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教学手段 促进读写结合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2-26
/ 2

优化教学手段 促进读写结合

周勇

福建省平潭岚城乡中心小学 350400


摘要: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中的两大重点内容。从关系上来看,阅读是写作的前提,写作是阅读的结果,二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故而,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如何巧妙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来总结自身的习作技巧和思路,促进“以读引写”,提高教学成效,则成为语文教学的研究热点。基于此,文章尝试从丰富教学形式,促进语料积累;关注文本表达,规范言语形式;注重以文为范,促进篇章构思三个方面入手,聚焦于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优化教学手段,促进读写结合”的研究展开深入探讨,以期能为一线教学提供值得借鉴的参考思路。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以读促学;优化教学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与写作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是学生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关键渠道。其中,阅读作为输入性学习过程,可有效促进儿童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启迪思维;而写作作为知识输出的过程,其的功用则体现在利于写作者抒发情感、表达自我、锻炼思维,进而促进个人成长。由此看来,二者的关系确如叶圣陶现实所言“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因而,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鼓励儿童在日常的阅读学习中,多关注文本中值得斟酌、吸收和推敲的内容,充分利用阅读与写作一体化的教学思路,来促进读写结合。然而,从当前的教学实际来看,重读轻写、读写缺少统整、“以读带写”浅层化等问题,使得小学阶段的读写结合教学未能达到理想的课堂效果。对此,本文将结合笔者自身的教学经验和相关思考,对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优化教学手段、促进以读带写的教学研究浅谈一些个人的见解和看法。


  1. 丰富教学形式,促进语料积累

阅读,是儿童吸收知识、积累语料的过程。在小学阶段的“以读促写”教学中,引导儿童在阅读中注重积累丰富的言语,不仅有助于充实他们的语言仓库,做到聚沙成塔、博闻强记;同时也能促使他们在日积月累中厚积薄发,融会贯通地将语料运用于自身的文章写作之中,带动以读引写。对此,教师不妨通过优化并丰富教学手段的方式,来引导儿童充实语库,促进以读带写的教学。


以统编版小学四年级《风筝》一课为例,在教学中,为能促使学生形成语感,教师先是鼓励儿童默读文章,在理解原文的内涵的基础上,通过读背结合的方式引导他们将规范的书面语言逐步“内化”为己用,促进其语感的生成;接着,再引导学生发散思维,通过联想来扩充词汇。例如:在文章第三段放风筝的过程中,出现了诸如“托着”、“牵着”等较为贴切、精当的动词。于是,教师启发儿童:“除了这些,大家还能想到哪些有关的手部动作呢?”生1:“举着、抬着。”生2:“握着、捏着、攥着”生3:“提着、拽着、托着”......以此,借助头脑风暴,引导他们将自己未曾想到的词语摘抄下来,并思考每个词语可以用在什么样的情境中,以便日后灵活调用。而后,教师再指导学生定期做“摘抄——应用”的读书笔记来达到深度积累语料的目的。如,有学生在读书笔记上摘抄了“千呼万唤”、“大惊失色”等四字词语,并注释这些词语精炼、朗朗上口,值得积累。至此,对学生来说,他们只是认识了这些词语,还未到达将其化为“用”的层面。因而,教学者可以鼓励他们对自己所积累的词汇进行造句。如:她很怕生,大妈千呼万唤她才低着头缓缓地走过来。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积累语料需要久久为功,不可急于求成,追求短效速成。为避免学生将其视为“负担”,教学者在数量的布置上应当注意适量、适度。

教学实践表明,在小学阶段的“读写结合”教学中,教师通过丰富的教学形式,引导儿童在阅读中注重积累语料、充实语库,对改变他们习作中用词不当、语塞干瘪等问题颇有成效。故而,该方法应当值得为广大教师所重视。


