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特色劳动类实践活动的有效实施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5-18
/ 2

乡土特色劳动类实践活动的有效实施

杨怀伟

石家庄第二外国语学校 河北省石家庄市 050031

摘要:与城市中学相比,普通乡村中学基础设施、师资条件相对落后,实践学科教师不足,对于实践活动开发不足,实施较难。但只要依靠乡村特色优势,因地制宜,挖掘劳动实践活动资源,充分利用乡土特产、历史、学校周边资源和教师特长,认真落实综合实践活动纲要推荐主题,与城市优质中学联合,注重多元评价,就可以很好的进行乡土特色劳动类实践活动。

关键词:乡村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劳动类实践活动;有效实施


综合实践活动是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并转化为活动主题,通过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等方式,培养学生跨学科素养的实践性课程。为推动课程实施,2017年9月,教育部正式颁布了新《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新纲要重视面向实际问题、注重整体规划、突出发展要素。为全面贯彻劳动类实践活动开展,还推荐了许多劳动技术类实践活动主题。但由于这是一门全新的课程,与传统的学科课程相比,既无课标,也无教材,也缺少专职的教师,因此课程在乡村中学落实较难。

乡村中学与城市中学相比,教学理念相对落后,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对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价值认识较差,经费不足、师资不足等因素导致实践活动不能有效开展。推动乡村中学实践活动的有效实施,落实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提升乡村中学教育水平,这就需要乡村综合实践活动的老师们以敏锐的目光、创新的精神,积极主动的开发具有乡土特色的实践活动,认真落实纲要推荐的劳动类实践活动主题,还可以与城市优质中学联合建立帮扶机制,建立多元评价系统。这样就可以有效的开展具有乡土特色的劳动类实践活动,活动的实施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积极开发具有乡土特色的劳动类实践活动主题。

我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只下制定了纲要,没有具体的课标和教材,就是考虑不同城乡的发展情况,可以根据自己乡情、校情,灵活掌握,多方面开发主题。我们只要深挖乡土特色优势,很容易形成活动主题。乡土特色劳动类实施活动主题开发可以发掘以下优势:

  1. 学校周边乡村的特产、特色优势。这类特产当地百姓常种植或常制作,学生喜闻乐见,名声广泛,乡村特色明显,学校周边一般就有大面积的栽培或制作,农户和商户较多,销售制作多,政府积极投入资金宣传多。可它是如何通过劳动种植的呢?如何通过劳动制作的呢?做为新时代的中学生,又能负起什么责任帮助农户呢......?这些问题都可以生活动主题。

  2. 学校及师资优势。乡村学校具有丰富的劳动资源,有的校园里有种植园,或有温室大棚,或制作工厂,可以很好的利用。而学校老师多是本地人,家里就种植或制作这些特产,对当地乡土特色非常清楚,具有特长或丰富特产知识,也便于指导学生。

  3. 学生优势。许多乡村学生自己家或亲属具有特色资源,他们也经常参与一些与家乡特产有关的劳动,对家乡有深厚的感情,对乡土特色主题有认识基础,也便于开发活动主题。

  4. 社会的热点。社会的发展,对农业农村越来越关注,各项政策也促进乡村特色的开发。网络的普及,抖音、快手等APP对乡土特色物品宣传销售也越来越多,学生可以利用小软件帮助农民进行乡土特色产品的宣传和销售,学以致用,通过劳动服务社会,用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为家乡做出有益贡献。

  1. 贴合乡村生活,有效实施学生喜爱的劳动类实践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学生真实的体验,直接将生活情境中的问题转化成活动主题。丰富的乡村生活,有许多学生喜爱的劳动实践活动,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多让学生从自身的生活中发现问题生成主题,遵循一定的环节,自主开展活动。综合实践活动有效开展的一般环节有:

  1. 提出问题,生成主题环节

通过教师向同学们展示、讲解或引领学生进入真实的情境,鼓励学生说出关心的问题,进一步引导他们进行总结、归纳,形成具有研究价值的劳动实践主题。教师再给学生们讲解一些与活动主题相关的知识,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兴趣。这样,学生就会形成自己喜爱的活动主题。

  1. 成立小组,制定活动计划

  确实活动主题后,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研究的主题,与志趣相同的同学们结组,选举组长,然后制定小组活动计划。活动计划一般应包含:小组名称、小组口号、小组分工、阶段目标等。

  1. 自主调查,开展实践活动

活动计划确立后,小组开始分工合作,按照计划进行调查、采访、研究等,这时教师要及时关注,并注意收集学生实践过程中的个性表现。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解决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比如一部分人忙,一部分人闲,小组之间的争吵等。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小组分工的重要性,也要激发团队合作精神。教师要多关注实践过程,采取有效的表扬、批评等措施,提高活动有效性。

  1. 阶段性展示和终期展示

阶段性展示是一个总结的过程,教师把学生召集在一起进行一次或多次阶段性汇报,通过各组的阶段性展示和终期展示,进行督促和整改。展示中多听取其他小组中肯的建议,启发学生思考自己的不足,鼓励学生结果呈现要丰富多彩,形式多样。通过展示,使同学们形成紧张和竞争意识,便于形成更丰富多样的成果。

  1. 评价激励环节

活动的最后阶段,学生把自己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成果资料进行总结归纳。对实践活动全过程进行多方面评价,可以制作活动证书,校园网公布,成果发布会等形式,对学生生的实践活动进行激励。注意反思,并对实践过程中产生的新问题进行记录,可以生成新的活动主题。

三、城乡帮扶,促进劳动类实践活动开展

现在有些城市中学发挥资源优势,对乡村中学开展各种教育教学帮扶活动。这非常利于乡村中学有效开展劳动实践活动的理论研究和落实,也对城乡学生的价值观、社会责任感起到促进作用。这些城市中学启动志愿帮扶、支教活动,落实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城乡教育共同发展。可以一起联合落实五育并举,发挥劳动育人功能,让城乡学生们一起感受劳动价值。乡村中学可以积极顺应教育新形势,重视和引进这些帮扶力量,从而促进乡土特色劳动类实践活动的进行。

可以与城市优质中学一起开展同课异构活动,利用城市综合实践活动教师的丰富理论知识和活动经验,积极开拓实践活动主题,一起开发乡土特色的劳动实践活动主题,并进行跟踪实施,指点实施环节中的漏洞,建立有效的多元评价。还可以走进城市中学的进行参观学习,对综合实践活动的选题、实施和评价等进行学习和借鉴,结合乡土特色,建构适合自己学校情况的劳动类实践活动,共同促进实践活动的开展。

四、注重劳动实践过程,实施多元评价体系。

  新版综合实践活动纲要,注重过程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突出学生发展要素,关心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发展性变化,在评价中注重过程性、渐进性和发展性。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指示,教育部等六部门2021年3月18日印发了《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指南中义务教育评价指标体系也注重学生发展质量评价:主要包括学生品德发展、学业发展、身心发展、审美素养、劳动与社会实践等五个方面。我们在实践活动的评价中,要注重优化评价方式方法,不断提高评价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有效性。注重结果评价与增值评价相结合,关注合格程度,关注进步程度、努力程度。形成的评价对学生特色发展和个性发展提供最有益的帮助。

教育大师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这句话点出了教育的真谛:教育不能贪快,是一种缓慢的艺术,是一种等待的艺术。不同的作物有不同的培育方式,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教育方法,不同的学校可以开发各具特色的劳动类实施活动,这些实践活动的有效实施,能很好的促进学生全面和有个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2017。

[2]:洪明,杨正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改革再出发的政策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