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PPP模式在智能垃圾分类企业中的运用可行性与运行假设

/ 3

浅谈 PPP模式在智能垃圾分类企业中的运用可行性与运行假设

熊楚云、马宇迪、李梦竹、任雨欣

南京审计大学

江苏南京 211815

作者简介:

熊楚云,女,生于2001年5月,汉族,湖北随州人,南京审计大学,经济学方向

马宇迪,女,生于2000年7月,汉族,北京人,南京审计大学,经济学方向

李梦竹,女,生于2001年8月,汉族,吉林敦化人,南京审计大学,经济学方向

任雨欣,女,生于2000年4月,汉族,河南南阳人,南京审计大学,经济学方向


【基金项目】本文系南京审计大学2020年度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2011287003Z


摘要:在国家推行垃圾分类政策的大环境下,智能垃圾分类企业应运而生,但是这一类企业的生存和持续发展尚存问题,其原因在于目前该类企业投资成本较高,项目周期较长,且需要一定的公民自觉参与度,这类项目就需要政府与社会资本的共同投入。为此,本文通过分析PPP模式下各类企业特征及引进PPP模式后企业运行效果预设,讨论PPP模式在智能垃圾分类企业的运用可行性。

关键词:PPP模式,智能垃圾分类企业,可行性分析,运行,收益



一、PPP模式概述

PPP(全称为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又称为PPP模式,即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该模式起源于英国,由于其互利共赢、公益性与社会性并存等优点,在被提出后就被广泛的应用于各国生产公共产品或服务的产业。PPP模式的原理总结下来就是:政府在公共服务领域,通过评估与竞争抉择出具有运营管理能力、投资能力的社会资本,由社会资本提供公共产品或服务,政府通过评估社会资本提供服务的绩效向其提供资金等支持,双方将订立合同。

PPP模式相较于大家更为熟知的BOT(build-operate-transfer 建设-经营-转让)模式,企业最终不会将基础设施无偿或有偿的转移给政府,政府与企业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提供的过程中都是全程参与的,双方合作的时间相较于BOT模式更长,信息也更加对称。

PPP项目由于有政府与企业双方的全程参与,在前期科研、立项等探索阶段与后期建设管理运营阶段都更加有保障。不仅如此,PPP模式的运用,使得项目的经济效率与时间效率都得到了大幅提升。由于PPP项目大多是投资成本高、项目周期长、回报率低的项目,政府与社会资本的并共同参与,可以实现互利共赢与风险共担。

由于智能垃圾分类企业所具有的公益性与社会性,我们将通过分析过往的PPP项目案例与PPP模式下企业的相似特征,结合引进PPP模式后的企业运行状况预设,讨论PPP模式在智能垃圾分类企业中运用的可行性与推进策略。


二、PPP模式的实际运用案例

1.国外案例

澳大利亚是全世界PPP模式运用最为成熟的国家之一,其联邦PPP指南将PPP定义为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之间签订的长期合同。艾伦咨询集团(Allen Consulting Group)曾对澳洲的21个PPP项目和33个传统模式项目进行过比较,结果显示:引进PPP模式的项目完工进度平均比计划提前了3.4%,相较于传统模式项目,完工进度平均提前了26.9%。在澳大利亚,PPP项目主要分布于人口密集的地区,如:昆士兰、新南威尔士及维多利亚,多为交通运输、市政建设、水业等经济性基础设施,以及医疗卫生、教育、监狱等社会性基础设施。

2.国内案例

截止2018年7月底,我国已开工PPP项目1762个,投资额高达2.5万亿。PPP模式在我国的发展分为了三个阶段,从的探索尝试阶段,到“黑猫白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壮大发展阶段,再到2014“摸着石头过河”年的规范化阶段。在这几个阶段中,我国曾在国家计委的主导下,建设了广西来宾B电厂、成都自来水六厂,北京第十水厂等BOT项目,都是属于我国历史上规模较高、规格较大、影响较大的项目,对PPP模式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风向标。合肥市王小郢污水处理厂资产权益转让项目这一早期经典案例,也为我国PPP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中国财政部在2013年年底开展了PPP模式推广工作的全面部署,同时,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也推出了80个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建设经营的示范项目。PPP项目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包括传统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清洁能源、油、气、煤化工、石化产业等等。除此以外,我国的隧道、桥梁、干道建设等项目也引进了PPP模式。在垃圾处理方面,我国目前的PPP项目主要集中在对于后端的处理环节,如张家界市垃圾焚烧综合处理项目、湘潭生活垃圾焚烧发电PPP项目等,涉及到智能垃圾分类回收处理的全产业链的PPP项目几乎没有。

