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校园欺凌行为及其对策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4-21
/ 2

小学校园欺凌行为及其对策研 究

李汉辉

梧州市天堂小学 广西梧州 543101

摘要:目前,校园欺凌事件在中国已经渐渐发展为影响学校正常管理秩序,危害学生身心健康的一个突出问题,也逐渐开始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欺凌行为对于欺凌者和被欺凌者都是无益的,我国的校园欺凌问题十分严峻,校园欺凌行为的发生率高,校园暴力在小学阶段的发生率最高。所以本文将主要分析小学校园中造成欺凌行为的原因和欺凌行为的表现形式,并探寻有效预防小学校园发生欺凌行为的对策。

关键词:小学校园;欺凌行为;对策

一、引言

校园欺凌是一种在学龄儿童中发生的、违背他人意愿的攻击行为,这种行为往往伴随着实际或认知到的权力不平衡,会在一段时间内反复发生或有反复发生的可能性。[1]学校本应是安全、阳光的地方,但是却发生种种欺凌行为不断伤害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冲击社会的道德底线。根据浙江大学《青少年攻击性行为的社会心理研究》调查则显示,49%的同学承认对其他同学有过不同程度的暴力行为,87%的人曾遭受到其他同学不同程度的暴力行为。从这份调查的数据显示,我们不难看出欺凌行为的发生其实更加频繁和普遍,发生率高。欺凌行为有可能就发生在每个人的身边。小学作为一个人的成长的必经之路,校园中的欺凌行为无疑是会给孩子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所以要从根源出发为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二、造成小学校园欺凌行为的原因

1、欺凌行为产生的社会根源

荀子曾说:“人性本恶”,其本义是指人类作为一种生物,所本来具有的生存本能。人性有“性”和“伪”两部分,性(本性)是恶的动物本能,伪(人为)是善的礼乐教。“恶”是动物的本能,动物性往往是人与生俱来的。在动物界,欺凌行为不过是常有发生的事情,所以在人还没有接受后天的环境和教育的影响时,其所作所为是带有一定的动物本能的。

小学生作为一个人类儿童,其自然属性会大于他的社会属性,在心智成熟之前,他的行为没有带有理性的思考的结果。越小的孩子,则越是以自我为中心,稍微不从心意,便开始胡闹不顾及别人的感受,这是典型的动物本能中的利己行为。而这种行为在孩童时期,不易受到家长和老师的察觉和重视,没有及时纠正这种行为。

校园欺凌也是如此,很多小学生欺凌者,只是依靠愉悦和动物本能去行事,缺乏理性思考的能力。在很多的欺凌案例中,会有欺凌者将受害者整个被欺凌的过程录制下来,在网络上炫耀,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不同于成人犯罪后因顾及社会的准则和自身的羞耻感,会遮遮掩掩掩盖自己的犯罪行为,小学生的欺凌者是完全不考虑后果的,这也是小学生欺凌行为危害性更严重的原因之一。

因此,总的来说,小学校园欺凌行为的根源就在于欺凌者的动物本能,无论是手脚上的殴打、言语上的侮辱还是集体对个体的孤立行为,都来自于人类动物性的极端表现。

2、学校教育的缺乏

欺凌行为的根源是因为欺凌者的动物本能,而其动物本能作为“恶”,能被改变的就是后天的环境和教育。而如今小学校园的欺凌行为发生率高,其原因之一就是学校的缺乏相应的教育措施,缺乏德育和心理教育。

一方面,小学生在成长和交往的过程中容易对善恶是非产生迷茫,容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尤其是网络风气的影响,这需要教师在道德层面和心理层面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而部分教师又不主动去接近学生,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或者采取简单生硬的方法解决问题,缺乏有效的心理疏导。

而另一方面,在我国部分农村和山区等落后地区,教育资源缺乏,部分学校由一门老师兼任道德品质课或心理健康课程,同时这些地区的小学生基础知识薄弱,经常发生这两门课被其他的科学文化知识课程占用。这两点是学校教育缺乏的主要原因。

3、家庭环境的影响

家庭是孩童社会化的最早场所。尤其是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儿童,父母的溺爱、失位改变了传统、稳定的家庭结构,家庭对孩童的约束力降低。比如留守儿童,他们的父母在外务工,关心子女的方式可能只是依靠电话,更不要说进行教育,更有甚者,有些父母通过打骂孩子的方式宣泄自己生活和工作中的压力,致使孩童在早期家庭教育中没有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这使得小学生或因缺少保护成为被欺负的对象,或走上歪路成为校园“小霸王”。

