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5-07
/ 1

浅谈如何提高学生的 数学应用能力

吴骏

浙江省义乌市后宅小学 浙江 义乌 322000

数学学习的本质,是体会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学会在生活中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因此,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任务。

数学核心素养,可以理解为学生学习数学过程中,应当达成的综合运用能力,不单单指具体的知识与技能,也不是简单的数学计算能力。新课程标准下,规定数学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运用数学思维方式观察社会,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提高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让学生明白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关系,激发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数学知识都是来源于生活实际,这为我们教学提供了便利。教学过程中, 我们可以从学生身边的实际出发,把教材与学生身边的实际数学问题联系起来,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身边处处是数学,学会用数学思想与方法去解决身边的事情。

一、从自己的生活中,提炼数学知识

数学学习过程是一种体验和领悟的过程,只有充分了解学生在生活中掌握的数学知识,帮助学生对生活中掌握的数学知识反复进行推敲,由模糊逐步趋于清晰。例如教学一年级上册《快乐的午餐》一课中,在“比……多”“比……少”环节中,引导孩子关注到自己生活中的习惯用语。

课中学生们发现,原来自己早就会这课的知识,眼睛都亮起来,一点儿也不觉得枯燥了。

因此,我们要通过分析学生自身经验和数学书上的知识的内在联系,通过合适的数学教学方式,诱导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能更好的掌握数学知识,并能在生活中合理运用。 

二、从生活中来,回到生活中去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知识素养,绝不能把教科书上的数学知识简单、机械地传输给学生,而要让学生通过有效的学习活动,自己理解并学会运用。例如,教学二年级上册《买文具》一课时,适逢周末,请家长买菜、买水果时,带着自己的孩子一起去,全程由孩子负责找钱、付钱、算钱,家长负责监督孩子的计算有没有出错。周一回校上《买文具》这一课时,学生的兴趣很高,整堂课上得很顺利,作业的正确率很高。

因此,我们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必须清楚每个知识点的在学生实际生活中的作用,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这样有助于学生逐步爱上数学,从而在学习数学过程中,学会比较、选择、运用,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三、亲身下河知深浅,亲口尝梨知酸甜

例如,教学二年级下册《东南西北》一课时,根据学生的心里特征和教材实际,这节课改变了以往的学习方式,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重视体验等多种策略,希望能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表达能力以及初步的判断和推理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养成良好的合作学习态度。整堂课中,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藏宝游戏等一系列活动,引导学生学数学、用数学,体现了在玩中学,学中玩的教学理念。在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实践活动中,体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探索精神、合作精神和空间观念。

数学实践活动,既可以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又可以给学生一个学以致用的平台,还可以让学生知道,自己不是一个“书呆子”。在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时,我经常设计各种“游戏”,让学生自己亲身去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或让学生去生活中,自己感受数学知识的魅力。

四、用身体记忆数学,掌握生活技能

我始终认为,学习是为了应用,光学不用假把式。例如,教学三年级上册《有多重》时,在认识重量单位这一环节,充分让学生去感受数学,让学生用自己的手去感受重量、记忆重量。我提前一天布置了一样特别的作业,逛超市。让学生在进入超市后,查一查商品包装上标着的重量,再掂一掂,记录下来。看谁最用心,能变身“人体秤”,一掂就能掂出商品重量。

在“拎一拎”环节中,设计了一场手拎一千克的比赛。四人小组讨论,准备好一千克的物品,可以是几本书、也可以是水杯等教室里有的物品。看哪个小组的一千克最准确。学生“玩得”不亦乐乎,觉得只比一千克不过瘾,还不停的要求我加赛。在做课堂练习时,我发现错误率很低,果然体验是最好的老师。

数学知识的学习,蕴含在数学知识发生、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数学教学,要结合生活实际,在知识发生过程中渗透数学思维方法,要在问题的探索和解决过程中锻炼学生,使学生能在学习过程中提高自身的数学运用能力,并把这些知识应用在后续的学习和生活中,科学地获取数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