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活动中“生活教育理论”的运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1-29
/ 2

幼儿教育活动中“生活教育理论”的运用

陈翠娟

深圳市龙岗区龙岗街道龙西第一幼儿园 518116

摘要:在当前时代背景下,教育部对幼儿教育提出了全新标准,要求广大教师除了要进行知识传授之外,还要尝试提高幼儿们的整体素养。为此,教师就可以渗透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确保教育和生活得到结合,学校能与社会有所联系,同时理论和实践能够完全统一,以此促使幼儿们不断成长,进而提高个人水平。本篇文章主要描述了幼儿教育活动过程中应用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并对于其中的细节部分发表一些个人的观点和看法。

关键词:陶行知;幼儿教育活动;生活教育理论;实际运用

引言:对于陶行知的生活理论而言,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分别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以及教学做合一。他认为,幼儿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应当确保和日常生活整合在一起,同时幼儿园环境也要对社会环境进行模拟,促使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实践水平。

一、“生活即教育”理念的应用

陶行知曾经说过,生活教育便是将日常生活作为核心展开教育的形式。不仅要使用一些生活中的内容进行教育,也要保证教育的内容和日常生活有所联系,毕竟,幼儿学习各类知识和技能,主要目的便是在生活中进行应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教育本身和生活就有着紧密的联系,如果教师强行将二者分开,自然很难保证教育效果。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就要结合幼儿的个人兴趣,合理设计活动的内容,促使幼儿有效掌握,感受到其中的乐趣所在。

例如,在幼儿园的游戏区中,会有沙池存在,许多幼儿在放学之后,都会在这里玩耍。他们会搬运沙子,从一边移动到另一边,之后再浇上水,制作各种各样有趣的小建筑物。某天,有个小孩拿着自制的铲子,要将沙子装入到瓶子里面,由于瓶口非常小,每次只能铲进去一点点,效率很低,时间一长,他就变得十分失落。此时,教师就可以为其提供帮助,为其拿一张纸和塑料袋,并不告诉其具体的处理方法,而是让其自己思考。该小孩一开始不知道如何处理,陷入了迷茫之中。但经过一段时间思考,终于有了主意,他将纸张折成漏斗的形状,在其下面开一个小口,然后沙子就能顺着纸张流入到瓶子之中。通过这一模式,幼儿的自主思考能力就会得到提升,未来在遇到困难时,也会尝试利用身边的各种道具,全面考虑,进而找出各种不同的方法[1]

又如,为了能够对“保质期”的概念进行明确,教师就可以设计一个简单的生活场景。在教学开始前,教师告诉幼儿们,自己今天早上喝了一袋豆奶,过了一会儿,就感到肚子十分不舒服,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为了帮助教师解决问题,大家就纷纷思考。当某个幼儿提出,可能因为这袋豆奶放置的时间太长时,教师就可以将“保质期”的概念引入进来,为大家详细讲解。之后再拿出自己提前准备好的各种零食,让大家看一看它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计算到底有没有过期。如此一来,幼儿们对于“保质期”的概念就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自己未来吃东西时,一定要注意保质期,如果过了保质期,坚决不能吃,否则就会像教师一样肚子疼,甚至生病,继而提升了自身的综合素养。

二、“社会即学校”理念的应用

陶行知先生认为,学校就是一个小型的社会,学生们在这样的环境中,除了要学习知识之外,还要学会处事的各种基本规则。因此,幼儿教育就要将学校和社会之间的界限完全打破,促使二者得到有效联系。如此一来,教育工作中能够使用的材料、方法、工具以及环境范围都会得到全面拓展,使得幼儿从封闭的空间中完全解放,进而使其接触到更多课外的事物和内容。由于幼儿有着浓厚的好奇心,对于身边的各种事物都感到十分新奇。所以在进行教育的时候,教师就要将大自然和社会作为课堂,对幼儿进行引导,让其接受各方面刺激,获得各类知识,进而能够健康成长[2]

例如,在进入秋天之后,教师就可以带着全班学生们来到田野上,看着周围的景色。大家在奔跑游玩的时候,发现一株“劫后余生”的野菊花,然后就像找到宝贝一样,将它小心翼翼地摘下来,带回班级之中。并对其进行调整,制作成一个小型标本,贴在墙上。

