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3-31
/ 3


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张晶晶

天津康复疗养中心 天津 300393

【摘要】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是一种发生在老年人群中的综合征,是介于正常衰老和痴呆之间的一种认知损伤状态,性质不稳定,具有转化为痴呆的高风险。虽然达不到痴呆的诊断标准,但是MCI往往代表AD的极早期阶段,是AD发病的预警信号。中医认为MCI属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与心脾肾虚损、气血阴精不足有关,标实责之于气滞、血瘀、痰浊、毒邪上扰,因脑髓失养,或邪阻脑窍,则脑神失灵,发为健忘、失聪、痴呆等证。中医药防治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有较好效果,不良反应小,研究前景广阔。我们应多探讨中西医结合的治病效果,以达到减轻副作用、协同增效的目的。本文整理、归纳、总结近年来的相关文献,将从MCI的危险因素、诊断与分型及中西医干预治疗等方面进行论述,并对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探讨。

【关键词】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研究进展;综述;中西医

随着世界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和老年期痴呆的患病率增加,老年期痴呆的发病日益成为医疗和公共健康事业的沉重负担。因此老年轻度认知功能损害(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的概念应运而生。老年轻度认知功能损害是指介于正常衰老和Alzheimer病(AD)之间的一种中间过渡状态,是AD的早期阶段。据相关文献报道MCI患者以每年1O-15%的速度发展为AD,是正常老人发生AD的1O倍[1] 。因此,积极研究MCI不仅可以为老年痴呆的防治提供有效途径,还有助于改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减轻社会及家庭的负担。

1 危险因素

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病和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生活方式(抽烟等)、遗传等有关。目前较为肯定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痴呆家族史、某些老年疾病(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等)是发生MCI较为肯定的危险因素。研究表明,老年人有认知障碍比没有认知障碍存在更严重疾病负担,血管疾病被认为是最有可能引起迅速发展认知障碍的疾病[2]。低尿酸、高血管内皮素-1水平也是MCI发病的危险因素,因此提高尿酸水平、降低血管内皮素水平可降低MCI的发病及进展[3] 有研究表明基底前脑Meynet核胆碱能通路损伤、5一羟色胺、去甲肾

上腺素及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的异常改变,也与密切相关总之[4],影响其发病的因素很多,发病机制复杂, 目前仍在不断研究与完善之中。

2 诊断与分型

1999年6月,来自世界各地的老化和MCI研究者在芝加哥对“MCI的现代概念”进行了讨论,达成了一些共识,认为MCI是介于正常老化和痴呆之间的一种临床状态,处于这种状态的个体存在超过其年龄所允许范围的记忆障碍,但仍能维持功能完好,达不到痴呆的诊断标准。2001年美国神经学会质量标准分会正式承认Petersen[5]等人在1999年建立的MCI诊断标准:① 以记忆减退为主诉(有家属或知情者见证);②客观检查有与年龄和教育程度不符的记忆损害(记忆测验成绩低于年龄和文化程度匹配的正常对照1.5个标准差);③ 总体认知功能正常;④一般日常生活功能保存;⑤不符合痴呆的诊断标准并除外任何可以导致脑功能紊乱的躯体和精神疾患。

分型上,上述MCI诊断标准以单纯记忆损害为主,因此Petersen等建议将这种类型的MCI称为遗忘型MCI。2003年MCI国际工作组提出了一个诊断程序,根据患者的核心症状将MC1分为3种类型:MCI遗忘型(可能为AD的前期),单个非记忆的认知域损害型(可能是额颞叶痴呆、路易体痴呆的前期)和多个认知域损害型(可能是AD、血管性痴呆的前期,也可能是正常老化的表现)。近期,中国防治认知功能障碍专家共识中提出当MCI被认为是正常老化与痴呆的过渡阶段时,它就不再仅仅代表AD前的状态,可将MC1分为2型:遗忘型,主要指AD的前期:非遗忘型,属广义的MCI,可能是多种痴呆的前期表现。

3 西医干预方法

MCI治疗目前主要分为药物及非药物干预,非药物干预主要通过积极控制风险因素、改善生活方式、治疗基础疾病以及认知训练等的目的是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延缓或阻止其进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另外,环境治疗的作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其次,对患者出现的精神行为、睡眠障碍或其他基础疾病症状进行相应的处理也极为重要。由于MCI病因未明,目前尚缺乏广泛公认有效的治疗MCI的治疗药物,MCI的治疗目前都是使用对AD有效的药物,包括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抗谷氨酸能药物、钙通道阻滞剂促神经细胞代谢剂、抗氧化剂、非类固醇类抗炎剂、激素替代疗法等。多奈哌齐为胆碱酶抑制剂的代表药物,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认知障碍,提高生活质量并减轻精神症状 ,且具有良好的耐受性[6], 最近有研究表明[7]丁苯酞能够对急性缺血性脑损伤的病理环节进行阻断,调整脑能量代谢,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状态,但目前临床和试验研究中所运用的方案多是借鉴痴呆的治疗方案,但这些措施在阻止MCI患者进展为痴呆的作用还未被完全证实。

