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曲《春舞》演奏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4-26
/ 2


钢琴曲《春舞》演奏分析

吴宛仪

成都大学 四川 成都 610000

摘要:钢琴曲《春舞》是孙以强先生的优秀代表作品之一。他把西方音乐创作技法与新疆地区的民族音乐特点相结合,创作出了这首钢琴作品。全曲大量的运用小切分节奏精准的抓住了新疆民族音乐的特点描绘出一副维吾尔族人民在草地上载歌载舞的欢乐场景。本文将从钢琴曲《春舞》的创作背景入手,分析作品的曲式结构、民族音乐元素等特点,为该作品的演奏提供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的依据。

关键词:《春舞》 ;演奏分析 ;结构分析

一、作者简介以及作品创作背景。

1、作者简介。

孙以强先生是旅美钢琴家、作曲家、教育家,美国华盛顿大学博士。出生在中国上海市,他五岁开始学习钢琴,十二岁进入上海音乐学院附属中学读书,后在上海音乐学院钢琴系随名师李翠贞教授学习钢琴演奏。11980年,赴美国华盛顿大学攻读学位,在短短的数年内,他获取了钢琴硕士学位,并修完了博士学位所需的所有科目。

在创作方面,孙以强先生自小凭着对音乐的喜爱,常在练琴之余,以在钢琴上模拟并写出收音机中传出的音乐为乐。12岁进入上海音乐学院附中读书,系统接受传统音乐教育,他将更多的感性思维升华为理性思想,由对作曲产生的浓厚兴趣发展为谱写各种体裁的音乐作品。这一时期,他创作了长笛与钢琴组曲以及声乐作品。16岁那年,成为上海音乐学院附中音乐创作组的成员之一,此时的他在写作的理念上则渐趋成熟。孙以强先生的创作再次印证了艺术创作源自于生活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代表性作品有《春舞》《谷粒飞舞》等。

2、创作背景。

1980年, 孙以强先生来到了新疆采风 ,感受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维吾尔族人民好歌善舞的性格感染了孙以强先生并创作出了《春舞》一曲。这首钢琴曲作者运用大量新疆少数民族音调与节奏。具有当地的音乐特色,其中又包含较难的钢琴演奏技术这样的特性使得这一钢琴曲被大量的应用于钢琴教学之中。

二、曲式结构分析。

钢琴曲《春舞》是复三部再现曲式结构, 整体结构可以分为:引子--A (a+b+a1) --B (c+d+c1) -链接部--A1 (a+b1+尾声) 。引子 (1-18小节) , D大调, 中速 (Moderato) ,运用了琶音和切分音的让音乐充满了异域风情,速度缓慢力度轻柔给人以宁静又流动的感觉。像溪流潺潺流过人们的心间。

在呈示部 (19-73小节) 中为再现性的单三部曲式, d小调。第一乐段中,这里运用大量的装饰音上波音,营造出异域风格,又有俏皮可爱之感。低声部一直在d小调上持续,奠定以本曲的主调感。这里的音型也值得注意,本来的切分音重音放在中间的音上,但这里在第一个音与第二音上加了小连音线打破了这种强弱规律,将重音放在以第一个音上。到了第二乐段调性发生了改变转入了同主音的D大调,而且加入了一个声部成三声部,使音乐更具丰富感,在听觉上更加饱满。第三乐段的调性又回到了d小调,这里的旋律是对第一乐段的变化再现,它通过八度的演奏将音乐推上了另一个高度并且在移高两个八度的基础上进行加花模仿,一呼一应,强弱对比明显让音乐层次分明又具有新颖。形象的建立出新疆人民舞蹈的画面感。d和声小调的跑动与重属和弦的持续营造了调性游离的状态,为下面的展开部做好了铺垫。

接着是展开部(74-175)是再现的单三部曲式,调性变化到了降B大调上,速度加快到不太快的小快板,在调性和速度以及表现形式上都与呈示部形成鲜明的对比。这部分分为三个乐段,首先第一乐段使用大量的十六分以及八分音符,连奏结合断奏的形式是动与静的对比。整个音乐呈现一种欢快活泼的氛围,像新疆人民欢歌笑语劳作的场面。第二乐段 在调性上转入D大调,在力度上更加强,速度上更加快。使音乐的情绪推向更高。到了第三乐段转入G大调并用三个F强度的震音将音乐推向了高潮到达整首曲子的顶点。然后进入一个舒缓的链接部,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引出下面的音乐。

最后再现部(176-206),这是对首部的变化再现,调性又回到了d小调,速度回归中速给人舒展的感觉。在这里又加入一个三声部,是音乐更加饱满丰富。

勾勒出欢歌笑语、辛勤劳作的人们在草原人的画面。

尾声 (207-228小节) 的音乐素材取自于呈示部, 切分节奏再次出现,勾起听众对主题的回忆ppp、dim.和rit.的使用使乐声渐行渐远,全曲在安静的情境中结束。

