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褐斑的物理治疗进展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4-22
/ 2

黄褐斑的物理治疗进展研究

胡珊

江西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江西省上饶 334000

【摘要】黄褐斑疾病发作与妊娠、长期服用避孕药、甲状腺异常、皮肤炎症、月经紊乱、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异常、化妆品不合理应用、遗传等多种因素相关。既往临床针对本病多采取外用药物治疗方案,但药物单一使用效果欠佳且疾病复发率较高。因此临床开始积极探索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部分学者提出对表皮治疗效果良好的物理治疗方案。

【关键词】黄褐斑;物理治疗;强脉冲光;点阵激光;皮秒激光技术

黄褐斑属于临床皮肤科常见疾病之一,好发于中青年女性群体,主要分布于患者面颊、额头、口鼻周围,以色素沉着(呈淡褐色或深褐色)为主要表现[1-2]。皮损相互融合呈不规则形状或蝴蝶形状,皮损边缘通常较为清晰,若患者不注重防晒措施,皮损受阳光长期照射,会导致色素形成现象加重。本病发生后容易影响女性面部美观度,从而导致患者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造成其生活质量直线下降[3]。目前针对黄褐斑可采取多种治疗方案(如局部外用药物、全身药物治疗、物理疗法及化学剥脱剂等)。本文对近些年临床黄褐斑物理治疗方案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为今后临床合理开展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案提供一参考依据。

1.强脉冲光(LPL

IPL所产生的光热效应能够有效破坏黑素细胞,使其发生坏死。但由于真皮层黑素细胞热弛豫时间为纳秒级,而IPL脉宽属于毫秒级,故该技术无法在瞬间集中峰值能量使黑素细胞发生爆破,仅能够对患者表皮黑素细胞发挥一定效果。还有学者指出,其该技术照射后患者黑素细胞未能彻底破坏,导致其在短时间内又恢复细胞活性,故IPL技术适用范围存在一定局限性[4]。李微、马瑛、党辉[5]等学者研究中也提到,黄褐斑皮损不未色素具有较强活性,若采用的脉冲能量过高可能对色素产生刺激,从而加重症状,还存在引发新黄褐斑形成的风险,且恢复周期漫长,患者无法接受。

2.非剥脱性点阵激光

非剥脱性点阵激光主要治疗原理为对局部病灶产生光热作用,借助由激光分散所得微光束,使其排列规律作用于患者皮损部位,形成聚焦点阵,从而产生热损区。这种物理治疗方式不会损伤正常皮肤组织,且能够被色素团完全吸收、破坏、分解。点阵激光产生的光化学作用还可激发细胞活力,促进细胞再生,从而促使胶原纤维及弹力纤维重新进行排列,有效恢复皮肤弹性,加速皮肤新陈代谢,并对黑色素的生成与沉淀产生抑制作用[6]。熊瑛、陈婷、孙文文[7]等人报道中,在服用氨甲环酸治疗(对照组)的基础上为黄褐斑患者开展非剥脱性点阵激光治疗(观察组),结果发现,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81.58%)、治疗4周后、12周后的症状积分、黄褐斑面积及严重程度(MASI)评分均优于对照组(60.53%);且整体评价评分(PGA)也得到显著改善。还有栾迎春、张秀丽、荣莉[8]等学者也采用氨甲环酸片辅助点阵激光治疗,观察组患者黄体生成激素(LH)、卵泡刺激素(FSH)、促黑素(MSH)、血清环氧化酶(COX)-2水平以及复发率(16.00%)显著低于对照组(4.00%),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及治疗总有效率(90.00%)均高于对照组(66.00%)。

3.Q开关1064nmNd:YAG激光

Q开关激光主要发挥光热解作用,其能够选择性地破坏黑色素且不对患者表皮造成损伤。此项技术能够渗透至患者真皮层,大光斑低能量促使黄褐斑皮损部位的黑素细胞被激活,诱导其与周围其他组织形成温度差,从而精准破坏黑素细胞;且运用仅能够在亚细胞水平上破坏黑素体的最小能量对皮损黑素细胞内的黑素颗粒实施选择性多次光爆破,减小黑素颗粒、使得黑素细胞失活或功能障碍,从而有助于色素沉着情况减少[9]。刘小娇、刘娇、高玉雪[10]等人研究中,为A组患者实施强脉冲光治疗、B组患者开展Q开关1064nmNd:YAG激光治疗后,B组基本治愈率为 69.69%、总有效率为84.84%,显著高于A组(48.48%、78.78%)。