4 中医对MCI的认识

4.1 病因病机

中医学对MCI无专门记载,但根据其临床表现和特征,其内容散见于“善忘”、“健忘”、“呆病”、“癫狂”等范畴。由于MCI以记忆力下降为主要表现,故目前多以“健忘”论述。中医学认为MCI的病位在脑,属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与心脾肾虚损、气血阴精不足有关,标实责之于气滞、血瘀、痰浊、毒邪上扰。因脑髓失养,或邪阻脑窍,则脑神失灵,发为健忘、失聪、痴呆等证。杨秀丽[8]认为,年老脾肾亏虚是发病基础,痰浊瘀血是致病之标。脾虚贯穿于整个认知功能减弱、衰退直至发生障碍的全过程,早期为MCI,以本虚为主,后期即痴呆,虚实夹杂。徐世军等[9],从脑络功能演变的角度对MCI的发病和病机进行了探讨,提出“脑络痹阻,毒损脑络”是MCI的核心病机。

4.2中医药干预方法

目前中医对MCI的治疗主要应用中药、针灸及针药结合的方法,或以补虚为主,或以补虚泻实为治,均显示出较好的临床疗效。杨志敏[10]等在历代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拟定MCI的基本证型为肾虚证、脾虚证、心血虚证、痰浊证、血瘀证及肝郁证。通过对44例MCI患者的中医证候特点研究发现,MCI为本虚标实证,最常见证候是肾虚证,其次是心血虚证、血瘀证、脾虚证、痰浊证,未见有肝郁证。彭晓红等[11]应用辨证量表将252例MCI患者分为肾精亏虚证、气血不足证、痰浊阻络证、瘀血阻络证及肝阳上亢证5种证型。结果显示,MCI属本虚标实,以肾精亏虚证为主,其次为气血不足证,痰浊阻络证,治疗以健脾补肾益气为本,祛痰活血通络为标。谢曼[12]认为MCI的治疗关键在于补肾填精,健脑开窍,祛瘀化痰,应用补肾健脑汤治疗MCI30例,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吴正治等[13]应用天泰1号(药物组成:天麻、人参等)治疗MCI 65例。结果:天泰1号可显著改善MCI患者的认识障碍,并能降低MCI向AD的转化。天泰1号补肝养髓,健脑益智,兼活血化痰,适用于老年人MCI髓海亏虚为主者。在中成药治疗方面,有学者观察银杏叶片对MCI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14],发现以银杏叶片1年观察期干预MCI患者,能够较好地改善认知功能,并能降低痴呆的转化率[15]

讨论

近年研究显示,MCI患者每年转变为老年性痴呆的比例约为10% 15%,3-4年约为50%,6年高达80%,而正常老年人每年仅为1%~2%t堋,可见MCI向痴呆转变的风险很高。近年来对于MCI的诊断标准、病因病机及中西医干预方法等多种领域的研究中均有不少进展,但仍处于探索阶段,并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目前国内尚缺乏临床大样本量回顾性研究,且该领域研究中还存在发病机制未明、临床缺乏可用药物等问题。从中医来讲,目前亦无相应的病名及诊断标准,亟需提出该病的中医辨证标准及分型,以便于指导临床实践,提高治疗水平。另外对于如何将西医干预方法与中医干预方法有效结合,取得可以量化的疗效标准,仍需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石义容,温敏,胡慧,等.中医护理干预对社区老年轻度认知障碍患者的效果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17,52(11):1299-1303.

[2]ZouY,zIlu Q,Dang Y,eta1.Vascular risk factors and mildctire impairment in the elderly population in Southwest China[J].Am J Alzheimers Dis Other Demen。2014,29(3):242-247.

[3]王小燕. 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中西医研究进展[J].中医临床研究,2015,34(7):147-148.

[4]赵荣博,黄小波,陈文强. 帕金森病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中西医研究进展[J].北京中医药,2016,35(5):443-445.

[5] Petersen,Busse A,Hensel A,Ghne U,et a1.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longterm courses of four clinical subtypes [J].Neurology,2006,67(12):2176—2l85

[6] Rolinski M,Fox C,Maidment I,et a1.Cholinesterase inhibitors for dementia with Lewybodies.Parkinson’s disease dementia and cognitive impairment in Parkinson’s disease[J].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2012,3:CD006504.

[7]李顺兰.丁苯酞治疗老年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价值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8(11):127.128

[8]杨秀丽.老年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病因病机与治疗[J].光明中医,2008,23(3):342-343

[9]徐世军,赵宜军,张文生,等.从中医脑络功能演变谈轻度认知障碍的病机[J].中医杂志,2011,52(19):1627-1629

[10]杨志敏,谢东平,陈淑慧,等.老年人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中医证候分布情况初步研究[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2(4):219-221

[11]彭晓红,张虹,李应昆,等.运用中医辨证量表探索轻度认知障碍的中医证候规律[J].中医学报,201l,26(8):941-942

[12]谢曼.补肾健脑汤治疗老年轻度认知障碍3O例[J].湖南中医杂志,2012,28(4):35-36

[13]吴正治,钟琪,孙苏萍,等.天泰1号治疗轻度认知障碍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临床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30(3):255-258

[14]肖世源,张春燕,李践一,等.银杏叶片G(斯泰隆)治疗轻度认知障碍的临床研究[J].中成药,201l,33(5):751-754.

[15]董振华,张春燕,蒲斌红,等.银杏叶片对轻度认知障碍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32(9):1208-1211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