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课堂教学资源,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4-15
/ 2

精选课堂教学资源,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徐黎英

景宁县教育研训中心 323500

【内容摘要】历史与社会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历史与社会学习能够体现出的带有本学科特性的必备人文品质和关键综合能力,主要由“空间感知”“历史意识”“综合思维”“社会实践”等要素构成,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和案例分析法,就如何精选课堂教学资源,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从而更好地实施精准教学展开探讨。精选以下四种教学资源,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整合现有文本资源,培养学生历史意识素养;巧用图片资源,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借助历史年代尺,培养学生的历史认同感;精选历史概念资源,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关键词】精选;教学资源;核心素养;精准

精准教学就是是借助信息技术的发展,在精确把握课程标准和学生发展实际的基础上,精准设计目标,精选教学内容与形式、精准测绘学生表现并精准应用,使整个教学过程达到可度量、可调控等精准要求。而精准地选好教学资源是精准教学的着力点之一。今天笔者就如何精选教学资源,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谈谈笔者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历史与社会学科核心素养、教学资源、精准教学

(一)历史与社会学科核心素养内容

历史与社会学科核心素养内容主要由“空间感知”“历史意识”“综合思维”“社会实践”等要素构成。

空间感知包括区域认知和人地观(生态意识)。历史意识是基于历史的思维能力发展的学会提取有关的历史材料信息的能力。综合思维是三维目标的关联、融通、渗透(融合或融会贯通)。社会实践,它包括图表实用,资料实证,社会活动等。

(二)教学资源的内涵

《历史与社会》教学资源是为教学的有效开展提供的素材等各种可被利用的条件,通常包括教材、作业本、图册、图片、教师用书等等。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的新目标,其目的是要改变学校课程过于注重书本知识传授的倾向,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三)精准教学

精准教学就是是借助信息技术的发展,在精确把握课程标准和学生发展实际的基础上,精准设计目标,精选教学内容与形式、精准测绘学生表现并精准应用,使整个教学过程达到可度量、可调控等精准要求。

三、如何精选教学资源,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一)整合现有文本资源,培养学生历史意识素养

在新课程背景下,对现有教材资源的挖掘与整合处理,也是教师的基本功之一。教材中有的章节涉及知识点较多,如果知识点的因果关系、内在逻辑关系没有理顺的话,学生学习起来会感觉混乱,有时只要稍微调整一下教材资源前后出现的次序,心目中的疑问即迎刃而解。

在浙江省初中历史与社会“疑难问题解决”专题研训活动中,余姚实验学校特级教师金亚素执教了一节《交流基于多彩,互鉴助力发展》的观摩课英国历史学家汤普森认为:“历史学习不是把焦点集中在历史本身或发生了什么上,而是要集中在我们如何发展对历史的认识。”初中历史与社会历史意识素养包括历史理解,它是指在了解的基础上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进行解释、推理、比较、说明,就有关史实进行归类、概括,并展开综合分析。金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呈现了书本中公元前2500年左右的亚非文明分布图,并设计了三个系列问题:(1)亚非文明主要产生于哪几个区域?典型的文明成果是什么?(2)与古代希腊文明相比,古代亚非文明有怎样的特色?(3)世界文明为什么具有多样性?你如何理解“文明的多样性”与“文明的交流互鉴”之间的关系?通过对教材文本资源的重新整合,金老师巧妙地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通过时空的转换,引导学生比较、罗列、分析,知道文明是多彩的必然性,并认识到文明多样性才是文明交流互鉴的基础。

(二)精选图片资源,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图片资料具有直观性的特点,能增强感性认识,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同时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习兴趣。对于使用图片资料的好处,很多老师也都深知“一张好的图片有时胜过千言万语”。如杭州市江滨区教研室陈金平老师在七年级下册《丝路明珠》一课的教学设计当中就分析新疆的气候特点为什么那么干旱的原因时首先选用了三张地图,中国政区图,中国地形图,喀什的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让学生从位置、地形角度分析原因。学生通过观察地图,并根据现有的知识储备,从政区图中得出新疆深入内陆,远离海洋;从地形图中得出这里周围有高大山脉的阻挡使的水汽无法到达,从而形成了干旱的气候特点。培养学生“空间感知”的素养。

(三)借助历史年代尺,培养学生的历史认同感

赵亚夫认为:《历史与社会》中的历史不是为了强化学养的闲学,也不是针对个体的兴趣需要;它不是德育的助产婆,更不是政治的附庸;它拒绝死记硬背,反对灌输和不经思考的接受,同时它也不充当思维训练的工具。

景宁县启文中学的许海聪老师在《大国崛起之美国》复习课中先呈现了第一环节美国崛起之路:许老师采用了填年代尺---回望崛起之路,通过一条年代尺让学生对照考点进行知识梳理。紧接着许老师又在年代尺的基础上让学生小组合作透过年代尺探寻美国崛起之因。如学生从年代尺独立风云这幕中得出《独立宣言》的发表说明国家统一是美国崛起的前提;学生从美国1787颁布的宪法从而论证出建立民主制度是国家崛起的制度保障。为了培养学生的历史认同感,许老师提出孤证是难以论证历史的真实面貌,要学会使用多个材料论证。因此陈许师又分别选用了美国几位公民的祖籍资料、《美国的地理位置图》、中美政治制度比较图示,通过多个材料的论证,让学生感悟民主自由、多元文化、创新精神等对中国发展的启示,同时选用中国取得了成就的图片资料等,让学生形成了对国家的认同感。

(四)利用历史概念资源,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尊重历史,追求真实,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陶冶关爱人类的情操。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下面就结合相关历史概念,探究如何利用历史概念资源,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如笔者在“北魏孝文帝改革”一课教学中,对“孝文帝改革”这一核心概念的教学是本课的关键所在。首先,笔者对“孝文帝改革”这一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作明确的界定:通过呈现相关的历史材料,供学生解读,并提取相应的信息、设置探究问题,以明确这一历史概念的时间、背景、目的、主要措施及其后果与影响等。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围绕“改革”这一核心概念,设置“为什么改”“改什么”“改成什么样”“为什么能改成这样”等问题,层层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通过分析孝文帝改革促进北方民族大融合、为后来隋朝能够实现重新大一统奠定基础,认识到改革的历史进步性,从而形成正确的历史价值观。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真正精准高效的课堂应该是:教师根据学科性质、教材特点和学生基础,精选以上四种教学资源,运用教育智慧,打造富有灵性的课堂,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 叶宝华. 中小学教育科研方法教程[M].北京:中国教育出版社,2003;

[2] 王亚明.中小学教育的实践与研究[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 赵亚夫.《追寻历史教育的本义》《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4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