3.PPP项目企业特征

经过对国内外引进PPP模式的项目进行简要的统计和分析,可以将以上企业特征总结为以下几点:

1.社会性:提供的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惠及大众,公益性占比较大。

2.经济性:投入使用后将带来长远且持续经济收益。

3.投资成本高,项目周期长:仅靠社会资本自身无法有效率地完成从研发到生产再到使用等全部环节,且从投资到收回成本周期较长,加之后期管理运营复杂,许多项目需要政府的参与、支持。

将智能垃圾分类企业与PPP项目企业进行对比,就可以发现他们的许多共通之处。智能垃圾分类企业惠及全国各省市地区,响应国家垃圾分类政策,同时分类后的后端处理将可回收垃圾进行投入再产出,这样的可持续生产为社会带来的经济效益十分可观,但是智能垃圾分类企业仅靠社会资本难以持续发展,分类机器的研发、如何让公民自觉参与使用分类机器、企业在全国各地的设点等,都是智能垃圾分类企业亟待引进PPP模式的主要特征与需求。


三、PPP模式在智能垃圾分类企业中的运用可行性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及科技的不断进步,“垃圾”已经成为了生活中不可避免提及的一个词汇。据统计,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垃圾生产最多的国家。在这两年,国家已经出台了相关垃圾分类与回收的政策,但是许多城市与地区仍然没有落实的十分到位,这不仅与公民自身环保意识淡薄有关,更与目前我国监督和管理的措施不足有关。垃圾的分类回收需要整个社会的共同参与,包括个人、企业与政府。我国目前经济增长速度十分迅猛,所带来的副作用也很明显:垃圾产量的爆发式增长。但是于目前我国垃圾超量现状所不匹配的是,我国的垃圾分类处理市场仅处于起步阶段,不过这也意味着市场潜力巨大。目前我国财政方面对于地方政府债务的控制较为严格,如果由政府承担起全部支出,会给财政收支带来较大压力,同时政府也需要专业技术人员、科研成果和管理经验,通过引进PPP模式是较好的解决方法。在2016年《关于在公共服务领域深入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工作的通知》中提到:在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公共服务领域,各地新建项目要“强制”应用PPP模式。

在垃圾的运输与处理方面,PPP模式的运用已较为成熟普遍,但是在垃圾分类环节几乎没有运用。垃圾分类是垃圾处理中的关键一环,正确细致的分类为后续处理回收带来极大便利。PPP模式的引进同时也意味着政府强制力与威慑力的引进,如今我国公民关于垃圾分类方面的环保意识较为单薄,仅凭企业的奖励措施无法让全民主动参与垃圾分类,奖惩并行的措施将更加有力的约束公民行为,对社会生态文明建设有着极大推动作用。

智能垃圾分类企业具有的社会性、公益性、经济性等性质,以及其起步困难,运营复杂等难题,都符合我国甚至世界各国PPP项目的共有特征,PPP模式的运用极具可行性。


四、PPP模式引进智能垃圾分类企业后的运行

根据《2018年全国大、中城市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年报》显示,2017年202个大、中城市生活垃圾已产生了超过2亿吨,且在最近两年仍处于一个上升增加的趋势。在这样一个垃圾产生量的背后是传统垃圾处理方式,如焚烧、填埋等,带来的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和生态问题。因此近两年来,自2019年起,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启动的生活垃圾分类的工作开始;到2020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

在目前我国部分城市开展的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工作的进展情况看来,我国的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还远远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根据研究材料说明存在以下问题:

  1. 碎片化试点规模效应不足。不同区域甚至不同社区由于人口流动、物业管理、居民自身素质和群体效应的影响,都存在着不同的差别,不能做到完全相同的垃圾分类运输和处理。

