叩响“生活”之门——“生活教育思想”在小学语文写作中的运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4-21
/ 2

叩响“生活”之门——“生活教育思想”在小学语文写作中的运用

朱珊

徐州市大黄山实验小学 221000


【摘 要】《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是集听、说、读、写于一体的教学活动,而“习作”无疑是让教师苦不堪言,学生望而生畏的重要环节。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可谓给深陷“作文苦海”中的师生指点迷津,为学生提供了生活中的“源头活水”,注入了强有力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小学语文;写作;生活教育理论;运用


当下的语文教学,虽叫嚣着“得阅读者得天下”,但是面对“重头戏”——作文,多少学生绞尽脑汁,挠破头皮愣是“憋”不出只言片语!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却在很大程度上迎合了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的需求,通过对教学手段进行创新,完善教学理念,能够提高小学阶段语文写作教学的整体效率。

一、当下小学语文写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法落后

首先,当下很多教师在推进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的过程中,并没有结合学生的年龄阶段的发展特点,成人化教学情况十分严重[1]。很多教师在作文指导的过程中往往以自己的角度去看待问题、思考问题,完全忽很多视了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还不具备和成人一样的认知能力,殊不知,学生的能力有限,在写作的过程中没办法领悟教师的“精髓”,于是生搬硬套,应付了事。其次,作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将自己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想用言语表达出来,简言之就是“我手写我心”,抒发内心最真挚的情感。然而,在实际作文教学的过程中,一些教师对于学生的要求较高,教学的一些写作技巧并不能够满足学生当下的需求,这在降低学生写作兴趣的同时,也不能够提高课堂写作教学的效率。最后,一些教师受到应试教学思想十分严重,在教学的过程中,为了让学生在作文上少失分,强硬要求孩子在考前“临时抱佛脚”,为学生准备几篇“万能模板”死记硬背,这不仅忽视了学生的思维训练,而且也严重限制学生们的语言发展以及写作结构。

(二)缺乏素材积累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书读得多了,孩子的写作自然信手拈来。调查发现,当下很多学生在日常生活的过程中存在阅读量过低这一问题,同时也缺乏对于日常生活的观察以及思考,试想,阅读上的浅尝辄止,再加之无心观察周围事物,怎么会迸发出优美华丽的辞藻?与此同时,教师往往将写作与阅读两者分开,并没有对这两者进行一个有机融合[4]。学生在完成阅读后并没有进行与之相对应的写作训练,这也不利于学生提高阅读能力以及写作水平。

二、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

陶行知先生师承杜威,在师父“教育即生活”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当时教育情况,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教育主张。在他的教育理念中,生活无时无刻不包含教育,而学生的写作本身就属于生活的一部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带给我们无尽的思考,为我们的作文教学指明了方向。例如在教学部编版六上习作二《多彩的活动》时,我通过一个问题就轻而易举地打开了学生的话匣子:“小学六年生活点滴,哪一次活动让你印象深刻,至今难以忘怀”?学生在下面交头接耳,内心难掩的激动情绪。完全没有了往日作文课的“愁容不展”。孩子们七嘴八舌,有的对拔河比赛念念不忘,无论是拉拉队员此起彼伏的呐喊声,亦或是运动员们拼尽全力的可爱模样,孩子们妙语连珠,俨然一个个“演说家”;有的孩子对去年十一“唱红歌”比赛记忆犹新,孩子们说那是我班唯一一次比赛获得一等奖的好名次,那份荣耀深深地印在内心里;有的孩子忘不了“六一儿童节”带来的欢乐,有的孩子难忘“十岁成长仪式”带给他们的感动……熟悉的记忆一点点被唤醒,像一泓泉水,从源头倾泻而出,一发不可收拾。那一次,我也被孩子们的小潜力所折服。“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只要留心观察,用心感悟,即使是“拙妇”,只要汲取大量的生活之料,也能做出“满席盛宴”。我想,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大抵如此!