三、演奏分析。

通过对钢琴曲《春舞》的曲式结构、创作特征的分析。对我们演奏它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下面我们分别从它的引子、首部、中部和再现部以此对其进行演奏分析。

在上文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分析出引子(1-18小节)在音乐情感方面是给人比较宁静悠远的,所以我们在演奏时手指的力度不能过重,指尖触键的面积稍大、触键深一些、慢慢往里推出来的声音,营造出宁静且悠长的音乐形象。可以看到引子部分的四个大连音线需要我们把乐句与乐句之间的气口给足,因为引子部分是中速所以在弹奏是可以不必着急,把每个长的乐句交代清楚、把情感表达充分。第6、7小节的三连音尤为重要,三连音的推动感让音乐进一步发展所以一定要将三连音的节奏以及均等的力度把握准确。这里出现多次琶音,在弹奏时注意手指重心的平稳转移,手型框架要稳固,又稳又均匀的完成琶音且力度需从弱到强一气呵成,富有层次感。此时左手的伴奏应清晰自然,触键力度轻柔。很好的烘托气氛。

到首部(19-73) 这部分是d小调的再现三段体。这时,左手伴奏声部出现大量的切分节奏。但这里切分节奏的重音不再是中间的音,由于在第一和第二个音上加上了小连音线将重音放在了第一个音上。所以左手小指需用自然下落击键,弹出重音到第二个音时马上收弱力量,做出强弱的对比。随后的跳音要轻巧灵动富有动感。右手的旋律在此时应把每个小连音线弹出轻快且层层递进感,往前推动音音乐的情绪。装饰音上波音要注意下键不能太重太深,轻盈带出像小女孩头上的发夹闪亮。第一乐段(19-37)这里使用了托卡塔式的创作手法在上方叠加了一个八度的音,使音乐增添了丰富感,把音乐的情绪又往上推了一层。这里需注意主旋律还是原来的“234,345”不能将上方叠加音弹的过重。在演奏这部分时一定要区分好旋律进行且力度应不断加强。

第二乐段中(38-53)加入了内声部,三个声部在弹奏时伴奏声部应控制力度变小,右手上方旋律要清新出来,注意区分以及协调三声部之间的力度。第三乐段(54-73)这一乐段把旋律进行叠加成八度进行更突显了音乐的推进感。在此基础上又让旋律以跳音形式出现并且加上四个32分的高八度加花音使音乐更具感染力和活力,将情绪又推上一个新的高度。演奏时右手回勾抓键弹出八度的整齐和集中,手型要稳固。弹奏加花音时,手指应回勾灵巧地弹奏带出不易弹太重。

到了中部(74-175)速度突然加快到一个小快板。这里分为三个部分,每个部分不同但又是对下一个部分的铺垫。在演奏时需用不同的演奏方法又不忘它们之间的联系。第一个部分大量的十六分音符加跳音的形式,我们需要把每个音的颗粒性弹出来,这就需要我们用一个稳固有力的指尖去完成。这里的力度又要不断的叠加,弹出层层递进的感觉。到100小节时力度达到顶峰然后下行减弱。第二个部分只有第一拍的左手八度需要强有力的力度,然后马上弱化弹奏重叠音型。接着后面我们则要逐渐加强弹奏的力度, 直到分解琶音部分达到很强的力度 ,需要我们运用后背的力量去支撑。到最后一部分,是整体乐曲的高潮,在速度上比较快而且力度很强,这就需要我们积极调动背部以及大臂的力量去支撑。大量的八度和弦对我们手型的稳固是一种考验。必须要保证我们的手与手指三个关节的半握拳状的稳固,此时手腕在弹奏八度时不易过度紧张而要富有弹性,肩膀要自然放松。手指要更贴键才能使我们的速度快的起来。

最后的再现部, 是对首部的变化再现,在弹奏这部分时,是激起了听众对主题的记忆,在情绪上比首部更为激动。在这里我们需要注意的是三部的地方,它把旋律声部放在了内声部且通过八度的形式表现出来,这里对演奏者的演奏技术是比较高的。左手的八度旋律必须清楚的交代出来,右手在上方的加花以及上波音不易触键过重过深,轻巧弹出。整体渐渐将力度减弱 在弹奏过程中, 让听众的情绪慢慢恢复平静,最后营造出新疆舞者慢慢远去消失在画面中。

四、结语。

最后,本文通过对孙义强《春舞》钢琴曲的创作背景、曲式结构以及创作特征等方面进行分析,对演奏本曲做了深入研究,从触键、力度、情绪等方面一一进行分析,希望对演奏本曲以及研究本曲的学者有所借鉴。

参考文献:

[1]侯亚荣.浅谈中国钢琴曲《春舞》的演奏技巧[J].黄河之声,2020(15):136-137.

[2]魏淑盼.钢琴作品《春舞》的演奏技巧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J].黄河之声,2020(0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