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护理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5-11
/ 2

综合护理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应用

钱武

滁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童院区新生儿科 安徽 239000

摘要:目的分析实施综合护理对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护理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收治的50例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和观察组(综合护理),对比两组效果。结果 评估两组患儿护理前后血气指标比较,观察组血气指标水平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家属护理满意度比较,数据结果显示(80.0%vs96.0%),其中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更高(P<0.05)。结论 对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实施综合护理,可以有效改善患儿血气指标,并提高家属护理满意度。

关键词:综合护理;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应用

引言

新生儿ARDS病因较多,包括感染、酸中毒、窒息均可导致新生儿ARDS。与早产、糖尿病母亲、原发性PS分泌不足等原因均有关系,新生儿ARDS是由于肺内外多种炎症性原因导致PS继发型缺乏。研究显示,ARDS发生前患儿已经发生全身炎症反应,在发病机制中起到了关键作用[1]。炎性反应细胞、促炎因子等通过复杂因素引起炎性反应,导致肺泡上皮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受损,通透性增加。炎症产物进入肺泡腔与肺毛细血管,大量细胞成分与蛋白进入肺泡Ⅱ型细胞损伤,使得PS减少,炎性反应激活氧化和水解作用,会使得PS降解增加,引起PS缺乏,出现透明膜,并发生肺泡萎缩。ARDS在PS异常及其后续病理变化之前,存在弥漫性肺泡损伤、内皮细胞损伤。ARDS并不是单一疾病,而是临床综合征,对新生儿不同因素导致急性肺损伤病变有一定区别。直接肺损伤首先累及的是肺泡,所致ARDS以肺泡上皮病变为主,间接肺损伤以多种方式启动全身性炎症反应,肺外炎性介质进入肺内使得肺部出现损伤。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是常见呼吸系统疾病,因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分泌的肺表面活性物质(PS)下降所致,出生后出现进行性加重呼吸窘迫。随着围生医学发展,发生NRDS新生儿成活率明显改善,但由于机械通气广泛应用,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发生也出现升高[2]。由于NRDS是BPD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因此对其进行防治,可有效降低BPD发生,但关于这类疾病治疗措施较多,疗效均不一致。本次探究综合护理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应用,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所选取的50例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均为2017年6月至2019年3月期间本院收治的患儿。50例患儿分为两组,各25例。对照组中男女患儿比例为14:11,出生时间0.2~1.4 h,平均(0.9±0.1) h。观察组中男女患儿比例为13:12,出生时间0.3~1.4 h,平均(0.9±0.2) h。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可比性。

纳入标准:均符合呼吸窘迫综合征诊断标准,且患儿均经X线或胸部CT确诊为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家属均同意本次研究开展。

排除标准:合并其他重大器官疾病;先天性疾病;中途退出患儿。

1.2方法

对照给组采取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采取综合护理,具体内容如下:1)暖箱护理:根据患儿胎龄、体质量对温箱内温湿度进行调节,确保患儿体温维持36~37℃。若患儿体温低于34℃,应用多层棉布包裹热水袋,置于患儿脚下,小心看护,避免热水袋烫伤患儿。2)加强病情监测:护理人员应密切监测呼吸频率、体温、血压、心率等指标,并注意观察面色、口唇、四肢末梢发绀情况,辨别患儿是否有颅内出血、心脏病征兆,一旦发现异常,及时上报医师,确保第一时间能为患儿提供有效治疗。3)辅助通气护理:氧疗是治疗呼吸窘迫综合征的重要措施,根据患儿病情选择给氧方式:若患儿呼吸浅促,经皮血氧饱和度检测为80%~90%,予以双鼻孔鼻导管吸氧,将患儿摆放呈仰卧位,在患儿肩下置一小软枕,使头颈部轻度仰伸,氧流量调整为1~2L/min。④营养支持:缺氧会减弱患儿肠蠕动,部分患儿伴有麻痹性肠梗阻,故患儿出生2~3d内不提倡经口喂养,通过静脉输液维持营养。待患儿排出胎粪,且听到肠鸣音后,可通过鼻饲胃管予以营养支持,首次予以1mL/kg牛奶,逐步增加奶量,当患儿有吸吮、吞咽能力后,可经口喂养,并逐渐增加喂奶量。⑤抗感染护理:医护人员各项操作严格遵循无菌原则,操作前后洗手消毒。每日定时开窗通风,日2次,每天用紫外线对病房进行消毒,每月行一次空气消毒。患儿用物做到专人专用,所用毛巾、被套、衣物、奶瓶等用行高压灭菌,避免发生交叉感染。每日清晨、晚间对患儿皮肤黏膜进行检测,并用安尔碘对脐部进行消毒,做好皮肤护理[3]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儿护理前后血气指标,血气指标包括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血氧分压(PaO2)血氧饱和度(SpO2),采用注射器抽取6250 U/mL肝素钠0.2 mL,抽2 mL桡动脉血后使用血气分析仪(厂家:丹麦雷度 ABL800)分析。观察两组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满分为100分。满意:>80分,一般:60~80分,不满意:<60分,满意度=满意率+一般率。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对研究对象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数据采用(6099f4509728d_html_c2537665a869c10b.gif ±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表示,使用χ2对数据进行校检;P>0.05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儿护理前后血气指标比较

护理前,两组血气指标水平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血气指标水平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1。

6099f4509728d_html_fb80298e6f103796.png

2.2两组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

组间家属护理满意度比较,数据结果显示(80.0%vs96.0%),其中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更高,差异显著(P<0.05)。见表2。

6099f4509728d_html_96a11b67740fd60.png

3讨论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病原因包括多种,如胎龄较小:蛋白更易进入肺泡表面,抑制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功能;剖宫产:大多数剖宫产是在未经子宫正常收缩后进行生产,会影响胎儿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合成,另外分泌也相对较少,从而会增加该病的发病率;围产期窒息:部分患儿在生产过程中由于产程较长,长时间会致胎儿缺氧,出现酸中毒等病症,加重肺部损伤,从而抑制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生成;糖尿病母亲:胎儿母亲为糖尿病时,胎儿体内会发生胰岛素代偿性分泌逐渐增加,使得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活性明显降低,增加该病的风险;营养不足:部分胎儿是因为体内营养不足,导致肺发育不全或影响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合成,引发该疾病。该病发病后临床表现为呼吸急促、呼吸气呻吟、呼吸时鼻翼煽动等,若不及时治疗会危及患儿生命[4]。所以,加强护理十分有必要。

结束语

综上,综合护理模式下的护理干预应用于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中,可促进患儿肺功能恢复,改善患儿病情,降低患儿并发症发生风险,缩短患儿恢复时间。但本护理模式在临床实际应用中,需结合患儿具体生理变化,灵活使用,以提高护理质量[5]

参考文献

[1]陈文玲.综合护理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中的应用分析[J].人人健康,2019(20):119.

[2]吴巧华.综合护理应用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效果[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9,10(19):156-158.

[3]高秉媛,王莉.综合护理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78):345+347.

[4]郑燕芳,王建英,范沛榕,吴翠兴.预防性护理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机械通气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9(16):1238-1241.

[5]宋芳.综合护理干预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中旬刊),2019,26(04):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