  1. 关注文本表达,规范言语形式


言语形式,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在“以读带写”的教学中,教师除了要关注课文的主要内容外,还应引导儿童关注文中用语精当、结构精巧的语言形式是如何表达的。如此,通过启发他们习得各类修辞表达、掌握承接结构、进行仿写等方式,来规范自身的言语形式。从整体上提高其习作能力。


例如,在统编版四年级《桂林山水》一课的教学中,文章抓住了本体和喻体外在形式的“色”进行比喻。如:“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如此恰到好处的比喻仿佛让读者身临其中,更为漓江之美增色三分。同时,作者还专门运用了对比的方式来突出、强调漓江水与别处水的不同之处。因而,为了引导学生从理解层面的“知”上升为得心应手的“行”,教师可以启发他们根据需要,对相应的句式进行仿写。如,对比句式:“我看见过……欣赏过……却从没看见过……”有学生造句道:“我看见过疏密相间、行云流水的行书,欣赏过狂放不拘、飞阳飘逸的草书,却从看见过这般入木三分、笔走龙蛇的书法文字。”由此可见,不论从仿写的形式来看,还是从内容的贴合度来分析,该学确实掌握了对比句式的应用,并强化了自身的言语表达的规范性。另外,为提升学生书面语言的逻辑性和流畅性,教学者还可适当启发他们习得一定的承接结构。一般而言,文段中的分句之间有着较为明显的先后顺序,有以关联词作为纽带的,有以时间顺序等作为线条,来串联起整个文段的逻辑性。如三年级《肥皂泡》一课便以关联词“......然后......再......”作为承接词,来条清缕析地描述制作肥皂泡的过程。故,教师可适当引导学生多关注承接结构,提高其文字的流畅性。


因而,在引导儿童规范自身语言形式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启发他们掌握不同的修辞手法、理解文段的承接逻辑。如此,既能丰富其习作内容的生动性,又能在锻炼其逻辑思维的基础上,强化文章写作的流畅性,优化读写结合的教学。


  1. 注重以文为范,促进篇章构思


在文章的写作过程中,对文章进行巧妙构思,做到重点突出、结构清晰、内容连贯的合理布局被不少写作者视为写作的主要难点。对此,在日常“以读引写”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引领学生关注并分析文本的整体架构和排篇布局的方式,提高他们的篇章构思的能力。


以统编版三年级《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为例,本文的篇章结构主要为“总——分——总”。为能形象性地将引导儿童理解该结构,教师在阅读策略上也同样采取“总——分——总”模式。即,文章首尾两部分由全班齐读,中间“分”的部分则分配给四个小组,一组朗读一段。而后,在学生理解“总——分——总”的结构概念后,便鼓励学生选一处自己去过的地方,模仿本课的篇章逻辑结构进行仿写。如,有学生将福州国家森林公园作为写作对象,首段主要写了有关该公园的地理位置并对该公园进行了简要的评价;接着,对公园内的森林区、苗圃、温室、专类园和休息区五个部分进行描写。最后,对该公园发展前景进行了一番展望。总体上,做到了“总分总”的构篇模式。


实际上,在小学语文“以读引写”的教学中,教师引领儿童在具体的阅读文本中,了解篇章结构,鼓励他们在实践中形成文章的结构意识,可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不少学生写作的心理障碍,增强其习作兴趣,进而有效提高“以读促写”的教学成效。


综上所述,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倘若教师欲提高儿童“以读促写”的教学效果,可以通过优化教学方式,丰富学生语料积累的教学手段、注重规范其语言形式、引导儿童学会借鉴阅读材料,促进自身排篇布局、架构文本的能力。以此,在巧妙结合读与写的关键点上,实现提高儿童的习作能力,强化个体语文素养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谢幼如,吴利红,黎慧娟,郭琳科,黄咏瑜,肖玲,杨阳.智慧学习环境下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路径的探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6(06):36-42.

[2]姚秉含.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D].聊城大学,2014.

[3]李玲娓. 生本教育理念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