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美术教学之——尊重学生个体保持多样发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3-15
/ 2

浅谈初中美术教学之——尊重学生个体保持多样发展

林涛

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松花江中学

时代在发展,教学在改革,在日常工作中我们的教学也越来越丰富,很多时候我们都把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让学生有更多的表现机会与平台,但在欣赏和观摩中我也在思考,如何保持学生的个性发展,体现更多的多样性?教学不是工厂生产产品,只要保持一定的标准,做出一批相同质量的产品;教学针对的是每一个学生,学生是个体,是有思想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思维与欣赏观,作为美术教育,我们如何用自己的知识和手段去完善他们,让他们在学有所得的基础上能保持更多的多样性或特色?所以我们要改变教学的方式与思想,给学生个体有更多的空间,从而保持更多的多样化发展,为此我认为作为教师可以从多方面入手,改变自己才能给学生更多的机会与平台。

首先,教师的备课不要有过多的预设,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平时我们的备课往往都是按习惯的进程,让课堂的教学按正常的主线发展,比如备课中同时备好板书,完全做到了教学的预设,每一步教学程序都是按课堂主线进行日常教学式备课,步步紧扣。那么请问,难道我们的教学过程与板书真的能按你事先设定的来发展吗?万一遇到另外的问题和方式,是把学生的思维与学习重新拉回到原定的预设?还是根据课堂实际产生的情景引导学生另线发展?

记得曾在上水彩画《一个教师的工作台》欣赏课时,按备课让学生欣赏从基本信息、到画面大体描述包括细节、再到作品的形式分析逐步进行,当时板书也按三块已写上,结果一名学生回答过程中,他把相应的形式分析插入在画面大体与细节内容的描述中,没有安全按我的预设进行,当时的我在呆了一下后,马上感觉这种思路也许更能让学生接受,更容易表达出来,所以马上对此作了调整,同时在学生的思路上稍作补充,事后感觉这种方法虽然学生论述的并不全面,但效果反而更好,在学生的作业中已体现出来了。我们老师很多时候有习惯性思维,喜欢按自己的模式进行教学,而过多的预设反而会失去课堂的活力,使学生慢慢失去思考的兴趣与动力,所以在确定美术课堂教学主线的基础上,一定的随机应用得好,反而会使课堂更为生动灵活。

其次,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同,我们要尊重,尊重他们的多样并鼓励容许其存在,这样才会让他们有应对未来发展无限空间的更多可能。课堂中出现了问题,我们就要积极的去思考,最好是深度的思考,通过思考解决问题,不同的问题多去尝试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法,真正的做到以生为本,从学生出发进行教学。每一个学生对事物对美的理解是不同的、有差异的,比如在上中国画学习树的画法过程中,我们的习惯上用毛笔和墨来表现,因为毛笔与墨更能表现传统绘画的魅力,但对于学生来说,笔的力度墨的浓淡掌控难度很大。第一节课时,发现有个学生因为没带工具偷偷的用记号笔来练习,当时我疑问他:“这也能画国画?国画用什么工具?”,学生有点不好意思,但回答了一句“很好用的,挺方便的”,看着他已成型的枝干梢,确实基本的造型挺好的,虽然少了很多变化,当时我并没批评他,因为记号笔的应用可能简化了学生对工具的把控,虽说线条墨色等失去了中国画的特点,但不失为一种另类的方法,让学生体会了中国画的造型特点,同时也对树的基本画法有了一个直观的了解。我告诉他在原有造型基础上再加点变化,同时适当考虑下用笔的轻重转折来控制线的表现,并示范了几笔就让自己继续画了下去,没想到快下课的时候他上交了一份完整的作品,我结合其他同学的作品,对此作了肯定与鼓励,表扬了他在造型上的灵活和画面布局的合适。

教学过程中我们老师不要怕遇到问题,有了问题就要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角度。很多时候,我们都喜欢顺畅的课堂教学过程,按自己既定的备课完成基本的教学,最怕中间出现问题,怕解决不了,并影响到既定的课程安排。实际上,我认为课堂上、学生作品中有问题才是正常的一种现象,因为遇不到问题,你就不会去深度的思考。学生学习技能、表现方法等方面问题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学生有自己的想法,他们也在思考,有些更是体现了他们每一个人对美和事物的一种情感或价值观,而作为老师,需要的是帮助他们,帮助他在原来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现有的作一些深度的引导,使每一个学生个体的特征更为明显、更为生动。老师不能把自己的一套搬给学生,而是应该有种“导学”的身份,去协助学生找到 自己的亮点,从而更好地满足学生对美的情感和价值观,让他对自己有种肯定,坚定他去学习的信心。

