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对造血干细胞捐献的认知程度与对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4-15
/ 4

高校学生对造血干细胞捐献的认知程度与对策

徐璐 张佳睿 张玉丽

北华大学医学技术学院 132013

摘要:目的:通过对高校学生对造血干细胞捐献认知程度的调查,了解高校学生对造血干细胞捐献的认知情况、态度与行为,并提出对策建议,以期对促进造血干细胞行为的宣传工作提供借鉴。方法:通过自行设计的问卷对高校445名本科生进行网络问卷调查,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高校学生对造血干细胞过程完全了解仅有5%,63%的学生表示部分了解,移植过程不会影响身体健康,知晓人数仅占54%,其中医学专业学生对于志愿捐献意愿高于非医学生(P<0.01),对于影响加入中华骨髓库人数的原因,76%的学生认为人们对此不够了解。结论:高校学生对造血干细胞捐献的认知程度低,应采取多种途径加强宣传。高校可联合红十字会开展活动,并呼吁多个组织进行宣传,社会上可以通过医院、多媒体平台进行大范围宣传。


关键词:高校学生;造血干细胞;捐献;宣传


1.研究背景及目的

1.1背景

造血干细胞(HSC)是指具有自我更新,高度增殖和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群体。又称多能干细胞,其包括胚胎干细胞和成体干细胞[1]。造血干细胞没有形态学特征,不是形态学上的概念,而是功能的概念。具有自我复制及分化成熟形成各系造血祖细胞进而形成有功能的成熟血细胞的能力。造血干细胞移植虽然在技术上可以达到治疗的作用,却在干细胞配型方面形成很大的困难。目前我国恶性血液病患者逐年增多,青少年及儿童发病率逐年增高,而现阶段我国青少年儿童大多为独生子女,很难寻找到亲缘捐献者,因此非亲缘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成为造血干细胞捐献的重要来源。但在无血缘关系的人中,造血干细胞匹配的概率为1/10000或更小[2]。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非亲捐献造血干细胞的重要性和意义之大,只有建立中国人的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入库留样的志愿者越多,患者找到匹配捐献者的机会才能越多,患者的生存机率就越大。

1.2目的

为了解高校学生对造血干细胞捐献的认知情况、态度与行为,针对高校学生“对造血干细胞捐献的认识程度与对策”的问题提出目前造血干细胞捐献行为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对造血干细胞捐献行为进行总结与前景展望,以期对促进造血干细胞捐献行为的宣传教育工作提供借鉴,故进行本次调查[1-2]


2、对高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2.1调查对象

主要面向高校学生,在志愿捐献造血干细胞者队伍中,高等院校的学生占大多数,首先,他们年龄上符合造血干细胞捐献标准18-45周岁,是时代中最年轻最有活力的群体,且年纪偏小,留样后可以保留多年,其次他们的思想敏感,容易接受新思想、新事物,乐于承担时代和历史责任;而且,他们生活空间相对固定,人群相对集中,易于宣传组织;志愿献造血干细胞者活动符合学校团组织的工作方向和学校德育教育方针,容易得到学校的支持,且经调查发现,大学期间捐赠造血干细胞成功者占有很大比例[3]

2.2调查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北华大学、东北电力大学、吉林化工学院的本科生进行网络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基本的个人信息(年龄,专业,是否有过献血经历)、对于造血干细胞知识的了解、对于捐献的意愿与看法,共12个问题,总计问卷445份,。对其进行计数资料的卡方检验、线性相关与回归分析等统计学分析方法。

2.3结果分析

2.3.1高校学生对于造血干细胞基本知识的了解

问题涉及有无献血经历、捐献造血干细胞是否会危害健康以及捐献过程,在调查者中,有过献血经历的受访者占16%,没有献过血的占84 %;对于捐献造血干细胞的过程,参与问卷调查的人民仅有5%表示完全了解,其中有大部分为医学生或亲人从事医疗工作,63%表示部分了解,32%的人表示完全不了解;针对人们对捐献造血干细胞的认知水平,参与问卷调查的人有13%认为捐献造血干细胞是对人体有危害的,54%的人民认为没有危害,而剩余33%的人表示不太清楚是否有危害,而且调查发现,认知水平与高校学生所在专业有着密切的联系,医学类专业学生普遍对于造血干细胞捐献的了解程度更高。

2.3.2高校学生对于造血干细胞捐献的意愿

将高校学生分为医学专业和非医学专业进行捐献意愿的统计学分析,医学专业中81%的人愿意无偿向患者捐献造血干细胞,19%不愿意,非医学专业中63愿意,出于各方面原因37不愿意捐献

表1.445名不同专业高校学生对无偿捐献造血干细胞的态度比较(%)

