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校学员增强宪法意识的阻却因素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4-20
/ 2

军校学员增强宪法意识的阻却因素分析

赫正芬

武警警官学院 610213

摘要:院校应充分了解学员的学习特点,结合院校人才培养实际,切实在学员中开展宪法意识培育工作。本文全面分析了增强宪法意识,坚定宪法自信的阻却因素,为有针对性地提出增强学员宪法意识坚定宪法自信的措施奠定理论基础。

关 键 词:军校学员;宪法意识;阻却因素

  1. 培育的内容和途径单一

一是忽略对宪法情感和宪法信仰和宪法自信的培育。在有限的宪法教学课堂上大多都是对基本知识的普及和宣传,较少涉及宪法情感和宪法信仰的具体内容。加之由于受课时及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对宪法知识的讲解往往由点及面、一带而过,对宪法基本知识和理论体系缺乏系统阐述和具体解析,未能充分进行互动交流和宪法事例分析,较少对宪法理论和宪法精神进行深入、系统的讲解,缺乏宪法理论和宪法精神的教育,使得学员不能完整系统的了解相关的宪法知识理解把握宪法原理,造成学员所形成的宪法认知较为零碎片面,缺乏系统性。不利于锻炼实际应用宪法知识的能力及学员培养宪法信仰、树立宪法情感。

二是对学员进行宪法认知的培育缺乏系统性。

由于所占的课时就比较少,能够用于宪法知识传授的时间就更加微乎其微,这也直接导致了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对宪法教育乃至法治教育的忽略。当前院校对学员进行宪法意识培育的主要方式仍然以在课堂上讲授宪法知识为主,而通过辅助方式比如组织学员进行宪法相关实践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宪法普法活动,举办宪法主题日等来潜移默化达到培育目的的手段比较匮乏。

三是学员宪法意识培育的内容脱离现实生活。

当前虽然对学员的法律意识培育提到了一定高度,但是宪法意识培育的内容往往脱离现实生活,对学员的宪法意识培育多集中在“高”、“大”、“空”的宪法知识和理论教育,而忽略掉宪法在现实生活中对于的基本权利的保障作用,这种脱离实际需求的理论说教很难以引起学员的宪法情感共鸣,甚至有可能让学员觉得宪法是束之高阁、遥不可及的,不利于学员宪法思维和宪法意识的树立,也无从树立坚定的宪法自信。

二、受传统文化的影响

传统文化的影响是学员宪法意识培育中另一个直接的阻却因素。“人治”和“等级尊卑”的传统文化观念深入人心。在民众的意识观念里,注重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而对自己的权利不够重视,普遍认为民众最根本的义务就是守法和服从,这种观念在学员群体普遍存在。另外,权力至上的观念依然影响着学员的法律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导致公民宪法监督意识的普遍较弱,同样,宪法和法律不容易在学员心中当中树立起绝对的权威。另外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德主刑辅”思想,崇尚礼治和德治,将法律视为社会统治的辅助工具,自然也削弱了学员宪法法律的地位正确认识。

三、受宪法实施效果的影响

在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实际案例往往出现宪法所制定的规范与宪法实际的实施结果经常出现较大偏差,宪法条文规定的内容在实际运用中常常得不到完全转化。又由于合宪性审查制度在实践中的运行效果不尽理想,当出现违反宪法的行为时,往往无法对违反宪法的行为施于应有的矫正和惩戒,容易让学员形成当公民的基本权利遭到侵害时,宪法也不能起到切实的保障公民权利的作用,宪法有时只能束之高阁的印象。受到宪法实施效果的影响,心中不能很好地树立起宪法的权威,宪法意识也会变得比较薄弱,也无法树立起宪法自信。

四、学员自我教育欠缺

学员自身因素是影响宪法意识和宪法自信的内在原因,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发挥作用,因而,造成学员宪法意识缺失的最根本原因在于学员宪法意识的自我教育欠缺。

首先,心理的矛盾性。一方面学员的独立意识和求知欲增强,思维想象能力和观察能力都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宪法意识的培育效果也是相对比较高效的。另一方面,他们思想极具创造性和批判性的同时又极易倾向于片面性,心理思想容易受到外因作用而变得不稳定,遇到一些困难时很容易出现偏执或者放弃的行为。如果宪法相关教学内容不能满足学员其对宪法知识的实际需求,认为学习宪法的趣味性不高等,都很容易产生对宪法意识教育的怀疑冷漠态度和逆反心理,并因此怀疑宪法和法律的公正性。

其次,学习目的的功利化。在网络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思潮的交流碰撞,学员在关注自身的切身利益时,价值观容易受到功利思想的影响。容易导致了学员对于比较实用的专业课或者自己比较喜欢的课程有较大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而对基础法治教育及政治理论课等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显现出其真正价值的公共课程的学习缺乏兴趣和热情。

五、法治信息传播的负面影响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法治信息的负面侵蚀也是阻却学员增强宪法意识和树立宪法自信的因素。首先,新媒体时代海量信息加剧了学员对法治认知的偏差。为了更加吸引眼球,获得过高的关注度和浏览率,一些媒体往往喜欢传导极具标签化的法治信息,比如 “受教育权被剥夺事件”、“辱母事件”、“官员腐败案件”等成为新媒体的“头条”,海量信息曾几何式增量,“二手信息”铺天盖地,真假难辨,加强化了民众对这些法治信息的“坚信不疑”。

正由于纷杂的信息将重要法治信息淹没在浩瀚的低质信息中,获得正统法治信息的途径不但投入过量的时间和精力。海量带有标签化、负面化和庸俗化的法治信息惯常于以司法体制改革中的制度问题、冤假错案和群体性事件为渲染主题,这其中潜伏着学员对宪法和法治的偏执心理、敏感,使学员对法治所具有的情感态度或稳定的法治情感被特定抽象背景驱赶,不但容易对以宪法为核心的法治做出非理性的评价,而被大量具有片段性、模糊性、失真性的法治信息所感染、所扭曲,潜移默化于头脑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法治认知上的偏差。而且放大甚至丑化法治过程中的瑕疵,阻碍学员对正向法治情感的形成和法治认同的促成,更不利于宪法意识的培育和宪法信仰的树立。





参考资料:

[1] 栾培新.坚定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路径 [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14( 6 )

[2] 王东红.大学生宪法意识研究述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3)

[3] 栾培新、王宇飞.坚定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路径 [J]. 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14(6)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