三、践行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的运用

(一)积累写作素材,让课外读物充盈学生的思维

作为语文老师,要想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首当其冲的应是引导学生养成阅读习惯。通过在阅读的过程中进行灵感的记录。如果学生的阅读生成能力较弱,不仅仅不利于学习,也会阻碍自身综合能力的发展[2]。例如在教授部编版《祖父的园子》一文时,学生对于对于老师提出的“在作者的字里行间中,你觉得这是怎样的一座园子”的问题,能很快地在文本中找到答案,但是作者所表达的对于外祖父的眷恋、思念之情,仅靠书本上给出的文字,学生却没办法很好的理解,因此利用假期,专门布置孩子走进萧红的自传体小说《呼兰河传》,去感受小萧红在呼兰河发生的童年往事。学生读完了原著,自然能够体会外祖父在其心目中的分量,文章的主题也就清晰异常。想要让名篇长久记忆,做读书笔记一定是个再好不过的方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文章中的美词佳句进行记录,同时在读完这一本书后,写下读后感,引导学生更加深层次的理解文章内容。

(二)在实践中自主写作,让灵感之翼高飞

陶行知说:“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生活教育思想”注重培养学生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应当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在写作教学的过程中,势必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实践之中,并且将收集到的素材应用于写作之中,只有这样才能够推动学生全面发展[5]。例如,在引导学生描述春天的美景时,与其让学生在课本上死记硬背“春色满园关不住”,倒不如利用春游活动,带领学生一起走进自然,用心感悟来得更加直观,更加酣畅淋漓。同样是描绘春天,在教室里凭空想象,跟走出校园,近距离与花儿亲吻,看河里的冰慢慢融化,自然不能相媲美!只有登上了巍峨雄奇的泰山,才会发出“一览众山小”的感慨,只有亲自走进博物馆,才能感悟到“两万五千里长征”带给我们的震撼!学生只有充分接触社会,走进大自然,视野才会更开阔,才能有话可说!

(三)结合学生写作认知特征,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学生应当掌握一定的写作方法,并且会根据已经掌握的知识进行探究,了解事物背后的真理,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在写作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根据学生的写作认知能力发展情况创设新的教学方式。现在的孩子沉迷于网络,无论是几岁的孩子,对于动画片总是爱不释手,充满了无尽的遐想与渴望。因此,我会找出几部有意义的动画影片让学生观看,把枯燥乏味的书本内容换成了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简短视频,“投其所好”。以微电影《鹬》为例,我把时长6分钟的电影给孩子播放三遍,第一遍只是让孩子单纯观看,第二遍,要求孩子看懂视频内容,第三遍根据自己的理解,结合影片内容,自由发挥,创作一篇小练笔。因为每个孩子的认识能力不同,在观看影片的过程中,选取的角度也不同,因此班级里出现了不同版本的《鹬》的习作。有的孩子通过这个小视频,感悟到了这只小矶鹬由不敢下水到最后鼓起勇气,享受大海洗礼的“成长”经历;有的孩子则把这部默声电影加入小矶鹬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让这部电影更加有血有肉;有的孩子另辟蹊径,抓住妈妈的鼓励一点,体会到母爱的伟大。

综上所述,提高学生们的写作能力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长期的坚持。生活是写作的沃土,写作只有根植于生活这片肥沃的土地上,才会结出丰硕的果实,只有采撷生活之花,“我笔诉我情”,孩子的写作才能水到渠成!因此,教师应该转变教学观念,重视课外写作教学的开展,让学生养成实践探索的习惯,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将陶行知教育思想应用于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过程中,从多方面提高学生们的写作能力,最终推动小学语文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沈宁.引生活之源 促语文学习——陶行知“生活即教育”思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20(02):78+39.

[2]张建国.试论“教学做合一”指导下的“商讨教学”——以小学语文为例[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7(12):41-44.

[3]田静.给孩子的写作插上灵感的翅膀——浅谈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应用[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8(08):1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