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河长制在水利工程管理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4-30
/ 2

浅谈河长制在水利工程管理中的应用

宋迎春

安宁市人民政府连然街道办事处,云南 安宁 650300

摘要:在当前的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河长制已经成为了顶层设计中的重要制度体系,本文便是以河长制为切入点,结合河长制的具体应用情况进行分析,并且提出了优化解决策略,本文旨在通过论述河长制的现实应用价值,为水利工程管理创新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河长制水利工程管理;创新策略


水利工程已经成为了我国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们的实际生活和生产都有直接的联系,与此同时也是国家落实自然资源协调管控的重要途径,因此水利工程管理必须要具备科学性、规范性以及现实性价值。而河长制则是针对河流管理以及保护工作制定的管理制度,在水利工程管理中有着一定的应用效率,探讨产生的效率,并且结合实际应用策略进行分析,不仅是本文论述的重点,也是进一步强化水利工程管理有效性的关键研究课题。

一、河长制的基础概念和应用范围

从具体形式来看,河长制主要指的是以中国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担任“河长”,落实好区域内的河湖以及相关水利资源工程的管理和保护工作[1]。这种责任到人的制度体系,能够进一步强化地方水利工程的管理质量,与此同时也可以将管理协调督办于一体,打造具有能动性和动态化的水利工程管理体系,我国最初的河长制起源于2018年,由湖州市长兴县带头设立,经过实践研究之后,发现河长制对于水利资源管理及保护有着极强的应用价值,发展至今我国已经将河长制纳入到基础制度体系中,当前,现有省、市、县、乡、村各级河长约123万名。

从应用范围来看,河长制主要是以水资源保护以及管理为核心,主要工作体系在落实过程中,必须要明确各个主要负责人的责任,负责人要落实好自身区域内的协调管理工作,要加强对水资源领域的监管和控制,打造可持续化的水利管控体系。因此河长制在当前水利工程管理过程中有着极强的应用价值。

二、水利工程管理中河长制的应用问题分析

由于河长制在我国水利资源管理中应用的历史还不够深厚,相应制度体系的规划以及实际应用流程还存在诸多的矛盾。同时我国水利资源管理工作涉及到的细化分支较多,存在较多尚未解决和可能发生的矛盾因素,这些都导致河长制的有机融合存在较多的问题,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职责划分不够明确,导致协调统一能力较差

河长制主要是建立在责任体系的基础上打造的制度,在落实过程中必须由主要负责人实现区域内的统一规划,因此对于负责人自身职能意识以及管理意识的挑战较高,也正因如此,当前部分地区的水利工程管理工作压力较大,主要负责人在进行职能分配和协调的过程中存在协调能力弱、基建管理重视程度不强、职责交叉严重以及存在真空区域等现象,这导致河长自身的实际管理和协调能力下降,无法落实区域内的统一规划,存在形式化问题。另外由于河长制是以主要负责人为主的制度体系,对于人性的约束较高,大部分河长在职能自觉以及责任承担方面存在问题,导致制度体系的落实虚空。

(二)基础的制度结构不够完善

水利工程管理并不是单纯的以河长制为基础落实的管理模式,其涉及到了大量的细化分支制度体系,具备系统性和多样化特点。但是当前部分区域内的水利工程管理工作单纯依靠河长制进行组织调控,不仅对主要负责人产生了较大的压力,也无法在短时间内协调全局,实现多项细节的统一管理,另外,制度结构中存在不合理现象,例如问责制度不够完善,无法与河长制进行有机结合,难以打造相互制约的工作模式。河长制是具有操控价值的制度体系,而问责制是具有约束和限制作用的优化方式,只有二者相互结合才能为水利工程管理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

(三)河长制的观念体系创新性不足

在现今时代发展的背景下,为了打造与实际水利工程管理相符的制度体系,必须要求河长制的管理理念和创新模式进行优化转型,要具备当前时代发展的要素,同时也要符合时代发展的规律,更要与水利工程管理工作的发展现状相符,但是当前部分管理者的理念还存在滞后性,会受到多种因素的限制产生束手束脚的情况,这不仅不利于河长制自身体系的创新,也不利于当前水利工程管理工作的优化。

三、新时期水利工程管理工作综合整治的优化方法

(一)打造职责明确的水利工程管理脉络

在利用河长制提升水利工程管理工作有效性的过程中,最主要的是要明确管理目标,即按照当前的社会发展观念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体系,打造科学完善的水利工程管理制度,坚持以优化水利工程管理模式以及内容创新为核心重点进行改革,另外必须要关注河长制落实过程中的相关细节,加强多部门、多主体以及单位的配合协调管理,利用沟通和交流作为主要的管理渠道,通过规范化、科学化、法治化的建设手段,落实河长制制度体系的创新优化,坚持以实际的发展原则为标准打造与实际情况相符的运行机制。

(二)强化考核问责制度体系的优化力度

在河长制落实的过程中,必须要具备与其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的考核问责制度体系,结合当前的水利工程管理工作落实情况来看,制度体系的优化是重点,而考核问责制度体系能够与河长制相辅相成,打造互为制约的细化条目

[2],科学的设定考核目标。坚持将水环境治理以及水资源保护作为核心内容,坚决杜绝标准参差不齐、管理力度分化严重以及形式化问题,利用差异化管理的模式,构建层次性的考核评价体系,加强问责制度和河长制制度的有机统一,确保能够实现创新、改革、约束、管理、监督于一体的立体化管理模式。

(三)打造现代化的管理体系

现代化的管理体系主要指的是水利工程管理工作必须要符合区域内的实际发展情况,建立在省市县乡的基础上,结合水环境情况以及市场发展规律落实优化创新,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打造现代化的意识体系,落实以人为本理念的宣传,构建公共安全管控意识和责任意识于一体的理念制度,这样才可以让水利工程管理工作的落实,符合现代化社会发展的脚步,同时也能够为河长制的应用奠定完善的基础,打造良好的环境,确保河长制能够落地有声,并且起到实际的社会影响价值。

与此同时,还必须要落实技术体系的优化建设,大智移云已经成为了当前制度体系优化以及工作管理模式创新的主要媒介,大数据技术、智能技术、移动互联网以及云数据库的应用能够提升水利工程管理的效率和质量,进一步确保数据资源整合的精准性和实效性,能够直接落实以点到面、立体化挖掘和横向拓展等多种服务体系,确保河长制的应用有更加完善的基础,相关负责人也能够在短时间内快速了解区域内的发展情况,对于增强职能深化有效性、提升管理体系针对性、发挥民众监督权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结束语

河长制的落实能够提升水利工程管理的有效性,同时可以快速的实现权责体系的建设,明确相关人员的工作职能之后,通过问责监督机制对执行活动进行管控和约束,结合现代化发展理念以及信息技术,进行制度体系和工作模式的创新,确保河长制成为具备灵活性和开放性的管理模式,确保相关人员能够积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落实水利工程管理工作的优化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帆.关于河长制政策分析[J].现代营销(经营版),2019,(09):69-70.

[2]王昆.河长制专业化学科化建设的思考[J].北京水务,2019,(04):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