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艺术之我见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3-11
/ 1

语文课堂艺术之我见

韩巧红

宁波经贸学校

课堂教学艺术既是所有教学艺术的基础,又是教学艺术的核心。它反映着教师本人的教学技巧和自我创造力、审美价值倾向的把握能力,是每位教师的“必修课”。课堂教学艺术的内容很丰富,例如课堂幽默艺术、课堂启发艺术、课堂应变艺术、课堂形象艺术、课堂情绪艺术和课堂愉悦艺术等。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就课堂教学艺术的主要方面:课堂导入艺术、课堂运筹艺术和课堂拓展艺术,谈谈个人的体会感受。

课堂导入艺术——作家高尔基在谈创作经历时曾说:“最难的是开始,就是第一句话。如同在音乐上一样,全曲的音调都是它给予的。”成功的课堂教学离不开精心营造的学习氛围,特别是课堂的开始——导入,更是值得每位教师多花心思,进行艺术的再创造。

今年9月在网上看到的一则新闻引起了我的注意:河北唐山学者王开儒再次向故宫、向学术权威提出质疑。他认为,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冯承素摹本《兰亭序》,经其证据为明代赝品,而宁波天一阁明朝丰坊摹刻神龙《兰亭序》,才是真正的“国之重宝”。 王开儒先生的判断尚需学术界进一步论证,但作为一个宁波人,我们也着实可以引以为傲。于是,在教授《兰亭集序》一文的时候,我首先把这个信息传递给了学生。听完我的介绍,有的学生开始了热烈地谈论,有的脸上绽开了会心的微笑,还有人迫不及待打开书本……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一定要乘热打铁,我不失时机地将宁波天一阁明朝丰坊摹刻神龙《兰亭序》的拓片,投影在了屏幕上,我和同学们一起放声朗读,从欣赏书法作品的角度,大家对这篇序言有了初浅的感受。接下来的一系列教学环节就流畅了起来,因为每个学生都在专注地聆听、积极地思考、踊跃地发言,一句话:他们的学习热情真的是被点燃了!

整堂课的过程可谓酣畅淋漓,我深切感受到,一堂课导入的成与败直接影响着整堂课的效果,能否在一开始便将学生们分散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上,并使其处于积极状态之中,是一个首先要好解决的问题。

课堂拓展艺术——《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事实的确如此!清晰地记得在学习《最后的常春藤叶》这篇小说的时候,每个学生都被那位其貌不扬但充满爱心的老贝尔曼先生 深深地感动了。如果仅仅把分析人物形象作为教学的重点,肯定难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学生也会觉得意犹未尽。所以我安排了这样的环节:文章中没有具体交代贝尔曼先生是如何画好最后一片常春藤叶子的,请同学们结合探讨的贝尔曼的人物形象和苏艾的一段话,展开合理的想象,用文字描述出这一过程。我要求同桌之间讨论,一人说,一人记;之后前后四位同学相互交流、评价、推荐。任务布置完毕,同学们很快行动了起来……语文课代表王春蕾是这样描写的:老贝尔曼缓缓地走向那堵墙,手里拿着几只用秃了的笔和那块已经褪了色的画板,他吃力地爬上那把梯子,衰老的身体在风中颤抖着,此时风雨无情地灌进了他单薄的衣服,但他执着地用那画笔在墙上一笔笔画着,那星星点点的黄色和绿色的颜料在风雨中聚拢在一起,一片寄托着生命信念的叶子出现在墙壁上……显然,同学们对文本的理解已经很深刻了,之后一位同学谈到对“最后一片叶子”的理解时,说道:这是爱心的体现,是一位艺术家的绝笔和终其一生的杰作。

课堂运筹艺术——北宋军事家岳飞认为:“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宋史·岳飞传》)其含义是说作战自有作战的常规,作战自有作战的模式,实践的神效决定于富有心智的战式运筹和调控。军事上如此,教育上同样如此:教师对课堂流程的整体筹划,将直接影响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引导学生学习《我的五样》这篇散文时,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流程:1、请每位同学写下你生命中最宝贵的五样东西;2、生命中最宝贵的东西,一定是你最珍爱的,请再次确认;3、请每个人在你写的五样当中,划去相对不那么重要的一样,只剩下四样;4、认真思考后,请将剩下的四样当中,再划去一样,仅剩三样;5、继续划去一项,只剩两样;6、再划去一样,只剩下最后一样。之后,同学间相互交流,再阅读文本,了解作者的选择。最后我揭示了测试的意义:通过测试,每位同学都知道了自己生命中最为重要的东西,换句话,就是明白了人生奋斗的方向和目标。接下来要做的就是要用行动来实现、来捍卫,希望大家都能守护住这份珍贵。

那节课过后,很多学生对我说,希望每节语文课都能这样来上。学生的迫切要求给了我很大的触动,社会的发展向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唯有不懈努力,孜孜以求,才能不辱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