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经典文化”教学方法——谈诵读经典的践行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4-19
/ 2


浅谈小学语文“经典文化”教学方法——谈诵读经典的践行

林玲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宾阳县新桥镇三友学校 530401

摘要:中华上下五千年经典文化博大精深,是一个用之不尽、取之不竭的智慧之源。《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唐诗三百首》等都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包含了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修养和生活经验,以及从古至今文人墨客的智慧。将经典文化阅读引入到学生平时的生活学习中,使其耳目能详,并加以实践应用,能“出口成章”,不仅能提高小学生的经典文化素养,还能提高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以及学生在阅读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使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经典文化;小学语文;教学方法。

引言:在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情感,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学生的情感。小学语文经典阅读教学,是达成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汲取和传承民族文化的精髓。教师通过引导学生阅读、积累、运用,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祖国语言的情感,在丰富的教学实践中,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精心导入,诱发学习兴趣。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爱因斯坦说:“兴趣和爱好是获取知识的动力。”在教学中我通过导语、音乐、诗配画等多种形式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如讲《回乡偶书》这首古诗的时候,我先在黑板上用简笔画一个两鬓斑白的老人背着行囊在回家的路上,在村口遇见了几个小孩。我就让学生猜猜是哪一首古诗,学生们马上欢喜雀跃起来,纷纷争说自己的猜想,并且很快的猜出是《回乡偶书》,表现出极大的学习热情。然后我趁热打铁,出示古诗让学生学习,通过诗配画的学习,学生学得形象快速,很快就明白了诗意是:诗人很小的时候就离开自己的家乡到了老的时候才回来,乡音没有改变可是两鬓的头发已经白了。我再深入的问:“这表达了诗人怎样一种生命思想感情呢?”学生们大声的说:“诗人很热爱自己的家乡。”我很惊讶:通过诗配画的学习,二年级的学生领悟诗意也能这样透彻和深刻。在《山行》、《赠汪伦》等很多的古诗中,我都通过诗配画的教学,都取得很好的效果。不但采取诗配画,我还通过音乐的形式来教学古诗,如《春晓》《咏鹅》古诗我都是用古诗新唱的形式来教学,学生乐学爱学,这些古诗能让学生入情入景,自然而然就深入到学生的心中,从而就体现了学习的乐趣。

二、创造氛围,营造学习环境。

读经典,就要随时制造一个好的学习氛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让学生一低头一抬眼都是“经典”。《千字文》、《弟子规》《唐诗三百首》等,每一个角落都是学习的园地,同学们三个一群两个一伙在入神地读着古诗词,是校园里多么动人的画面,美丽的风景。名人警句使朴素的校园也流光溢彩,连不显眼的地方也让它美丽动人。所到之处都是我与经典文化同行,不管是学习、做操、游戏,均是“抬头校园内,悠然见经典”。有时在树荫下轻声呢喃;有时在教室内朗朗诵读;有时在操场中,气势威武,集体唱读,犹如“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连过路的群众都为之伸颈,侧目,动容。“经典满园关不住,一片真情出墙来”,有了这样一个氛围,诵读经典就读得入情入境,昔有“孟母三迁”,今有身边经典。

有声有色的文化氛围,非常有利于帮助学生读诵经典由行入神。许多经典诗文,能够帮助学生积累精美的诗句,进而内化为自己的语言,甚至推陈出新,化腐朽为神奇,创造出奇思妙句最后达到“要说口吐莲花,要写笔下生花”的境界,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词胜旧语。同时,诗中优美的意境,律美的节奏,彩虹般灿烂的笑容,也会在读得不知不觉中进入诗文的情境,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反复诵读之下,终于是“曲径通幽处”,领悟了诗中深邃的内涵。这就是古人所说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中学,读中悟,以声入情,由情显理,能把经典读得“原形毕露”,就是成功。

三、学以致用。

如果说读的目的在于领悟,而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那么做才是比读更重要的。陆游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就是告诉我们:要让一样东西真正的入心入脑,死心塌地地相信它,就要用行动去证明它。教育家王财贵谈到《弟子规》时说:“《弟子规》不是叫你读的,而是叫你做的。字字句句要做到,养成习惯,一生都不违背,这就成功了,你的一生一举一动都会有规矩。”因此,怎样把经典诵读落实到学生的行动之中,才是诵读经典活动真正达到的目的。每天我都问学生们:你们做到了什么?华俊杰说:“我放学回家,我先跟爸爸妈妈打招呼,让他们知道我回来了,我是从“出必告,反必面”中知道不要让父母担心;白艺成说:“我知道对待兄弟姐们一定要和睦相处,因为‘兄弟睦,弟道恭’”。何玉莲说:“我要好好学习,长大以后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学很多的知识,因为‘人不学,不知义’”……;同学们纷纷说自己应该怎样做,做一个少年君子。我感谢我们的古人能留下这么璀璨而又人人入心的文化,能让人去感受它,深入它,使用它。

四、提高情操。

自从学了《弟子规》,家长和教师们惊奇地发现孩子们变得更懂事了。我们班级的张雪彤妈妈这样高兴地对我说到:“以前张雪彤在家吃饭很挑剔,吃得很慢,常常是一碗饭吃了几口就不吃了。一首珍惜粮食古诗的《锄禾》打开了她的心扉。这时,她知道了粮食的来之不易,于是,她每次吃饭都是把碗里的饭吃得一粒都不剩,嘴里还说:“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真的很感谢你们学校开展这样的课题。自从孩子们诵读经典之后,能让我感触更深的是学生特别的有礼貌,一进校门,都是同学们亲切的问候,一声声“老师好,老师你辛苦了”滋润了我们老师的心,觉得再苦再累的为他们都值得,同学之间也变得更加谦让、团结。

节假日,同学们亲手制作的一张张贺卡,一声声的祝福如春风般融化着老师的心。林俊的妈妈打电话告诉我:“老师,林俊他会制作贺卡祝我“三八节快乐”了!......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我在心里说:这都是中华五千年经典文化的作用。

经典文化就像暖暖的春风“随风潜入心,润人细无声”。 在这片古香古色经典古诗文,《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的百花园里,老师引领孩子徜徉在古诗文的海洋里,领略长江黄河的气魄与胸襟,感悟唐诗宋词元曲乐府诗的柔媚与豪迈,一起成长,一起进步。

参考文献:

[1]落英.浅论小学语文教育中的传统文化教育[J].软件教学,2015.

[2]何秀霞.浅谈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的融合[J].教学探索,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