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外胃肠外营养的护理体会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5-17
/ 2

普外胃肠外营养的护理体会

李淑娟 薛玉文 王芳 姚纪华 屈妍清 李娜

大庆油田总医院 黑龙江 大庆 163001

摘要目的:探讨普外科手术后应用胃肠外营养患者的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0年6月在我院普外科进行手术治疗后应用胃肠外营养的患者90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患者人数为4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患者采用综合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经研究发现,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和并发症发生率,均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胃肠外营养患者采用综合护理干预,能够显著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使患者拥有良好的护理体验。同时令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提升,值得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推广。

关键词:普外科;胃肠外营养;护理体会

引言:胃肠外营养是普外科术后患者的常用治疗方法,主要是经患者的周围静脉或中心静脉,将葡萄糖、氨基酸和维生素等营养物质输送至患者的体内,从而满足患者的每日营养需求,促进患者的及早康复。本次实验详细探讨了普外科手术后应用胃肠外营养患者的护理方法及效果,以此为该类患者的护理工作提供信息参考,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实验开始时间为2020年1月,结束时间为2020年6月,选取在我院普外科进行手术治疗后应用胃肠外营养的患者90例,将所有患者平均分为两组。在对照组45例患者中,男性患者人数为25例,女性患者人数为20例。患者最大年龄为72岁,最小年龄为16岁,平均年龄为(41.1±1.2)岁。置管位置:周围静脉22例,中心静脉23例。病症情况:急性坏死性胰腺炎、胃肠道瘘和消化道疾病均为12例,其他疾病为9例。在观察组45例患者中,男性患者人数为24例,女性患者人数为21例。患者最大年龄为71岁,最小年龄为17岁,平均年龄为(41.4±1.3)岁。置管位置:周围静脉23例,中心静脉22例。病症情况:急性坏死性胰腺炎和消化道疾病均为12例,胃肠道瘘为13例,其他疾病为8例。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无任何明显差异(P>0.05),可以用于对比研究。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患者采用综合护理干预,具体内容如下。

1.2.1 观察体征

对胃肠外营养患者开展护理工作时,医护人员应通过加强病房巡视力度的方式,密切观察患者的面色、意识、皮肤和活动能力等身体情况。并利用各类先进的医疗设备,对患者的血压、体温、血糖和电解质等指标予以监测,防止安全事故的出现,确保患者的顺利康复[1]

1.2.2 配制营养液

在配制营养液的过程中,医护人员应严格遵循无菌化的操作原则,按照规范的流程完成各项配制环节。并在配制时,全面详细地检查各类药物的有效时间及具体质量,防止因质量不佳或药物过期而影响营养液的实际效果。同时,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及病症特点,配制个性化的营养液,使其对患者的康复起到更好的治疗效果[2]。除此之外,当营养液配制完毕后,医护人员还应将患者的姓名、床号及配制日期等信息,全部注明在营养液外包装袋上,为后续的使用和调整提供信息参考。

1.2.3 导管护理

在置管操作时,医护人员应着重注意各个环节的消毒工作,防止细菌感染的情况发生,使患者免受额外的疼痛折磨。并通过向营养液中增加少量肝素的方法,降低静脉炎的发生概率,令治疗安全性得到显著提升。同时在置管结束后,密切观察导管的状态,防止导管出现扭拉、折叠或挤压的情况,使导管时刻保持畅通无阻的状态[3]

1.2.4 静脉输注护理

在静脉输注前,医护人员应核对患者的各项信息,待信息核对正确无误后,

方可进行静脉输注工作,避免误拿误用的现象发生。并根据患者的病症情况及身体耐受性,将输液速度调整至正常范围内,避免各类不良反应的发生。一旦发现患者存在恶心呕吐、头晕或腹泻等不良反应时,应及时降低输液速度,令患者的不良反应得到尽快地缓解。如果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呼吸加快或面色发红的情况时,医护人员应立即停止输注工作。同时对营养液进行重新调配,使整体治疗效果变得更加稳定可靠,令护理过程中的风险隐患大大降低。

1.2.5 并发症预防

胃肠外营养患者的并发症情况,主要分为感染性、代谢性和技术性三大类。

医护人员通过严格执行规范的护理流程、及时调整营养液成分和输液速度、做好口腔和皮肤的护理,可以使各类并发症的发生概率显著的降低,让胃肠外营养患者拥有良好的治疗体验,令患者的康复进度也得到明显地加快。

1.3 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效果,主要以护理满意度和并发症发生率作为指标进行评价。

1.4 统计学处理

在本次实验研究中,两组患者的各项数据,均使用SPSS22.0进行专业分析。并以(%)标识效果,经X2检验后,以(P<0.05)标识数据之间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1 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对比(%

组别

例数

非常满意

满意

不满意

满意度

观察组

45

33

10

2

95.55%

对照组

45

20

15

10

77.78%

X2





18.157

P值





<0.05

对比两组数据,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组别

例数

并发症人数

并发症发生率

观察组

45

1

2.22%


对照组

45

5

11.11%


X2



9.415


P值



<0.05


从表2可以发现,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 讨论

相比于常规护理方法,对胃肠外营养患者采用综合护理干预,通过观察体征、导管护理和并发症预防等措施,可以使整体护理效果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令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也出现明显的改善。

从本次实验中可以发现,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95.55%)和并发症发生率(2.22%),与对照组患者的相关数据(77.78%)和(11.11%),均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采用综合护理干预,极大程度降低了胃肠外营养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并使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显著提升,在临床工作中具体重要的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钱倩.ICU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应用早期肠内-肠外营养支持的护理体会[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8:74-75.

[2]于明瑞.早期免疫肠内营养提高脑外伤患者免疫功能的护理体会[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8:97,102.

[3]杨玲云,辛利萍,李柯桦,吴宏.肠内外营养结合护理对胃癌患者术后恢复的效果[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8:159-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