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强脉冲光治疗玫瑰痤疮的疗效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3-26
/ 1
摘要目的比较宽谱强脉冲光OPT-IPL与窄谱强脉冲光DPL治疗玫瑰痤疮相关红斑及毛细血管扩张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2016年10月至2019年12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激光科确诊并接受强脉冲光治疗的54例玫瑰痤疮患者,年龄19~56岁,病程0.2~10年。22例采用OPT-IPL治疗,32例DPL治疗,所有患者均至少完成1次治疗及随访。根据临床红斑评定量表(CEA)、医生整体评价法(PGA)评价疗效,同时评价不良反应。采用广义线性混合效应模型比较不同组别及治疗次数的CEA评分、PGA评分差异。结果OPT-IPL组分别有22例、17例、10例完成了1、2、3次治疗,能量密度(16.57±1.21)J/cm2,DPL组分别为32例、25例、16例,能量密度(9.76±0.61)J/cm2。OPT-IPL组治疗前及1、2、3次治疗后CEA评分为2.38±0.84、2.29±0.75、1.94±0.66、1.90±0.66,DPL组为2.25±0.77、2.16±0.77、1.84±0.81、1.47±0.81,不同组别和治疗次数的红斑严重程度无交互作用(F=0.57,P=0.638),CE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84,P=0.360),而不同治疗次数CEA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7.90,P< 0.001),与治疗前比较,随着治疗次数的增加,CEA评分逐渐降低(均P< 0.05)。OPT-IPL组治疗1、2、3次治疗后PGA评分为0.39±0.71、0.82±0.92、0.55±0.80,DPL组为0.61±0.77、1.34±1.09、1.53±1.38,不同组别和治疗次数的疗效无交互作用(F=1.62,P=0.202),PG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3.93,P=0.050),而不同治疗次数PGA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9.33,P< 0.001),与第1次治疗后相比,随着治疗次数的增加PGA评分逐渐提升(均P< 0.001)。两组患者治疗后均未出现水疱、结痂等不良反应,两组色素沉着、红斑加重、出现丘疹或丘疹较前增多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DPL治疗玫瑰痤疮相关红斑及毛细血管扩张的疗效和安全性与OPT-IPL相当,但所需治疗能量密度更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