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海茫茫 书声琅琅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4-23
/ 2

学海茫茫 书声琅琅

王铭旗

陈经纶中学嘉铭分校 100101










学海茫茫 书声琅琅

《2011版语文课标》1教学建议中强调“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其中每个学段都不同程度的提到了“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而对于诗歌相关的要求从第一学段的“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到第二学段“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最后到第三学段的“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不难看出新的课程标准是“要求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师通过要求学生清晰、准确、响亮地把文章念出来,以读促思,以读促悟,直至能够有感情地朗读。”2

新课标第一学段“阅读”这一部分中,第二条“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默读。”第五条“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第六条“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明确了教师有关“阅读”的部分教学目标以及需要培养低年级学生需要掌握的能力。“普通话”即言语使用规范,声母、韵母以及声调正确;“正确”即不加字、不漏字、词句朗读顺序正确等;“流利”即朗读流畅、不磕巴、不重复读;“有感情”即是对学生的情感要求,朗读中体味作者的情感,从而可以激活儿童自己的情感感受。

而在课标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中的教学建议中提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

传统和文化是历史的积淀。中国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传统文化礼义兴盛不衰。因此,传播中华文化,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和义务。我所任职的学校拥有深厚的百年历史积淀,在这样历史氛围的熏陶下,学校正将传统文学渗透到每位学生的骨血之中。一年级的《三字经》;二年级的《百家姓》;三年级的《增广贤文》。每个清晨,我们们学校都能听到书声琅琅,孩子们诵读经典的稚嫩童声。读是读了、背也背了,接下来该如何让懵懂的学生,明白其中蕴含的道理呢?要从低学段,学生入学之时就要开始培养。小学低年级儿童天真懵懂,活泼好动,因此结合统编版教材,教材在儿歌及儿童诗的选文上多以富有童真童趣、丰富的想象力,及其贴近儿童生活、立足儿童视角,且短小琅琅上口。

一年级的儿歌及儿童诗篇目精短,朗朗上口,不仅贴近生活有极强的儿童情趣,且有极强的音乐性、人文性,孩子们阅读起来没有太大的障碍。二年级诗歌篇幅相较一年级而言儿歌篇目减少,增加了长篇幅的儿童诗内容;这类诗歌在学生学习之后,通过朗读、背诵,慢慢就可以建立起相应的语感,从而逐渐培养学生对于语言文字的兴趣,进而提高学生对母语韵律的感知,对提升学生审美的情趣以及整体阅读水平非常有益。

例如,《小小的船》以儿童赏月为题材,作者用优美的语言,形象的比喻,描绘出了一幅奇妙的夜景图——月儿是小小的船。全诗韵律和谐,语言通俗易懂,充满了儿童情趣,易于激发儿童朗读的兴趣,驱遣他们的想象。《比尾巴》一问一答形式的儿童诗,简明易懂,极其富有儿童情趣的语言能激起学生朗读的欲望。既有《升国旗》《雷锋叔叔,你在哪里》等富有爱国情怀的篇目;还有《小书包》《操场上》《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等体现日常生活的篇目;这类型的课文内容富有生活的气息和时代的魅力,贴合学生的经验和生活实际,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通过朗读和学习在感情上受到感染。

还有《田家四季歌》等诗歌叠词叠韵,语言活泼,表现出语言的音响美,回环美,并且切合该阶段学生的记忆特点。这些富有音乐感的篇目,通过朗读易诵易记,同时经过教师朗读指导引起学生的美感和愉悦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新课标对于诗歌教学的理论指导下,即第一学段的“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笔者发现低年级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中都能够重视朗读,并且从字音、情感上进行把握。

在低年级的诗歌教学中,朗读是学生非常容易接受的一种学习方式。例如,学习易于低学段学生理解的一些简单篇目时,教师在初读阶段,会让学生先读准字音,再经过反复朗读来把握诗歌的节奏并在多次朗读过程中读出语调、语气等。与此同时,教师范读,学生对读、互评、反复读,这些指导环节也能够有序的穿插在各个教学环节中,使学生能够得到充分的锻炼,并且熟能成诵。不仅如此,学生既学会了诗歌篇目中要求掌握的字,又了解到需要掌握的字意,还在这些基础知识之上做到有感情的朗读。

再如,学习那些情感比较丰富、内容比较抽象的诗歌时,要求学生既要读得有效果、有韵味,还要读得深入、生动。这时教师们往往会凭借诗歌内容奠定一个感情基础,运用手势、姿态等体态语以及多媒体课件这些生动形象、易于学生理解的教学方式,为他们创造相关情景,帮助其加深情感体验,入情、入境,引导学生体会到诗歌中所蕴含的情感因素,增强情感体验。

教师还能够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角度,从生活入手,来进行相关教学环节的设计。例如,《传统节日》中联系刚刚过去不久的春节元宵节;《怎么都快乐》提问设疑,让他们思考自己生活中快乐的事情等。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实际,经过反复感悟,更容易理解课文内涵,这样的课堂效率也会大大提高。

朗读是教师在低年级儿歌及儿童诗课堂中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也是一种学生易于接受的学习方式。例如一年级上学期的儿歌教学中,由于学生刚刚接触拼音和生字的学习,朗读时能够做到字音准确、不丢字不拉字已经十分不易。往往这时采用范读的形式,引导学生初步将文章情感融入到朗读之中,在模仿老师朗读的过程中进行文意体会。除此以外,在朗读指导过程中使用学生之间的“小老师”范读,“小老师”会用自己的语言、儿童更易理解的方式告诉其他学生自己朗读时的小窍门;以及根据诗歌内容的不同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把握诗歌情感时进行配乐诗朗读等多种方式。这些不同形式的朗读相互配合不仅可以辅助教师更好地进行朗读的指导活动,还有助于学生对诗意进行更好的理解。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主要的主导作用,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知识储备量很少,因此就要求教师要具备丰富的文学素养。这样在学习一篇文章的时候,教师才能够准确地带领学生把握这篇诗歌的内涵。对诗歌理解得越深刻,就越能找到恰当的朗读表现形式与技巧,从而可以在朗读中投入情感,更加鲜明地将诗歌当中的主题思想表现出来。反之,如果教师的素养不够,不能帮助学生准确的理解诗意,这种不恰当的理解就可能会降低诗歌原本能够展示出的表现力量,甚至歪曲作者的初衷,使朗读成果平平无奇、毫无特色甚至朗读效果适得其反。

因而提升教师的个人文学素养,在朗读指导前充分将作品的主题思想分析透彻,用低年级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引导其准确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朗读在学生语文学习过程中承上启下,入于眼而诵于口,闻于耳则记于心,学海茫茫,书声琅琅,必不可少。



1 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1.

2 《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版,第16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