特征

愿意

不愿意

P

医学专业

81

19

7.1677

‹0.01

非医学专业

63

37

依X²检验,得出P‹0.01,则说明不同专业高校学生对无偿捐献造血干细胞的意愿有影响


(表1445名不同专业高校学生对无偿捐献造血干细胞态度的比较)

A comparison of the attitudes of students of different majors towards voluntary donation of hematopoietic stem cells

给出一定条件,进一步将范围缩小,询问当亲人需要移植造血干细胞时,人数占比最多的为要视情况而定,比例为48%,46%的人表示会赞成,6%持反对态度;

2.3.3影响高校学生造血干细胞捐献决定的原因

当问到人们为什么不愿意捐献造血干细胞时(多选),问卷提到了担心危害身体健康,影响生活、工作和学习,被他人利用谋利,捐献过程疼痛以及家人反对。结果显示这些项目被选次数相似,很多人同时选择了四项(130票左右),票数排名前两个的分别为担心危害健康和被他人利用谋利。人们愿意捐献造血干细胞的主要原因是拯救他人生命(264票),其次为亲人朋友需要(164票),票数最低项(90票)为有个人荣誉感。



表2.445名高校学生愿意与不愿意捐献干细胞主要原因


原因

比例



愿意捐献的原因








拯救他人生命


59%





亲人朋友需要


37%





有荣誉感


20%




不愿意捐献的原因








担心危害健康


35%





担心被他人利用


33%





担心疼痛


29%




家人反对

24%










(表2.455名高校学生愿意与不愿意捐献干细胞主要原因)

The main reasons why college students are willing and unwilling to donate stem cells

以是否愿意捐献造血干细胞为因变量,以专业、是否自主决定、是否经历过重要他人的重大疾病或死亡体验、是否认为捐献干细胞对自己或对双方都有意义、有无参加过无偿献血等6个因素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非条件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能自主决定、经历过重要他人的重大疾病或死亡体验、认为捐献干细胞对自己或对双方都有意义、无需过多思考、信任采集人员更有利于做出捐献决定,相反的因素则不利于做出捐献决定。

2.3.4高校学生造血干细胞捐献知识的来源

据调查,针对人们了解造血干细胞相关知识的途径,受访者中,通过网络、电视、报纸等传媒了解占44 %,通过亲属朋友了解占12%,红十字会宣传的途径了解占30. %,其它途径占14%;对于难以进行造血干细胞知识推广的原因,大部分高校学生认为是由于人们对此不够了解(337票),此外社会舆论误导,信息不透明及宣传力度不够被选择次数相似(200票左右);同时问卷填写者也给出鼓励人们无偿捐献的建议,大多数人建议中包含加强对有关知识的宣传,其次为捐献信息公开透明,另外还有要详细介绍捐献过程,增强个人意识,认识到捐献的意义,完善相关法律,让人们放心捐献。

2.4讨论

通过调查可以看出,学生虽作为每年加入中华骨髓库的主要群体,但在被调查人群中,仍有接近三分之一的人不清楚造血干细胞捐献过程以及是否会对自身的身体健康状况造成危害,由于对捐献造血干细胞有错误的认识,认为是抽脊椎,更有人认为会半身不遂,会出现一些老龄化现象,如怕寒,身体酸痛,甚至认为骨髓移植后会对未出世的下一代造成不可逆的影响。这种想法是源于上世纪后期,中国崛起过程中科技医学普遍率不够,以及很多人对其夸大描述,使得捐献骨髓、造血干细胞在人们心里留下了一个阴影。但捐献造血干细胞的过程对供者身体并没有不良影响,甚至有益。以上这些信息足以证明加强宣传的重要性,对于捐献或身边人捐献,大多数人呈犹豫状态,这些目标人群,就是加强宣传主要对象,其中大部分人不愿捐献原因为担心危害健康,难以推广的主要原因为人们对此不够了解,由此可以看出,前期的宣传,对于人们的意识起到有效的引导作用,而赞成捐献造血干细胞的主要原因为拯救生命,这是一个社会责任感及人文素养的提升,当人们切实地意识到整个过程对于拯救一个人生命具有重大意义时,就会驱使他向这个方向前进,提升认知层次,增大捐献成功几率。同时这些调查数据作为造血干细胞志愿者招募的主要根据,通过这些数据以及国内外现状,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3、对策

得到以上调查结果,对如何改变人们对捐献造血干细胞的看法应从其“表面”入手,慢慢渗透至“内心”。在做到多途径的加强认知教育的同时,做好信息的跟进与统计工作。

3.1前期宣传

造血干细胞知识的宣传并不是一个组织或几个组织的任务,而是整个社会的担当。根据我国现状,中华骨髓库与红十字会合作,宣传和留样主要由红十字会志愿服务人员来完成,优势在于红十字会献血的同时,可以宣传并询问献血者是否愿意留8ml血样加入中华骨髓库,有献血经历的人即满足留样条件,省时省力。但缺点是,红十字会并不是只进行造血干细胞志愿活动,除此之外并没有其他组织进行宣传,有的只是自愿组建的服务队,这对于宣传来说此状况亟待加强。

