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对脑白质高信号的影响及病理生理学机制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5-08
/ 2

高血压对脑白质高信号的影响及病理生理学机制研究

罗新媛

井冈山大学医学部 江西吉安 343000


摘要:高血压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该病与遗传、不良生活方式以及环境具有密切联系,集中表现为头晕、颈部僵直、胸闷以及头皮发麻等,若不及时接受治疗极容易对机体其他器官造成极大损害,从而引发多种疾病,严重影响人们正常生活以及生命安全。脑蛋白高信号属于脑小血管疾病影像学表现,一般发生于老年群体,并且与其认知损伤、运动功能减退有关。但由于脑白质高信号存在一定的病理学异质性,导致医学上对其发展及发育机制认知有限,因此相关医学专家高度重视探究高血压预防和治疗的措施。研究报告显示,高血压对脑白质高信号具有极大影响,基于此本次研究重点探究高血压对脑白质高信号的影响以及病理学生理学机制,旨在为寻找脑白质高信号的预防、诊断以及治疗的新策略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高血压;脑白质高信号;病理生理学;研究

脑白质在人体大脑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大脑重要的组成部分,脑白质是由神经元轴突以及有关隧桥组成的,在代谢与形态中相互作用、互相联系,并且通过髓鞘介导神经元动作电位快速传播可以为其自身与轴突提供营养支持。同时,脑白质有效连接整个大脑不同的灰质区域,当大脑发生病变时极容易产生认知损害、情绪障碍、昏迷以及痴呆等情况,不仅严重影响人们正常生活,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对其生命安全构成极大威胁。脑白质高信号是一种脑小血管影像学表现,一般通过MRI、弥散张量成像以及磁化传递等技术进行诊断,在此基础上,脑白质高信号严重程度可以根据Scheltens量表、Fazekas量表等进行评估,在评估过程中老年人脑白质高信号检出率较高,因此证实脑白质高信号与老年人认知障碍、运动功能障碍以及痴呆等存在密切联系。

  1. 分析高血压与脑白质高信号相关性

高血压作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且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一般与缺乏利钠肽、内皮功能紊乱以及免疫系统参与等因素有关,若不及时接受治疗,病理变化将会累及全身各个系统,从而威胁人体生命安全[1]。相关研究报告显示,诱发脑白质高信号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年龄大以及合并心血管疾病等,其中患有高血压的人群脑白质高信号检出率较高,且检出值将会受到检测技术的影响。同时,相关学者通过一系列研究实验发现高血压患者在接受充分治疗后可以有效预防脑白质高信号以及认知功能减退,在实验过程中对高血压患者实施抗高血压治疗,证实使用钙通道阻滞药、伴利尿剂药物的患者脑白质高信号等级显著高于β受体阻滞药,由此可见通过有效的药物治疗对脑白质高信号改善效果更佳。

  1. 高血压引发脑白质高信号病理生理学机制

2.1脑血流低灌注

相关研究报告显示,脑白质高信号与脑血流存在较为复杂的相关性,并且大部分高血压患者因多种因素伴有动脉粥样硬化与血管胶原改变,而作为心血管系统重要组成部分与脑血管病理学极为相似。同时,相关学者在实验过程中可以发现卒中易感型自发性高血压大鼠普遍存在血管周围病变、脑动脉粥样硬化以及穿动脉玻璃扬鞭等,若病例发展为小血管壁病变将会降低脑血流[2]。深部脑白质血流主要是由穿动脉供应,当灌注压降低时极容易对人体脑血流造成严重影响,在实验过程中有关学者选取高血压患者进行研究,借助MRI对脑白质高信号进行评价,并应用3DFLAIR技术评价脑血流,证实脑白质高信号与脑血流低灌注相关性较大。

2.2脑血管反应性降低

在人体器官正常运行过程中,脑内能量的储存能力十分有限,并且脑循环系统具备一定调节能力,因此确保脑血管稳定处于正常范围内至关重要。在不同动脉中二氧化碳分压作用下,脑血管反应性集中表现为舒张和收缩,且充分表达脑血管反应性变化情况。目前,临床上一般使用影像学诊断方式对血氧水平依赖性进行评估,且诊断结果作为衡量脑血管储备功能标准之一[3]。相关研究报告显示,高血压患者脑血管反应性较低,并且与脑白质高信号存在相关性,同时部分脑白质高信号的老年患者普遍存在静息血流指标异常情况,极容易产生脑血管反应性迅速降低情况,在诊断过程中对其血管功能进行评估能够提升诊断敏感性。

2.3少突胶质细胞与内皮细胞的功能异常

少突胶质细胞是髓鞘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增大将会被轴索包裹,并且对轴突功能的发挥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少突胶质细胞还会产生大量的轴突营养因子,能够有效预防因轴突缺乏营养因子产生的慢性脱髓鞘损伤。有关研究表明,少突胶质细胞与邻近轴突成分具有密切联系,在单羧酸盐转运蛋白作用下,若少突胶质细胞产生糖酵解产物将会向髓鞘化轴突中转运,而单个少突胶质细胞则在不同节间体与轴突之中,由此可见,少突胶质细胞异常极容易引发广泛脱髓鞘变化[4]

2.4BBB受损

BBB完整性能够有效维持脑功能稳定,其中内皮细胞表达对BBB完整性具有维持作用,并且可以限制脑血管中物质进出,属于一种紧密连接蛋白

[5]。高血压患者多伴有小血管变化和内皮细胞受损等情况,相关学者选用大鼠模型进行实验研究,证实血管紧张素II通过高血压介导机制将会导致BBB受损,且大部分为伴随BBB进行性受损。

  1. 小结

脑蛋白高信号作为中老年人群常见脑部影像学变化与腔隙性梗死、卒中、阿尔兹海默症存在密切联系,大部分患者将伴有不同程度的运动功能障碍以及认知损害,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生活以及生活质量。近年来,临床上针对脑白质高信号预防及治疗的策略很少,因此研究其发病机制已经成为临床实验中重点课题。中老年人群高血压发病率较高,且大部分脑白质高信号患者普遍存在认知损害,证实高血压与脑白质高信号存在较高相关性,但两者严重程度的评估很难确定,在未来研究过程中需要重点分析脑白质高信号早期标志物,并深入探究疾病预防及治疗的新策略,从而为提升临床治疗效率创造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兰婧.高血压对脑白质高信号的影响及病理生理学机制研究[J].智慧健康,2020,6(15):45-46.

[2]张智,徐运.高血压患者脑白质高信号的病理生理学机制[J].国际脑血管病杂志,2018,26(12):933-938.

[3]邹君惠,高圆圆,秦若梦, 等.高血压病患者脑白质高信号体积与认知功能的相关性分析[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9,52(3):190-196.

[4]曹红玉,秦伟,杨磊, 等.缺血性脑白质高信号患者脑微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20,37(6):484-489.

[5]陈政宇,陆小伟,赵慧慧, 等.老年人脑白质高信号的影响因素及与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J].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2020,27(5):367-372.

罗新媛(1972.11),女 汉族 江西吉安人 井冈山大学医学部 实验师,从事医学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