  1. 完善个体,让学生成为他自己。学生的学习,特别是美术课的学习如何成为有意义的学习,让学生在学习中慢慢的完善自己,成为他自己,体现每一个学生的个体特点,这才是我们教学中真正的做好多样性。美术的发展需要保持多样性,那么我们的美术教育也要有多样性,在与学生沟通交流中让学生说他想说的,做他想做的,让他们的想法慢慢地形成一种自己的逻辑性,从而对每一个学生个体有更好的完善,使他们在我们这一美术的沃土上发出美丽的嫩芽。

要完善个体,教师先要做到课堂上的示范与规定要少而精。不管是日常上课,还是在观摩各类优质课中,不难发现有些老师在教学中喜欢过多的示范与规定,这实际上很大程度地杀掉了学生的多样性;老师层面的东西表现得越多,越容易让学生有种依附,越容易消灭学生精神层面的差异,使他们失去自己的思考。要知道我们的学生有男、有女、有好、有坏,每一个人的思想与理解肯定是不同的,而每一个不同的思想就会产生不同的情感,表现出不一样的作品,这才会产生美术作业中多样化,所以我们要容许差异的存在。当然学生的个性与共性统一的相辅相成的,共性是有规律的、统一的,而个性是具体的、多样的、个体的。在教学中一个教师在把控课堂的共性基础上,鼓励发现学生个体的表现,同时适当进行引导,使其的个体特征更为鲜明、更为生动。

要完善个体,就要让学生的偏执存在,让学生的错误存在。有些时候,老师在课堂上喜欢听到的是与自己同步的回答,如何听到的是另类的偏离预设的回答,轻点的会一笑而过,重点的还会批评学生,这样的做法是错误的,是失败的。老师一定要明白,我们虽然有“园丁”的美称,但你真的不是园丁,因为园丁可以把一棵植物上各种不好的剪去,留下你认为美的部分,让它长成你希望的那样;但我们的学生是人,是有自己思想的鲜活个体,老师应该能接纳学生的偏执与错误,更需要我们老师去守护,就象是一块麦田的守望者,看着他们自由的成长;学生身上存在的很多偏执换个角度思考一下,往往是合乎逻辑的,那这种偏执就是一种好东西,表现的作品就是一幅好作品,需要的是我们老师能学会经常的换个思维角度。学生临摹作品的时候,大多是看下临本内容后再看自己摹的作品,双眼在临本与自己作品之间来回移动,有一次在体验线描造型练习的时候,发现有学生双眼只盯着临本,手中的笔却在移动着画,“盲画?”,我心里正要批评,但一细看,发现他手中移动的笔下产生的线虽说外型上有点差异,但线对形块的质感特征表现很准确,把大树干的外表皮与纹理表达得挺到位的,当时我马上表扬了他的这一方法,并告知了全班,同时展示分析了学生的半成品作品,还建议在画的过程中稍微注意一下要画的物体形、质等给你最强的那份感觉,那样作品可能会更生动。事后这学生还重新画了一张,效果比第一张好了不少,而班上能接纳这一方式的学生也或多或少的经过了尝试,体会比较了这种画法,大多是有收获的,所以我后来在其他各班中提到了这个方式,必定对于学生来说,多一种尝试就是多一个机会、多一种了解。

最后,学生个体化发展多样化的保持,需要改变老师课堂形式、风格的形成。有些时候一个老师固定的课堂形式、风格对学生来说是不好的,长期下去学生接触多了,练多了,就会形成教条式的影响,使学生的思维规范了、狭窄了,造成的后果就是少了多样性,而随机的课堂形式和风格更让学生有新鲜感,使他们的表现更具多样性。美术课中的提问“这个美吗?”,再多问些“这是什么美?是从感受、听、触觉、视觉哪方面来的?这个美又是如何表现的?如果是你会怎样来表现这种美?”,从而调动学生多种的感受形式,丰富学生的感受,才会更好理解,找到他最能体会到的。当然教师需要更广阔的视野,更多的手段,更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才能更好的为学生个体多样化的发展提供必要的途径和平台。

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我们的最根本,老师一定要知道每个学生对事物或美的感受点的不同,这样他们形成的风格(作品)就会不同,作品中有的感受的是明暗、边缘、造型、表面,有了这些的不同,就会对后期有不同的影响,老师应在这中间多与学生沟通,了解、引导他们的感受点,慢慢形成学生的自我。不同年龄的孩子会有不同感受点,也会造成以点盖面的一种表现方式,但我们老师的评价不要带有太多导向和引导,要客观,不要主观,以免造成高度统一的后果,要容许学生们存在差异性,因为学生的生活经验是不同的。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上才会保留原生态的“花”,容许各种花的存在,绽放出各种花的美丽与芬芳。


2021.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