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尔波特和卡特尔人格特质理论的比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4-29
/ 2

奥尔波特和卡特尔人格特质理论的比较

卢青,何必靖

浙江省 温州市职业中专,浙江温州, 325000

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温州,325000

摘要:奥尔波特是人格特质理论的创始人,在美国最早开出有关人格的课程。卡特尔一生致力于人格研究,是特质因素论的创始人,是世界公认的人格理论家。本文整理了奥尔波特和卡特尔在人格概念、人格结构、人格动力、人格发展与适应、人格的测量与评价、人格心理学的应用等方面的观点和成就,并对两人的人格理论给予适当比较,肯定他们带来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也认识到其中存在的不足。

关键词:人格特质;奥尔波特;卡特尔

奥尔波特和卡特尔是著名的特质学派人格理论家,对人格发展的研究具有里程碑意义。本文从人格概念、人格结构、人格动力、人格发展与适应、人格的测量与评价、人格心理学的应用等方面阐述两人的观点,并对其人格理论给予适当比较。

1人格概念

奥尔波特认为,人格是个体内在心理物理系统中的动力组织,它决定一个人独有的行为和思想(黄希庭,2002)。

卡特尔认为,人格的基本结构元素是特质,所谓特质是指人在不同时间和情境中都保持的某种行为形式和一致性(黄希庭,2002)。

2人格结构

奥尔波特认为,特质是一种神经生理系统,我们可以通过观察一个人的外显行为来推断它的存在。表现在现实生活中,特质就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中介,是行为和思想产生的原因。奥尔波特将人格分为个人特质(又称独有特质或个人倾向)和共同特质,其中个人特质又包含首要特质/枢纽特质、中心特质/核心特质和次要特质(黄希庭,2002)。

卡特尔对人格结构进行了更细致的划分,可以分为:

(1)独有特质和共同特质:同一个人身上的特质强度在不同时间也不相同。这一分类方式与奥尔波特的观点一致。

(2)表面特质和潜源/根源特质:表面特质是潜源特质的表现,潜源特质是表面特质的原因;每一种表面特质都来自于一种或几种潜源特质,而一种潜源特质则可以影响多种表面特质。

(3)体质性特质和环境养成特质:体质性特质由内部的生理状态或遗传因素决定;环境养成特质由环境影响而形成。

(4)能力特质与气质特质和动力特质:能力特质决定一个人处理问题或事情的成效,最重要的一种能力特质是智力,智力可分为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气质特质是由遗传决定的,表现为一个人的风格。动力特质推动着个体朝着目标前进。

(5)团体特质:某一个团体中所具有的某种特质结构。

3人格动力

奥尔波特用机能自主/功能独立这个概念来表达他对人的动机的看法,强调健康成人的动机是自行其事的自我维持系统,而不是依靠外部的鼓励和奖赏的(黄希庭,2002)。他认为一个好的动机理论应当回答下列问题:

(1)动机必须是现实的;

(2)几种动机可以同时存在;

(3)必须承认认知的重要性:了解一个人的计划、价值观和意图;

(4)必须承认每一个人具有独特的动机形式。

卡特尔的观点中,动力特质可以激发人朝着一定的目标去行动,是人格的动机因素。卡特尔认为动机主要有五种成分:意识的本我;自我表达;理想自我;生理需求表达;压抑情结。

4人格发展与适应

奥尔波特把人格的组织机构重新命名为“统我”,统我是后天发展而成的。他认为,完善的统我在个体发展中经历了八个阶段(黄希庭,2002):