又如,每隔一段时间,教师就可以组织全班幼儿一同参加实践活动,来到周边的敬老院之中,为老人们提供帮助。有些幼儿选择帮爷爷奶奶们拿东西,有些幼儿选择给爷爷奶奶们讲故事,有些幼儿选择为爷爷奶奶们打扫卫生。通过亲身实践,幼儿们的眼界就完全打开,自身知识也变得更为丰富,进而增强了个人水平。

三、“教学做合一”理念的应用

陶行知曾经说过“教学做合一”,主要是指一件事具体要怎样做,就要怎样去教,引导幼儿自主去学。如果仅仅教导,而没有让幼儿进行实践,则不能算作是教导。同样,学习过程中没有实践,也不能算作是学习。只有“教”、“学”、“做”三个方面得到有效整合,才能有效保证教学方法得到落实。知识内容本身十分抽象,单纯依靠传输的方式,幼儿无法做到全面理解,很难听懂。而通过让幼儿自主感知和实践,就能在游戏的过程中完成知识掌握,并逐步内化为实践技能

[3]

例如,普遍小孩子都非常喜欢小动物,为了满足其好奇心,对其观察能力进行培养。教师可以定期在班级中养一些小动物,诸如泥鳅、金鱼或者小兔子等。有一次,班级中养了小蜗牛,由于这一生物较为特殊,因此吸引了幼儿们的注意力,大家纷纷提问:“蜗牛有怎样的习性啊?”“蜗牛平常都吃些什么呢?”“蜗牛这么小,会大便吗?”“它的大便是什么颜色的呢?”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就可以让幼儿们每天进行观察,并尝试为其投放一些不同颜色的食物。基于教师的指导,有些幼儿投入了绿叶细碎,有些幼儿投入了一点点西红柿。通过长期观察之后,幼儿们终于找到了答案,发现蜗牛平常喜欢一些植物类以及较甜的食物,而且吃的食物是什么颜色,拉出的大便也就是什么颜色。通过这一方式,幼儿们很快就掌握了相关知识,使得个人素养得到全面强化。

又如,小故事《大老鼠去看小老鼠》中,主要讲的是一只大老鼠去见自己朋友小老鼠的故事。为了能够让幼儿更好地代入到情境之中,教师制作了一个简单的小房子,一共有五个门,重叠在一起。当打开第一道门时,来到的是大象的家;当打开第二道门时,来到的是马儿的家;当打开第三道门时,来到的是小羊的家;当打开第四道门时,来到的是小鸭子的家;在打开第五道门时,终于来到了小老鼠得到家。通过一次次敲门和问候,幼儿们逐步掌握了礼貌用语,同时一次比一次期待打开门之后,具体能够来到谁的家,学习兴趣极为浓厚。相比于强行教导其如何进行打招呼,这种方式显然更为有效,进而使得幼儿们的整体素养得到有效提升[4]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早期在开展幼儿教育活动的时候,由于教师采用的方法不够合理,导致整体效果未能达到预期。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就可以尝试将“生活教育理论”渗透进来,注重教学内容和生活的联系,并在幼儿园内部打造一个小型社会环境,以此锻炼幼儿们的实践能力。通过这一方式,幼儿的整体水平就会大幅度提升。不仅能够扎实知识基础,而且还会具备非常强的实践水平,进而为个人的未来发展创设优良条件。

参考文献:

[1]张燕."生活教育理论"在幼儿园建构游戏中的运用[J].儿童大世界:教学研究,2019,000(012):P.300-301.

[2]胡娟娟.生活教育理论在小班幼儿区域游戏中的运用[C]//2019全国教育教学创新与发展高端论坛论文集(卷九).2019(13):00016-00017.

[3]殷若怡.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在幼儿教育中的指导意义[J].考试周刊,2015,000(0a3):193-193.

[4]徐梦莹.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幼儿教学中的应用[J].新智慧,2019,000(003):98-98.

【作者简介】陈翠娟(出生1985年1月),性别女(民族—汉),籍贯(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本科学历,幼儿园一级教师职称,从事幼儿园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