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才是我们永远的『护身符』--关于初中语文教学中法治渗透的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4-23
/ 2

法律 ,才是我们永远的『护身符』 --关于初中语文教学中法治渗透的思考

钟藻海

海南省屯昌县南坤镇南坤中学 海南省屯昌 571600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和新课标的落地实施,学校教育的范畴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读书识字,特别是我国全面建设法治国家以来,法律意识、法律知识逐渐成为人们社会生存中必备的技能,也成为了中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初中语文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法治教育观念,使得学生了解法律、遵守法律的意识和能力得到提升,从而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基于此,本文从初中语文和法治融合的有效性提出建议和策略。

关键词:初中语文;法治教育;教学渗透

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学校教育范围不断扩大,和社会环境发展紧密相连。近年来,我国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人数和频率已严重影响了社会环境和青少年自身的健康成长。初中作为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重要场所,能够将法治教育融入学科教学之中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为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结合语文学科特点,深挖教材内容,与法治教育进行深入融合,让学生从小就养成懂法守法的意识和习惯,从而为促进自身和社会发展奠定基础。

  1. 结合教材内容进行法治渗透

初中语文教材在内容选择上比较符合该年龄段,特别是故事素材较多,这正是法治渗透的绝佳案例。因此,教师可以结合教材中的案例因势利导对学生进行法治知识教育1〕。在《孙权劝学》一文中,讲述了吕蒙在孙权劝说下开始学习,之后有长进的故事。孙权劝学、吕蒙学习体现了他们认真学习的精神,并让学生了解到学习的重要性。教师由此可以结合实际向学生传达学习在法律上的应用。当今社会,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99.95%,这正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对落实教育优先的推进作用。教师可以巧妙通过这个故事向学生传达尊重学生享受教育的权利。在古代,能够在学校接受教育是一件非常可贵的事情,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教育法的颁布,公民依法享有平等受教育的机会,只有接受教育才能收获成长,才能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还有《阿长与山海经》一文,长妈妈很好地概述了一个人物形象。如果她是一位接受教育的新时代女性,那故事将会如何?目前,在我国推行的义务教育是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到义务教育,每个人只要想就可以获取学习的机会。由此,不仅让学生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还进行了教育法律的普及。

  1. 结合社会热点进行法治渗透

社会热点不仅影响重大,而且大多对于生活实际具有借鉴意义,具有鲜明的时效性、普遍性。由此,在初中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借助社会热点对学生开展法治知识普及教育2〕。比如,一直以来,我们就特别注重爱国主义教育,在学习《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着经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时,教师就可以结合国庆节期间的阅兵视频来向学生传达美好生活来之不易、祖国强大需倍加努力,教师就可以结合《国旗法》《国歌法》等法律让学生增强学生的国家观念,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特别是在回顾抗战历程后,教师更要对《反分裂国家法》对学生进行祖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宣传教育,结合近期香港局势、台湾形势等,不仅让学生学习历史,更要站在正确的历史观上看待自身学习的意义。再比如,环境保护一直是社会的热点,也是初中语文中的重要内容,《敬畏自然》《罗布泊,消失的文明》《斑羚飞渡》等都是关于环境教育的素材,近期,青海祁连山非法采煤获利百亿,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破坏,引起了社会各阶层的高度关注。在进行上述课文时,教师就可以将环境保护课题进入,这些都是因为人为的生态环境破坏导致同样的悲剧在不同的地方层出不穷,给生态造成了不可逆转的损害。修复生态、敬畏自然需要拿起法律的武器进行捍卫,让我们更加合理、科学地对待大自然。《生态环境保护法》《垃圾分类实施条例》都可以在课堂上进行重点讲解,让学生明确人类活动要以自然承受为底线,强化底线思维。


  1. 结合口语教学进行法治渗透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学校即生活,生活即学校。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也要让学生养成法治意识,在实际生活中相互交流、耳濡目染,在实践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此,在课堂和日常的实践交流中,教师也要融入法治教育。比如,有的学生受到校外人群的威胁或者恐吓,教师要及时进行沟通交流,告诉他们不仅有老师、家长保护他们,更有国家法律做他们坚强的后盾,不要害怕那些不法分子的侵害,要勇于站出来、说出来维护自己的权益,让违法犯罪分子绳之以法。在观看警示教育案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感想,通过分享来增强他们对法律的认知。再比如,有的学生买了东西以后发现有损坏的,却没有勇气去和商家退换,教师就可以以《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来进行教育,买了商家的东西就具备了消费者的权益,商家对产品应该有确保质量的义务,发现了劣质商品就可以找商家退换,这是消费者的权利。通过这些日常生活的讨论,不仅可以让学生增强了法律的意识,还提高了他们学习法律的积极性和实践性。

  1. 结合写作教学进行法制渗透

写作是语文学科的一项重要综合技能,也是激发学生思考的独特方式。在写作中进行法治渗透,可以让学生进行深层次分析、思考,从而表达自己的思想,发挥主观能动性规范自己的行为3〕。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生写作中要引导、培养学生思考、调研、搜集的习惯和能力。比如,在学生写日记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让学生结合课堂的法治教育进行更深一层的思考,可以在日记中单独列出一个版块思考法律的意义、实践。最重要的是,写作能够起到反思、自省的效果,是自身真实情感的表述。教师在进行作文批改时,可以对学生进行面对面的辅导,针对日常的行为和想法进行规范教育和法治教育,并且如果向外发表的,教师还可以结合《著作权法》等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意识。

结语:

随着我国进入新时代,中学学科教育已经不能停留在传统的观念里,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学生要从小接受法治教育,让法治教育成为一种习惯、能力、兴趣,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法治教育。在这个过程中,法治教育要注重方法,将法治教育与学科教育进行有机融合,潜移默化影响学生,使得学生养成法治思维,对自身、社会、国家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刘静怡. 初中语文教学中法制教育的渗透[J]. 魅力中国, 2018, 000(001):230.

〔2〕魏海霞. 关于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研究[J]. 新课程, 2019, 000(029):P.276-276.

〔3〕潘祖银. 浅谈如何在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J]. 新作文:教研, 2019, 000(003):0035-0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