(1)躯体“我”的感觉阶段:1岁,主要是生理感觉的觉察。

(2)自我同一感阶段:2岁,认识到自我在时间上的延续性。

(3)自尊感阶段:3岁,寻求全面的独立,并摆脱父母和其他成人的监护。

(4)自我扩张感阶段:4岁,儿童的自我意识扩展到外部事物上。

(5)自我意象感阶段:4-6岁,要求儿童扮演习得角色的期待和寻求获得对未来的某种热望。

(6)自我理智调适感阶段:6-12岁,儿童开始逐渐觉察到自我是能够克服外界,用理智思考来解决问题的。

(7)统我追求显露阶段:12岁起,经由生活目标的选择以追求自我提升的倾向。

(8)知者自我的显露阶段:成年后,知者自我综合了所有的统我机能。

卡特尔主张人格的发展受到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创造了一种统计方法——多重抽象变异数分析法,以确定遗传与环境的影响在每一种特质中的确实比率。提出人格特质的年龄趋势(黄希庭,2002):

(1)2-5岁:自我和超我的发生;

(2)6-13岁:继续发展自我,并把爱扩展到对父母和其他人,产生利他主义和社会做贡献的念头。

(3)25-55岁:成熟阶段,调节适应期,基本人格很少改变。

5人格的测量与评价

奥尔波特认为,成熟的人格有一个发展过程,仅在成年期才可能实现。判断一个人的人格是否健康成熟包括六项标准:

(1)自我扩展能力:不仅关心自己的福利,也关心他人的福利。

(2)与他人热情交往的能力:奥尔波特把热情分之为爱和同情。

(3)自我接纳能力和安全感:能接受自己,有安全感,有高的挫折容忍力。

(4)实际的现实知觉:真实地看待各种事物,而不歪曲事物。

(5)自我客观化:客观地了解自己,洞察自己的能力与不足。

(6)统一的人生哲学:有相当清晰的自我意象和一套指导其行动的标准。

卡特尔一直坚持在人格心理学的研究中运用因素分析的方法,他有关人格的许多论著是从因素分析的角度来写作的。卡特尔运用多变量分析或多变项分析的方法,在许多不同的测验情境中去测量一个人或一群人的行为。并且编制了《卡特尔十六种人格因素量表》(16PF),该量表被公认为权威的个性测验方法。除了因素分析的方法,卡特尔也强调在人格的研究中采用自然科学的方法。

6人格心理学的应用

奥尔波特反对早期精神分析学派以精神病人为研究对象来发展人格理论,对精神分析学派在人格的解释上过分强调潜意识和童年经验深为厌恶。他认为,对人格的研究应该建立在健康人格的基础上,以正常个体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常态人格理论。

卡特尔在治疗心理疾病时采取的治疗方法更加多元化,持折衷主义。他接受精神分析的个案分析法,了解患者的童年经验,也会应用行为疗法开展心理治疗。卡特尔认为,在治疗前先进行人格因素的评鉴,以可靠、有效的测量为基础,有助于提升治疗效果。

7对人格理论的评价

奥尔波特是人格心理学的先驱,他对人格的态度是有独创性的,他最早断言病态人格与健康人格没有机能上的类似性。他重视人格的个体性,他的特质理论直接从个体本身行为的特点出发探讨人格问题,这就使心理学家有可能将研究对象的各种变量置于操作程序之中,解决了心理学中长期以来对人格研究只作描述和讲解的困境(郑雪,2001)。

卡特尔人格理论的理论意义在于对人格特质更细致的分类;最早应用因素分析法研究人格,将人格的各个因素以变量形式进行分析,编制16PF人格测验;根据对智力测验结果的分析,提出了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理论。但也有人认为卡特尔所采用的方法太复杂,心理学家在解释他的因素时有困难(郑雪,2001)。

结语

奥尔波特和卡特尔为研究人格的发展提出了众多开创性的观点,对前人理论的吸收或否认,都促进了后人对人格理论的思考。虽然特质理论存在一些不足,但我们仍应肯定他们带来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李云.(2018).人格特质与白质完整性的关系研究.山西医科大学.

赵春丽.(2017).耐力跑不达标大学生的健康行为与身体自我认知能力、人格关系研究.河北师范大学.

郑雪.(2001).人格心理学.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麻彦坤.(1989).奥尔波特人格理论述评.心理学探新,3,23–27.

黄希庭.(2002).人格心理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