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学生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会学习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4-14
/ 2


如何让学生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会学习

张素平

温州市龙湾区永中第二小学 浙江温州 325024

摘要:数学是一门逻辑性非常强的学科,数学同时也是一门综合性比较强的学科,数学这个词来源于希腊单词,它的意思是科学或研究。数学是“人类探索的一个分支,涉及对数字、数量、数据、形状和空间及其关系的研究,特别是它们的概括和抽象及其在现实世界情境中的应用”。数学家基于相似的模式为不同的数学分支推广新的公式或方法。在教授数学之前,每个老师都应该充分了解这门学科的教育价值。应根据学生的情况、学习环境和教育背景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保持学生的积极性是非常重要的,否则他们会失去对数学的兴趣。基于此,本文主要对如何让学生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会学习做论述,详情如下。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学习;措施

引言

数学学科具有较强的抽象性特点,要想帮助以直观思维为主的小学生理解抽象数学知识,就必须要让学生全面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1何谓数学学习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实质是心理结构的建构过程,是学习个体对环境的一种适应活动。在此活动中,学习者因经验获得而引起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比较持久的变化。由此推演,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指学生在数学经验(或经验结构)的建构过程中,引起其心理适应性的变化过程。所谓心理适应性变化,一方面指学生原有认知经验(结构)与数学知识(结构)间存在“平衡———不平衡——平衡”的矛盾统一,即新知识经验纳入原有经验(结构)中,形成新经验(结构)的活动过程;另一方面指在这个过程中可引发学生行为、能力及心理倾向的变化。数学行为指问题解决的思想、策略和方法,它是基于对数学概念、规律、关系的意义理解而获得;所谓的能力与心理倾向特指唯有通过数学学习而获得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品格。它们属于行为潜能,不会立即显现,需要通过学习将其挖掘、激发出来。由此可见,学生数学认知的获得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其行为潜能的发展。另外,小学生课堂上的数学学习是以接受人类已有知识经验为主,是在教师指导下,以间接经验为主要学习对象的认识与发展相统一的活动,相对于人类学习,它虽然是一种简约化的认知过程,但却是学生认知与能力发展所依赖的必然活动。所以,研究课堂上如何让学生“学”的行为真实发生,是在核心素养视域下对小学课堂数学活动的思考与实践的价值所在。

2学生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会学习的途径

2.1在算理理解中对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

计算是小学数学的基础,只有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技巧,才能帮助学生正确计算,而学生能否理解和掌握算理,将决定学生是否可以在正确的前提下灵活计算,正确计算与灵活正确计算是体现数学能力的两个不同的层次,所以教师在计算教学时,针对算理的理解往往也是应用图形来强化学生对其的理解。例如在教学《两、三位数乘一位数》时,该教学内容是对学生表内乘法学习知识的延伸,为学习“多位数乘多位数”奠定基础,教材设计过程中,通过数形结合的方式,使得学生强化对其的理解,从主题情境内的黑玉米照片,再到小木棒的摆放,都是数形结合的方式,使得学生能更好地理解算法。

2.2在数量关系中对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

数学作为探究数学关系和空间关系的重要学科,在学生遇到问题时,最大困难就在于能否理顺题中的数量关系,若数量关系模糊,势必导致问题难以有效处理,进而影响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和信心。因此,需要采用形象化图形,将复杂抽象数量关系外显,为解决问题搭建沟通桥梁,学生可以从直观地理解中合理分析,促进问题解决策略的提升。例如在教学分数混合运算的内容时,为强化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可以利用线段图来理顺数量关系。

2.3应用思维导图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应用思维导图可以使学生对数学的学习更有兴趣,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趣味性。传统的小学数学教育比较死板,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只能将课本当中的知识进行灌输式的教学,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比较乏味,也会因此对数学的学习感到厌恶,这种情况也会导致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失去了兴趣,导致学生的数学成绩变差,并且进一步打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应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数学教学,增加了学生和老师之间的讨论交流,老师能够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实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而可以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及时调整教学进度,使学生能够有更好的学习效果。老师在应用思维导图方式进行数学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在黑板上进行思维导图的填写,使学生能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变得更加积极主动,实现应用思维导图进行数学学习的良好习惯,这种融洽的师生交流可以使课堂气氛变得更加活跃,进而增加了课堂教学的形式。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将思维导图呈现在多媒体当中,使学生能够更加清晰明了的了解思维导图当中的内容,学生还可以通过对老师制作思维导图的方法进行模仿制作,学生能够在模仿的过程中了解思维导图的逻辑关系,进而学会主动应用思维导图,达到学生为主体进行课堂教学的目的。

2.4生活问题引发学习热情

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事例是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重要的教学资源来源,还能够极大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因为对于小学生来说,生活中有太多他们还不理解但是可以从数学角度来加以认识的事情。只要把握住这一点,就能为小学数学的生活化教学开一个好头,也有利于教师深刻理解生活化教学的优势,鼓起开展生活化教学的信心。为此,教师要多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情境,积极寻找这些情境与数学知识之间的结合点,然后对教材内容和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大胆地改造,从而使得师生双方都能对小学数学的生活化建立起新的理解。例如,在学习“折线统计图”的知识时,教师可以先向学生介绍折线统计图的基本概念、特征和绘制方法。然后向学生提问,生活中的哪些事情可以转化为折线统计图的问题。这时有学生提出家中每月的用电量是不一样的,可以用折线统计图表示。此时,教师可以从学生提出的问题出发,给出一些虚拟的数值,让学生完成家庭月用电量的折线统计图。最后留下作业,回去后根据近一年家庭的实际用电量来绘制折线统计图,然后试着分析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对于这种能够提升生活理解的问题,学生能够涌现出强烈的学习和实践热情。

结语

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教育无法重来。在现代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不仅要学习前人的精华,更要与时俱进,能结合,运用一些新的现代教育技术,去其糟粕,留其精华,更好的为现在的教育服务。数学学习方式不仅考验的是学校,更多的考验的是父母,社会在进步,我们要去适应它,只要合理运用现代的教育技术,孩子必然更优秀。

参考文献

[1]杨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J].新课程导学,2020(24).

[2]叶芳.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J].数学大世界(中旬刊),2019(11).

[3]张雪峥.刍议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J].新课程,2020(16).

[4]龚小毛.论如何提高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效率[J].吉林教育,201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