4.皮秒翠绿宝石激光

近年来,有研究指出,强脉冲光以及传统点阵激光的光热效应可使患者局部皮肤产生炎症反应,从而导致黄褐斑加重[11]。因此临床开始在激光领域积极探索皮秒激光技术,其目前广泛用于太田痣等各种色素性皮肤疾病治疗中,具有良好优势。皮秒激光技术具有更短的脉宽,在产生传统激光的光热效应同时还可以生成更强的光机械效应,从而促使色素颗粒清除力度加强;而由于耗时较短,其对周围正常组织造成的热损伤情况极小,从而有效减少既往Q开关激光热损伤引发的炎症后色素沉着情况。皮秒翠绿宝石激光属于近年来临床新型激光设备,其点阵模式不仅能够对患者皮肤胶原蛋白生成起到刺激作用,以此达到嫩肤的目的,还能够有效提亮肤色、改善患者色素沉着情况。张孟丽、张二佳、黄玉清[12]等人研究指出,23例黄褐斑患者经过3次皮秒翠绿宝石激光点阵模式治疗后,其皮损清除率达到25%~49%,疗效良好;且患者仅出现轻微红斑及水肿,未有渗血渗液、结痂脱屑、色素减退或其他不良反应发生,相对安全。

5.小结

综上所述,针对黄褐斑患者可采用强脉冲光、点阵激光、皮秒激光技术等多种物理治疗方案,近年来有临床学者还提出联合应用方案,具体疗效有待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Vachiramon Vasanop,Iamsumang Wimolsiri,Chanasumon Nongsak, et al.A study of efficacy and safety of high‐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 for the treatment of melasma in Asians: A single‐blinded, randomized, split‐face, pilot study[J].Journal of cosmetic dermatology,2020,19(2):375-381.

[2]刘素桃,刁庆春,林茂.点阵激光联合左旋维生素C治疗更年期女性黄褐斑疗效观察[J].中国美容医学,2019,28(5):39-42.

[3]刘铁军,刘勇.点阵激光联合积雪苷霜软膏治疗黄褐斑的临床评价[J].现代仪器与医疗,2018,24(4):102-103,106.

[4]周建琼,于春水,姚琴, 等.果酸换肤联合强脉冲光治疗黄褐斑的效果及对氧化应激状态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20,19(2):156-159.

[5]李微,马瑛,党辉.强脉冲光联合氨甲环酸治疗黄褐斑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分析[J].中国美容医学,2020,29(9):33-35.

[6]贾华魁,李琳婕.非剥脱性Lux1540nm点阵激光联合氢醌乳膏治疗黄褐斑临床疗效研究[J].中国美容医学,2019,28(1):67-69.

[7]熊瑛,陈婷,孙文文, 等.非剥脱性点阵激光联合氨甲环酸治疗黄褐斑临床疗效评价[J].中国美容医学,2019,28(9):24-27.

[8]栾迎春,张秀丽,荣莉.点阵激光联合氨甲环酸片治疗黄褐斑对血清促黑水平临床观察及其机制的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19,18(5):471-473.

[9]张萌,胡中柱.低能量Q开关Nd:YAG激光和点阵微针射频联合治疗黄褐斑的有效性和安 全性研究[J].中国美容医学,2020,29(7):32-35.

[10]刘小娇,刘娇,高玉雪.强脉冲光联合Q开关1064nm Nd:YAG激光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2020,31(12):738-740.

[11]Lu Quansheng,Yang Chunsheng,Wu Jin, et al.Confocal laser scanning microscopy, a diagnostic alternative for five pigmented lesions on the face: An observational study[J].Skin research and technology: official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Bioengineering and the Skin (ISBS) [and]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Digital Imaging of Skin (ISDIS) [and]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Skin Imaging (ISSI),2019,25(6):871-876.

[12]张孟丽,张二佳,黄玉清, 等.皮秒翠绿宝石激光点阵模式治疗黄褐斑疗效观察[J].中国美容医学,2019,28(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