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领航学校特色发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3-31
/ 2

“课程 +”领航学校特色发展

梅燕歧

深圳市福田区园岭小学 广东 深圳 518028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强调:支持学校建立特色化课程体系,鼓励学校在国家课程方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定位和本地实际,多角度入手规划符合办学目标和培养目标的特色课程,发展学校的办学特色。诚然,课程在学校教育发展中处于核心地位,教育的目标、价值主要通过课程体现与实施。教师的教育背景、专业特色、专业技能、兴趣爱好又决定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从某个角度来说,教师对课程的开发和使用决定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和发展,“课程+”领航学校特色发展的实践研究摆在了学校管理层的面前。

一、什么是“课程+”

“课程+”:(一)指教师依据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教学内容结合自身专业技能和兴趣爱好,传承学科文化,建构具有独特性的学科课程。(二)遵循目标设定,最大限度地选取与学生现实需要、生活经验与文化背景相关的知识、经验或技能,注重课程内容的整合,注重不同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注重将知识经验和学生的人格发展相结合。(三)在前两者的基础上,建立教师个人的“AB+X”课程,A代表国家课程。B代表地方课程,X代表教师的校本课程。例如,语文+童谣,语文+诗词,数学+通话,数学+游戏,英语+FUNNY,英语+歌曲,美术+版画,体育+足球,体育+跳绳,计算机+编程等等。

二、研究的意义是什么? (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理论意义:通过“课程+”研究,有效地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形成优势互补,以国家课程目标为基准,将“+”课程的特殊目标与国家课程的一般目标有机统一,寓“个性”于“共性”之中,寓“特殊性”于“一般性”之中,使“+”的课程与国家课程紧密结合。其次,充分发挥教师的特长、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提升教师专业技能、专业水平,促进教师在“+”课程建设中找准发展点、立足成长点,加强落实点,形成特色点。第三,充分调动学生的特长、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水平,促进学生在“+”课程学习中拓宽学习维度、探究学习广度、提升学习宽度、增强学习厚度。

(二)现实意义:袁隆平院士一辈子专注于研究“杂交水稻”,最终造福世界人民;王旭华院士一辈子专注于“核潜艇”研究,才有了保家卫国的利器。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发展同样需要“工匠精神”,园岭小学美术教师王鹏直到退休都在始终坚持带领美术学科组研究“少儿版画”教育,孜孜以求,独树一帜,辅导的学生作品曾被深圳市政府作为礼品赠送国际友人,中国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曾经设立专项展位,直至今日学生作品经常成为中国版画博物馆——深圳市观澜版画基地展览厅的“座上客”。首师大博士生导师、教授,教育部美术课标研制组组长中国美协少儿艺委会主任尹少淳先生曾题词“园岭版画一绝”。

三、怎样形成教师的“课程+”

(一)结合教师个人的专业教育背景和兴趣爱好找到成长点

很多教师从大学读书开始,就已经有了专业的分支,如文科类、理科类、艺术类、体育类,甚至在考大学之前就在某个领域学习了很长时间,具有良好的基本技能和基本素养,也成为他们自身的兴趣和爱好,毕业出来从事教育工作,除了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之外,学校应该深入了解教师的这些教育背景,提供全方位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鼓励这些教师把自己的特长和教学结合起来并融合到学校的特色发展。园岭小学“王鹏版画工作室”就是一个典型例子,特级教师、高级教师王鹏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版画系,痴爱版画,学校大力支持,创设空间,投入设备,保障王鹏老师带领团队教师深入研究,团队教师人人都拥有自己的研究领域,或从版材角度研究,或从技法角度研究,形成了“研学创”的研究氛围,出版了四套校本教材,课题研究获评全国成果奖,项目研究获评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奖;国家、省、市、区四级工作室辐射全国,跟岗学习教师一批接着一批, “园岭版画”成为闻名全国小学美术界的品牌课程!实践表明,“课程+”成就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发展,可以说,园岭的学生很幸福“人人会版画”,学科素养不断提升!园岭版画成为学校靓丽的名片之一,领航学校特色发展!