二、小学校园欺凌行为的特点和表现方式

我国在2017年5月发布的《中国校园欺凌调查报告》,报告指出中小学生受欺凌的发生率高达25.8%。同时结合互联网时代下,网络上各种被曝光出的欺凌案例,这可以说明普遍性高是目前欺凌行为的特点之一。

欺凌行为的方式是多样的,语言欺凌是校园欺凌的主要形式,其发生率明显高于关系、身体及网络欺凌行为,为23.3%。主要可将其分为两类:一是身体上的欺凌,比如学生之间的肢体冲突。二是精神上的欺凌,比如语言欺凌冷暴力。

第一种身体上的欺凌,这种形式虽然表面上将人打的遍体鳞伤,显得十分严重。但是正因为其欺凌结果完全体现在身体上,所以较易被发现,容易得到家长、老师甚至警察的及时干预。欺凌在强力外力的干预下就能及时得到制止,问题大体上就能得到解决。而精神上的欺凌则不易被察觉,具有隐蔽性的特点。

精神上的欺凌具有很强的隐蔽性。精神欺凌通常表现为集体对于有着独特特性的个体的孤立行为,其中有两种方式:语言欺凌和冷暴力。语言欺凌一般表现为给被欺凌者起绰号,比如和老师亲近的会被称为“走狗”,不合群的叫“奇葩”。这种起侮辱性绰号的方式往往是欺凌的第一步,体现了人类对于独特个体的本能排斥。而另一种行为则是冷暴力,比如某女生在新转入某班级后,女生主动寻求交往,却没有人给予回应,最终这种集体的冷暴力让她崩溃,她逐渐抑郁甚至去自杀,幸亏被父母发现及时送医治疗。

三、面对欺凌行为的解决对策

1、学生的角度

作为一名学生,首先要做到保证自己不成为一名欺凌者,其次当自己的变为被欺凌者时也不要害怕,尽可能保持冷静,尽快远离欺凌场所。如果遇到追逐的情况发生,要大声的呼救或者朝向人群多的地方逃离。

如果学生是一名旁观者,不要擅自上前去阻拦,要综合考虑自己的实力和情况,及时要把这个事件反映给老师,必要时可以选择报警,不能畏惧邪恶势力选择沉默。要清楚的认识到作为旁观者,这个时候举报欺凌行为同样可以保护自己免受欺凌的伤害。

沟通可以解决很多问题,不管是当自己正在遭受欺凌还是作为旁观者看到了一场欺凌行为,都要主动的和老师、学校以及家长进行沟通交流,他们是学生和孩子的保护伞和后盾。同时要注意沉默和以暴制暴只会让事态更加恶劣。

2、家长的角度

作为家长要从自己孩子引导教育入手。培养其较强的品质、教育其不要怕事、学会辨别校园欺凌行为、掌握应对解决欺凌方法、规范个人的言行等。家长自身要及时关注孩子思想动态、心理状况、行为表现等。

家长保持与学校联系。与班主任、任课老师交流孩子在校情况;与孩子的好朋友保持适当的联系。以便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家长自身平时也要慎言慎行,避免在孩子面前吵架、爆粗口,把社会上的不良风气传染给孩子。

3、学校的角度

学校要重视德育和心理教育课程的安排,防止被占课,同时也专门设立心理医生观察学生的精神状态,及时给学生们关怀。将“非暴力”观点注入到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中,培养和发展积极的学校文化,来预防欺凌行为的发生。

在注重教育的同时也要建立全校的反欺凌体系,安排专门的保安在学校的各个角落进行巡逻,在过道和厕所等地方安装摄像头,实现学校监控全面覆盖,并安排专门人员进行值班看守,一有情况,立马安排保安或者老师前去查看。

结论:从小学校园欺凌行为的根源出发,寻找解决欺凌行为的办法。让欺凌行为远离校园,远离学生,这离不开每个人的努力。培养小学生自身的防范意识,提高学校的监管能力,父母也多花心思在孩子身上,那么和谐校园和积极的社会环境就指日可待,那么学生们的身心健康也能有所保障,他们的成长也能更快乐。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校园暴力与欺凌: 全球现状报告[M]. 巴黎: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2017: 9-48

[2]罗金海.小学校园欺凌行为发生的原因及对策解析[J].学周刊,2019(04):155-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