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及预防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3-18
/ 2

儿科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及预防策略

秦臻蕾,陈凤

武汉市儿童福利院 湖北武汉 430061

【摘要】目的:探讨儿科病房护理工作中的危险因素,并予以针对性预防解决措施。方法:选取2017年10月~2018年10月间我院儿科病房收治的100例患儿作为对照组,2018年12月份开始我院针对儿科病房进行风险因素汇总分析并予以预防解决措施,实施后选取2019年5月~2020年5月间收治的100例儿童患者作为实验组,分别统计两组患儿护理期间发生的风险事件,对比患儿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实验组护理期间风险发生概率低于对照组,实验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儿科护理工作中明确风险因素并予以针对性预防解决措施可有效减少护理风险,提高患儿治疗及护理安全性,增加护理工作满意情况,临床应用价值较大。

【关键词】儿科护理;风险因素;预防策略


儿童病房患者自我保护能力、自控能力较差,加之药物作用、治疗手段等造成的风险较大,导致儿童护理风险事件发生概率较高。而护理风险不但会对医疗机构的正常运作造成影响,更严重威胁护患间的正常交流沟通。患儿由于年纪、认知等对风险防范意识较低,不具备风险识别的能力,发生医疗风险后无法及时自救和自我保护,这就更一步加深了不良事件的发生概率,因此对儿科病房的护理风险因素进行总结并予以针对性预防十分重要[1]。本院自2018年12月份开始针对儿科病房护理风险因素进行汇总并分析,针对不同问题予以预防和解决,现选取改进前100例患儿及改进后100例患儿护理工作中出现风险因素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如何科学规避儿科护理风险,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

选取2017年10月~2018年10月间我院儿科病房收治的100例患儿作为对照组,2019年5月~2020年5月间收治的100例儿童患者作为实验组,对照组男41例、女59例,年龄1~10岁,平均年龄(5.5±0.7)岁;实验组男45例、女55例,年龄1~9岁,平均年龄(4.9±1.0)岁。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儿予以常规护理,按照院内常规要求开展护理工作。

实验组患儿在院内开展预防护理风险工作后予以护理。首先明确风险相关因素,儿科护理工作风险因素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四类:(1)服务质量类,由于护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和个人服务态度等出现的护理不当、态度不端等;(2)护理诊断类,由于护理人员技能水平有限、专业知识不足等自身原因形成护理错误,如给药错误、血液送检样本错误等;(3)护理记录错误,由于工作人员疏忽或记录不清晰、不完整导致的错误;(4)处理措施不当,输液液体渗漏未能及时处理、坠床、摔伤、血液反应等处理不及时等。针对以上因素进行整改。首先明确护理对象为年纪小、不具备完善表达能力的患儿,身体素质、免疫力等方面较低,疾病不能及时得到治疗将对其身心健康产生较成人更严重的影响,因此在护理过程中要予以格外重视,密切注意患儿身体机能、各项指标变化情况,并定时对患儿身体进行检查。护理人员必须时刻陪护患儿,不予许留患儿单独在病房或院内其他位置,护理人员需更换时要提前交接班,照顾患儿过程中时刻注意防止摔倒、坠床,为陪护人员普及风险预防措施,叮嘱陪护人员护理、用药注意事项,避免陪护工作的失误。

1.3评价指标

统计两组患儿护理期间风险事件发生情况,对比两组患儿护理期间满意情况,共分为非常满意、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满意率=(非常满意+满意+基本满意)/总例数×100%。

1.4统计学分析

数据资料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现,行c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儿护理风险发生情况

实验组护理期间风险发生概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护理风险发生情况[n(%)]

组别

护理纠纷

护理漏洞

检查延误

总发生率

实验组(n=100)

2

3

1

6%

对照组(n=100)

6

8

5

19%

c2


7.726

P


0.005


2.2两组患儿护理满意度情况

实验组患儿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护理满意度比较[n(%)]

组别

非常满意

满意

基本满意

不满意

满意率

实验组(n=100)

59

31

8

2

98%

对照组(n=100)

13

39

31

17

83%

c2


13.085

P


<0.001

3 讨论

护理风险是指护理工作中一切不安全的时间,儿科病房接收的患者具备年纪小、依从性差、免疫力低下、抵抗能力弱等多种因素导致护理风险高发,如不及时处理将影响患儿康复,引发医疗纠纷,破坏医患、护患关系,影响医疗机构的健康发展[2-3]。本院通过制定儿科病房风险因素针对性解决措施后,各相关护理人员能够具备较高的风险防范意识,将解决措施妥善落实到护理工作当中,显著减少护理风险因素的同时提高患儿护理质量,改善患儿护理满意度。总之,针对儿科病房发生的护理风向相关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并制定相关预防措施对于患儿、医疗机构等均具有重要价值。

综上所述,明确儿科护理风险因素并予以针对性预防解决措施可有效提高患儿治疗及护理安全性,提升满意度,临床应用价值较大。

参考文献:

[1]张迎秋,李彩霞,孙红宁.儿科护理中的风险因素及防范措施探讨[J].转化医学电子杂志,2016,3(10):87-88

[2]田玉丽.心血管内科护理风险管理及应对措施[J].中国校医,2017, 31(10):789-789.

[3] 李潇佳.新生儿室潜在护理风险及防范措施[J].中西医结合护理 (中英文), 2018,4(1):173-17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