(二)结合传统文化找准立足点

传统文化里面的很多元素是值得我们传承和发展的,比如戏剧、武术、围棋、茶道等就值得我们学校认真去推广,既能让老师们深入了解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又能够通过自身的教授传递给学生,并在教学相长的过程中得到升华。比如戏剧,开始并未在深圳的基础教育学校里得到大规模开展,但随着社会教育机构的推进,学校也慢慢接受,一些音乐老师和语文老师也积极的参与进来,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戏剧苗子,同时,我们的老师也在戏剧的教学中成长起来,慢慢成为戏剧教育和表演的行家里手。戏剧也在学校扎下了根,声名远扬,学校特色就此形成。

(三)结合现代科技教育找到发力点

现代科技教育日新月异,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也在中小学科技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一些学校的信息技术和科学教师找到了自己的发展方向,并在国内外的重要比赛中崭露头角。园岭小学的“机器人”团队就获得了很多荣誉,这些荣誉来源于信息技术教师胡泊在“机器人”教育中孜孜不倦地探索,不单实践上取得了辉煌的成绩,理论上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同时工作室成员在带队参加比赛的同时还编写了系列“编程”校本教材,普及课堂教学,引领学生在“好玩”与“创意”中不断超越,与科技接轨。在中国第二届STEM教育大会上,工作室团队展示的STEM课程整合学科并协同融合,目标指向点亮学生创新的火种,孕育学生终身发展的“干细胞”。国外及香港教育界同行更是慕名来校多次交流,再一次证明教师的专业成长成就学校的特色发展。

(四)结合国家教育方针找到交叉点

学校在实施国家教育方针的基础上,紧抓德、智、体、美、劳的办学基础上,可以结合劳动教育,传承中华民族的“饮食文化”。比如深圳的一些学校,就有老师开设了“面食教育”,我们的老师经常带学生做全国各地的面食,老师自己也不断提升自己的烹饪水平,自己就成了面点师。有些学校还邀请家长委员参与进来,共同带领学生参加全国各地的美食制作,形成了自己的校本课程,促进了老师和家长、学生和家长的和谐共进的良好局面,中华美食文化得到传承,家校共育的劳动习惯的培养也水到渠成,形成了学校的办学特色,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五)结合学校央视教育找到灵感

“经典咏流传”节目深受观众喜爱,大量的经典诗词歌赋被搬上了舞台,这些优秀的祖国语言文化震撼了许多人,更是影响着教育人。园岭小学的李祖文老师作为年轻的特级教师,很早就开始了“群文阅读”的研究,一直坚持自我实践,并成为全国“群文阅读”的推广人,更是在学校带领语文教师及各学科教师广泛普及,工作室的研究成果不断对外推广,《小学教学设计》专刊报道,编写的教材成为地域推广的特色教材,“群文阅读”已经形成了李祖文老师的独家品牌,以群文阅读为龙头的全学科阅读已经成为学校发展的厚重底色。

(六)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找到发展点

长期的教育教学中,我们发现,不同的孩子表现出不同的兴趣爱好,同时不同的孩子在不同的领域表现出不同的天赋,有的孩子喜欢绘画,有的孩子喜欢诗歌,有的孩子喜欢动手实践。“因材施教”是我们的老师找到专业成长和发展的良好途径,很多学校在学校管理中,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根据教师的主动选择,逐步形成了行之有效的特色课程,深受学生的喜爱,我们的老师在长期的教学积累过程中,提升了自己个人的专业素养,也带动了一大批孩子的成长。比如剪纸艺术、文学社、足球队等等。像园岭小学的校园足球,就取得过令人欣喜的成果,2015年学校足球队从180支队伍中脱颖而出代表中国参加“达能世界”杯比赛,获得大会唯一的“公平竞争”奖。学校开展校园足球的理念是“以求启智、以球育人、以球健体、以球尚美”,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杠杆,我会撬动地球”,园岭小学以足球为支点,撬动学科融合,足球是“圆”的——它千变万化又不离其宗,变化的,是由足球引申出来的丰富多彩的活动,可以生生不息地创新出层出不穷的新形式;不变的,是校园足球立德树人的根本。抓住了这个根本,学校在“一课、一队、一操、一杯”的开展中校园足球成了有本之木,有源之水,足球就像龙卷风一样席卷校园,为学校课程建设代言。

实践证明,课程+给全体老师的教育教学指明了方向,特别是如何构建教师个人的教育特色和最终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打下坚实的基础。每一所学校的管理层都要充分的为我们的老师们的个性特色发展提供有力的帮助和支持,让我们的老师们自我发现,自我选择适合自己专业发展和成长的路径,打造属于自己的“百年老店”和“千年庙堂”,也最终为学校办学特色和品牌建设领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