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表面的地形》教学案例设计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3-22
/ 2

《地球表面的地形》教学案例设计

王学慧

山东省 滨州市滨城区梁才办事处中心学校 256600

一、教材分析

[单元分析]

本单元主要指导学生认识地球表面常见的地形及其变化和原因,属于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的“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从内容编排上本单元分为四大部分。第1课为第一部分,先大致地让学生了解认识地球表面的地形及整体概况。第2课为第二部分,概略地认识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表形态变化。第3~7课重点探究外力作用引起的地表变化,包括风化作用、侵蚀和沉积作用。第8课是最后一部分,是综合运用本单元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课时分析]

本课是单元起始课,是这一个单元的学习基础,重点引导学生关注地球表面存在多种多样的地形,知道地球的表面高低不平,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和交流有关地球表面地形地貌及其变化的一些话题,激发学生探究地球多种地形的成因的学习热情,从而对本单元内容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本课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通过图片交流我们看到过的地形,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来让学生认识什么是地形,了解不同地形的特点;第二部分是通过观察世界地形图了解地球表面的地形特点;第三部分是启发学生思考地球表面多种地形的成因。本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让学生知道六种主要的地形特点,学会使用简单地形图并自主探究地球表面的地形概况,激发学生尝试推测和探究形成多种多样地形地貌的成因的热情。

二、学生分析

对于地球表面的形态,学生通过电视、网络、我们爱科学这类刊物都有过一些接触,也应该有浓厚的研究兴趣,但农村孩子来说,只有少部分学生跟随家人旅游,去的地方也有限,亲身经历少,且出去也只关注那里好玩的好吃的,这为本课目标的达成制造了难度。同时,学生对地图有粗略的了解,但在观察中基本只注重地域名称,忽略地形。

三、教学模式

这节课我主要采取”探究-研讨”教学模式,让学生经历创设情境,聚焦问题(寻美)——合作交流,探索研讨(探美)——归纳建构,拓展延伸(固美)过程。主要采取的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法、探究发现法。

四、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识别五种基本陆地地形:高原、平原、山地、丘陵、盆地;

2、知道地球表面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球表面(包括陆地和海洋)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

科学探究

1、观察并描述高原、平原、山地、丘陵、盆地等基本地形的特点;

2、能在地形图上指认高原、平原、盆地、高山、丘陵、海洋,解释不同颜色的意义。

科学态度

培养对地球表面地形研究的兴趣,能自觉关注和收集相关的信息。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合作交流,学会看简单的地形图,通过地形图初步认识地球表面地形的概况。

教学难点

通过比较、归纳出高原与平原,山地与丘陵的区别。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聚焦问题

同学们喜欢旅游吗?老师也非常喜欢。那就让我们乘坐热气球穿越广袤的地球表面,会看到什么呢?

同学们从刚才这段旅程中你获取了哪些信息?产生了什么疑问?​

这节课我们开启地形研学之旅,先从研究地球表面的地形开始吧。

【设计意图:聚焦问题,激发学生研究地形兴趣。】

(二)合作交流,探索研讨

课前老师布置同学们带一张外出旅游的图片向大家介绍当地的特点。我从中选了几张请他们给大家绍一下。(能说出那里是高山还是平原,是河流还是其他地形,能用平坦、高低起伏等词语描述其特点吗?)

活动一:观察图片,认识地形及其特点

接下来请同学们拿出图片在组内交流他们都属于什么地形?各有什么特点?完成记录表。

全班交流,教师归纳补充。

同学们我们转完这一圈,要回到我们的家乡滨州看看,出示家乡图片,大家想想我们的家乡地形有什么特点?应该是什么地形?思考后点名回答。

【设计意图:通过照片展示交流,唤起学生对地形地貌的前概念,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通过交流归纳认识典型地形的特点并能根据特点判断地形,尤其家乡的地形。】

初步观察了解学生的前认知,教师讲解观察方法后再分组仔细观察,学会借助地形图判断地形,能总结出中国及世界的地形的特点。

活动二:观察地形图

为了奖励大家刚才的精彩表现,老师决定给大家推荐一个识别地形的工具——地形图。今天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张世界地形图和中国地形图,请同学们初步观察,看从中都能获取那些信息?(可以组长将你们组分成两小组一组先观察世界地形图,一组观察中国地形图,然后在交换)

如果看不到中国和世界地形特点,可提示后请学生再观察。

【设计意图:初步观察了解学生的前认知,教师讲解观察方法后再分组仔细观察,学会借助地形图判断地形,能总结出中国及世界的地形的特点。】

(三)归纳建构,拓展延伸

关于地球表面你还知道什么?比如地球刚形成时是什么样的?不同的地形生活的动植物一样吗?喜马拉雅山还在长高吗?

地球表面的地形那么复杂?是什么神奇的力量使他发生变化,课后请同学们收集地形地貌发生的变化,特别是火山和地震引起的地形地貌变化的资料,最好是文字加图片。

【设计意图:梳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设疑激发学生探究地球多种地形的形成原因的热情,为本单元后面将要学习的知识埋下伏笔。】

七、教学反思

设计这课之前,考虑农村学生实际情况,外出旅游机会比较少,搜集图片也比较难,于是通过一段视频引入,让学生初步感知地形,规范地形名称,根据学生产生的疑问引出课题,激发学生研究地形的兴趣。

再请学生结合外出图片介绍当地特点,根据亲身经历初步感受地形特点。接着观察地形图片判断地形及特点,进一步训练学生对地形及其特点的描述。在此基础上老师归纳讲解六种主要地形及其特点。通过这一活动基本实现描述地形及其特点的目标。

第二活动是观察地形图,这一环节本想实现学生能发现地形图上有不同的颜色,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地形,上面有比例尺、图例,如果通过进一步引导发现中国及世界地形特点就更好了。但是在观察中发现更多的同学是关注某一部分的名称,如果我设计几个提示问题让学生有目的的观察效果会更好,或者先让学生一起整体观察再分组观察也可以。

最后拓展设计的是关于地球表面还知道什么?搜集关于地形地貌发生变化的例子尤其地震、火山引起的变化。这一环节想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为下一步教学服务。

反思整节课,我感觉自己准备的比较充分,但高估了学生的水平,在问题引导上还需进一步努力。总的来说这节课内容感觉不多,但两个活动都放手让学生观察记录还是感觉时间比较紧张。第一个活动学生开始放不开,但后来的探究还比较充分。时间允许如果在我归纳总结后再让学生画一画各种地形可能更有助于理解各种地形的特点。但第二个活动缺少问题的引领让学生观察目的不明确,导致观察效果不太好,如果让学生粗略观察再分组细致观察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