  2. 分类终端处置设施不完善。已有部分垃圾分类处理公司进行了垃圾分类设施的投放,但其分类并不完善,后续处理工作也存在漏洞。尤其厨余垃圾的处理方式仍然会给社会和自然带来不利影响。

  3. 源头分类效果不明显。垃圾分类处理的结果大部分源自于最初垃圾分类的效果,而源头的垃圾分类取决于居民的自身素质和社区或区域的安排,否则在多年未垃圾分类的影响下人们很难做到自觉进行准确的垃圾分类。

当在垃圾分类这一工作中加入PPP模式,使政府职能与垃圾分类企业进行合作,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能够使环卫资产得以存留。由于PPP模式的社会性、经济性、投资成本高和项目周期长等性质,适用于垃圾分类这种具有强烈社会性和长周期性的项目。当生活垃圾分类使用PPP模式进行运营时,其运作边界、运作方式、投融资机制、回报机制等都会得到更长及的发展和作用。

  1. 运作边界:

首先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明确需要提供职能垃圾分类的居民群体和仅需要垃圾分类处理的居民群体,以便于投放不同的职能垃圾分类处理的设备。而生活垃圾的制造者较为广泛,除居民住宅外还有商业楼宇、机关单位、公共场合,需要通过分析不同的场景和使用者进行具体的设备设施的设计与投放。在PPP模式下,政府可以提供更多的企业无法获得的信息和范围,而且能够使项目与物业等管理部门或机构的合作更加充分、便捷,更容易建立垃圾分类处理的步骤体系。

  1. 运作方式:

由于智能垃圾分类这一前提,目前市场上能够满足智能垃圾分类的设备的数量较少且存在漏洞,因此需要从源头设计和生产能够满足智能垃圾分类要求的设备。但在后续的运输、处理、重新利用的工作上可以使用不同的方式:重新建立一个完整的垃圾分类处理体系,包括设备、运输车辆、工作人员、分拣中心、存储地点、处理设施等;收购或与已有垃圾分类企业或单位进行合作,这种运作方式更加方便快捷,能够尽量缩短项目的筹备阶段。

  1. 项目投融资机制:

由于在项目中政府的介入与合作,存在更高的可信度和依靠,会存在更多的融资机会,能够便于企业和项目的初步建立,在前期的花销较大的部分能够得到足够的资金支持。政府的补助和支持也能够使企业得到发展并且支撑项目的运营,由于智能垃圾分类的特殊性,前期的投入较大,回笼资金的时间较长,因此PPP模式能够更加稳固其发展。


五、PPP模式引进企业后的益处

1.前期准备

PPP项目在政府和企业的共同支持下,项目的发展和推进更加完善,尤其是智能垃圾分类此类项目属于新兴的、未知前景的项目,采用PPP模式能够更加便捷的使项目成熟并且投入。将政府的信息资源和企业的资本资源进行合作后,能够在项目初期产生更加充分的预计投入资金预期和市场份额的计算。

2.后期收益

在后期产生项目回报时,如果企业在该项目中产生了亏损,PPP模式中政府能够给予企业一定的支持,相当于减少了企业承担的风险。同时,如果项目产生了盈利,垃圾可回收资源的再制造、再利用,其处理过程能够产生相应的价值和收益。与此同时还会产生项目的衍生收益,其制造的智能垃圾分类设备和技术可以进行售出或与其它企业进行合作;企业所掌握的区域信息和数据也能够产生衍生收入。




参考文献:

[1]李卓君.澳大利亚PPP模式的特点及经验借鉴[J].建筑经济,2021,42(1):53-56.

[2] 姚文捷.在城市居民垃圾处理中嵌入个体行为选择机制——兼论推行垃圾源头分类的两个前提[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2(6):152-156.

[3] 莫卓亚,彭创权.基于深度学习的垃圾分类识别技术[J].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2020,10(10):60-61.

[4]张峻清.PPP模式在垃圾分类中的应用[J].中国招标,2020(11):52-55+57.

[5]陈晓晴.PPP模式下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问题思考[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9,22(20):179-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