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祠堂文化的当代价值和创新传承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5-02
/ 2

徽州祠堂文化的当代价值和创新传承研究

王杜缘 田欣怡

江苏大学 江苏镇江 212013

摘要:

近年来,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成为人们关注的热门话题,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之间也在不断地有效的互动和融合。中国祠堂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本文主要以徽州祠堂为例来探究中国祠堂文化的当代价值与传承,想要借此宣传中国祠堂文化的重要性,引发读者对中国祠堂文化发展现状的思考。

关键词:徽州祠堂;祠堂文化

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以祠堂为载体的祠堂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象征。它所体现的社会价值有着特殊的地域性,历经数千年的洗礼,已经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印记。

祠堂是儒家礼法的结晶,是族人尊祖敬宗的场所。在祠堂中,通过对祖先的祭祀,可以延续同姓之间的血亲关系,联系整个宗族大家庭,形成强大的宗族凝聚力。由祠堂衍生的祠堂文化是指以祠堂为活动中心,人们在其中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所形成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是宗族文化发展的中心,对旨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社会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和作用。

祠堂最显著的功能是能够唤醒广大民族群众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以宗祠为特定载体开展形式多样的民俗活动,是群众千百年来对社会和人本身认知的结晶。祠堂宛如一条无形的“红线”将宗族的每位成员紧紧绑住,化解宗族成员之间的矛盾,维系家族内部情感,稳定群体的行为规范和社会的道德秩序。

祠堂里所展示的先祖塑像、祖训家规以及楹联横匾等,其意义就在对宗族成员进行潜移默化的文化熏陶。通过这种熏陶,宗族成员在不知不觉中对优秀的宗族文化产生深刻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有利于弘扬和发展优秀的地方和民族文化。

就拿徽州祠堂为例,传统的徽州祠堂是徽州文化的核心载体,其发展历程不仅受徽州特殊的地理环境影响,更是受到儒家礼制的影响。徽州祠堂位于徽州建筑三绝之首,是徽州民风习俗孕育的产物。徽州境内,风格各异、大大小小的祠堂是徽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独特的表现形式,每一座祠堂都是当时徽州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发展的形象体现,也是徽州优秀传统文化的浓缩。

徽州祠堂作为中国传统地域文化的典例,始兴于明清,在整个封建社会乃至现代社会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在时代发展的今天,有些徽州祠堂群却遭受了巨大的破坏。在城市化建设过程中,除少量规模较大的祠堂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外,大量非文物祠堂多因政府和民众重视程度不够、维护资金不足及修缮方法不合理等问题长期处于遗弃甚至倒塌状态,导致徽州祠堂承载传统文化、增强宗族凝聚力等功能得不到有效的发挥。这一特有的景观特质伴随着它所承载的文化正在慢慢走向消失,社会与它也渐行渐远。如何让这些千古文明和风土文化在城市化进程中屹立不倒,重焕光彩,探寻徽州祠堂适应乡村发展的更新策略,已成为时代赋予我们的重要使命。

从传统的宗族统治到现代功能创新,徽州祠堂的一些功能已经不符合时代的要求,逐渐被社会抛弃,所以需要政府和人民共同努力,在传承徽州祠堂文化的过程中多投入科技要素,创新祠堂的存在形式,引导建立徽州祠堂在现代社会新的功能定位,使祠堂文化融入现代的发展。

基于现代技术的祠堂空间和文化功能重塑的需求已经被引起重视,又由于徽州祠堂分布广、数量多、文化价值高的现实,当地政府可以考虑借助科技力量,在整合原住民掌握的文化资源的基础上,运用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等手段,对徽州祠堂的空间功能进行智能化改造,推动祠堂文化功能的重塑,使之文化价值生动直观地展示,成为活态文化的体验和传承基地。同时,伴随微信、抖音、微博等自媒体的兴起和普及,每一个热门人物或文化行业推崇者的推荐都能带动某一个文化需求的扩张,进而可以形成社会潮流。徽州祠堂与当地山水民俗在网络上和自媒体中的扩散,有利于体现本地祠堂文化的现代价值,对乡村社会治理、乡村文化振兴、乡村生态重建等具有积极作用。

那么如何凭借科学技术手段重塑徽州祠堂的功能?首先,对徽州祠堂的相关重要数据进行分类采集,包括祠堂书法、绘画、族谱等,以及隐藏的人物故事和红色革命元素。其次,将祠堂相关内容借助科技手段数据化与社会密切连接,以此提升文化传播力和社会影响力。最后采用虚拟现实等技术,构建徽州祠堂虚拟的现实空间,全方位、多维度地真实再现徽州祠堂的核心内容。

除了依靠科技上的技术支持,传播祠堂文化必须与时俱进,充分享受国家政策的红利。乡村振兴战略对传统乡村部落提出全面保护历史建筑,尊重村落的传统形态,改善村落的基础设施,合理利用村庄特色资源,发展特色乡村旅游产业的要求。对于传统村落分布密集的徽州地区,传统建筑的更新利用和当地旅游业结合已成为村落振兴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为了带动徽州祠堂功能的多样化转变,当地政府应该致力于将祠堂建成融现代文明与传统文明为一体的文化讲堂,将其人文景观与徽州特有的民俗风情有机融合。如将“板凳龙”“徽州民谣”等具有徽州特色的民俗文化表演与祠堂文化相融合,以“文化旅游”的形式推动文化景观的传播,以合适的旅游开发获取的特殊效益来完成对祠堂建设的活态保护。

回首祠堂文化,实是对传统文化传承和人类文明进程的深思与展望。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从一定程度上就来源于个体对宗族的依附。祠堂的保护和祠堂文化的传承,关键在于活态的利用,当地政府和群众也要珍惜优秀的传统文化遗产。传统的宗族体制渐渐走向消亡,祠堂也慢慢衰落,这种坚不可摧的宗族文化如何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呈现出新的生命力与活力,值得我们每个人思考。

参考文献:

[1]王健康,王炳熹.宗族祠堂的当代文化价值[J].前进,2019(06):34-38.

[2]刘仁义,吴洪,钟杰.乡村振兴背景下徽州祠堂适宜更新策略——以安徽省祁门县马山村祠堂为例[J].小城镇建设,2020,38(12):83-91.

[3]何义珠,郭献进.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松阳祠堂文化功能重塑研究[J].中国发展,2020,20(04):49-53.

作者简介:

王杜缘,女,生于2001年5月,汉族,江苏淮安人,江苏大学本科在读,英语师范专业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