简洁明确、便于操作掌握的现场处置卡,健全完善应急培训演练长效机制,加快专用救援机具、装备的投入与运用,不断提升应急处置能力。

结语

综上所述,铁路工务系统安全风险的成因有很多种,评价工务系统安全风险时不能只从单一角度进行考量,而是要从设备、人员、内因以及外因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判断,并且在日常进行安全风险管控时还应不断总结和积累以往已经发生的安全风险经验,并制定有效防范措施加以预防,以免类似事故再次发生,此外,则要具有提前预警意识,日常增加铁路工务巡逻强度,一旦发现异常要在第一时间进行上报处理,不可存有侥幸心理。

参考文献

[1]赵彦星.铁路本质安全管理信息系统[J].中国铁路,2019(03):19-20.

[2] 刘伟,于永昌.铁路工务系统安全风险与综合评价研究[J].探索科学,2019(10):198.

[3]贺廿生.铁路营业线施工安全事故预防及卡控田.铁道工程学报[J].2019(08):126-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