3.1.1对于高校

联合高校各学院,进行定期走访宣讲,同时联合医学生组成的志愿服务队,医学生可以充分利用专业知识,担当一部分宣传任务,在校医学生交际范围中学生多,同龄人间价值观相近,可树立榜样力量,由表面渗透至内心,当入库留样成为风气时,中华骨髓库容量将大幅提升。走访中调查到高校的一个医学类学院,连续十年开展造血干细胞系列活动,2011年学生作为吉林市首例大学生成功捐献,2012年组织造血干细胞系列活动刊登在江城日报,此后连续开展共数十场宣传活动,2020年本专业新生已有1/5加入中华骨髓库,目前是比例最可观的专业与年级。

3.1.2对于社会

可以联合红十字会到各高校及企业和机关,面向学生、企业、教师等进行宣传教育,高知识分子具有高认知能力,人文素养比较高,当充分了解到造血干细胞捐献的意义以及过程时,宣传效果会立杆见影,所以把重心放在这些人群,同时根据我国现状,农民人口占我国三分之二,定期到农村、社区进行培训教育,调动农民积极性成为捐献的主体;

其次,通过医院播放相关教育宣传片和布置宣传栏传播正确理念,医院人流量大,患者及家属多,遭受过重要他人的重大疾病或死亡体验的人更乐意去帮助别人,可以在医院附近设立采集造血干细胞站点。相关医护人员可以用专业性语言使问题解释的更加充分,更易于理解使人们能够接受。

第三,通过网络途径,结合新媒体软件,如短视频平台、新闻平台,开通公益账号进行宣传,此类宣传方式为广泛宣传,针对大部分人,能起到知识的普及作用,同时利用此方式加大对捐献成功者事迹的公开宣传,对捐献成功的数据公开,使人们对于造血干细胞捐献有初步了解。

第四,可以开设一门课程,从小学至大学,从学校至社会,慢慢延伸渗透,当越来越多人增强意识并加入骨髓库时,帮助的或许就是你我。

3.2后期的跟进

造血干细胞捐献双方完全自愿,我国目前有关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立法仍相对空白。但双方签署完协议后,患者即接受治疗进仓毁掉自身免疫系统,一旦悔捐患者将面临生命危险,即使这样,每年毁捐的人大有人在,这不受法律层面的保护,而是道德的约束,经以上调查,人们愿意捐献的原因主要挽救他人生命,其实捐献者做出这样的选择并不是因为他们是从心底里反对捐献,而是来源于他对造血干细胞采集或移植过程的恐惧感,这种恐惧感来源于社会,来源于他自己的心里压力,归根结底还是对造血干细胞捐献知识和过程了解的不足,所以进行采样后的定期教育以及信息跟进很有必要。

呼吁志愿者入库不代表志愿宣传活动的完成,当患者采样后,继续进行相关知识的教育,定期联系患者以免信息丢失,在捐献成功后进行健康状况的跟进,目前我国缺乏对成功捐献者身体状况的统计,有的只是患者接受移植后的状况,所以对于捐献是否影响健康,只有理论知识的回答,倘若能以此积攒数据,将为此提供有效证据,对日后的宣传工作中将起到重要作用。

只有对造血干细胞捐献具有正确的了解,才能保证“加入前深思熟虑,捐献时义无反顾”,而不是“谈捐色变”,每一种需要非病患配合的治疗方法一定是基于世界范围所不能研究出代替物而形成的方法。医生不会为了救一个人,而去害了另一个人。如果需要非病患的配合,那一定是基于非病患的安全基础之上,这一条件包含了非病患在配合过程中的生命安全以及日后生活的质量。所以综上所述,希望让更多的人们直观、深刻地了解捐献造血干细胞的有关知识以及捐献的整个过程,提高对捐献造血干细胞的认知能力。让热心的人们打消疑虑,加入到无偿捐献造血干细胞的集体中来,集中大家的力量,给需要的人多一个机会,为社会,为患者家庭献出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 何萍,程涛,郝莎等.干细胞临床研究的现状及展望[J].中国医药生物技术,2020,15(3):290-294

  2. 邓杨,李宁,王天一等.大学生对捐献造血干细胞的认知、态度与行为调查[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1,24(6):764-787

  3. 金新政,罗青.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行为模式设计与分析[J].卫生软科学,2003,17(3):12-14

第一作者徐璐,第二作者张佳睿,通讯作者张玉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