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构建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1-20
/ 2



如何构建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

谭明伦

湖北省建始县长梁镇长梁初级中学 湖北 建始 445302

摘要:中学生正处于提升法律认知、夯实道德素养的重要阶段,核心素养背景下推动道德与法治教育改革,构建高效课堂,对于学生的学习与发展至关重要。教师要立足“教情”与“学情”为出发点,优化设计课程方案,合理引导学生学习与发展,潜移默化地培养良好的德育修养、渗透正确的价值观念,体现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育人价值。本文结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具体案例,谈一谈如何构建高效课堂。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 核心素养; 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20)11-107-01


站在核心素养教育的角度审视道德与法治课堂,我们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开发教材,整合丰富的教育资源,增添课堂教学的趣味性、高效性与实用性,吸引学生参与实践过程,既能掌握丰富的学科知识,也能满足内在需求,促进道德修养与法律意识的全面发展,以核心素养教育助推高效课堂建设,为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奠定根基。那么在道德与法治教育中如何构建高效课堂,本文结合笔者实际教学经验分享教学策略如下:

一、明晰教育目标,渗透法治意识

立足核心素养教育理念,我们要把握新时期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新目标,从培育政治认同、渗透法治观念、塑造心理健康、提升道德品质等多个层面为落脚点,引领学生的思想观念与道德认知,以此打造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活动中有所收益。因此设计教学方案要紧扣教学目标,例如学习《法不可违》时,本节课是学生系统认知法律知识的起步阶段,优化教学设计非常关键,通过系统性学习,由浅入深地树立“违法无小事”的意识,并且自觉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学会明辨是非,善于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那么在教学设计时,我首先通过多媒体课件播放一段公安机关打击违法犯罪的新闻片段,让学生结合视频内容说一说哪些行为属于违法犯罪并说明理由;顺利导入新课之后,再逐一学习违法行为的类别、危害以及辨别方法,最后结合知识经验与生活经历探讨生活中有哪些违法犯罪行为,如扰乱公共秩序、网络空间散播谣言、网络欺诈、聚众赌博等等。整节课围绕教学目标设计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使得教学过程更有针对性,有的放矢推进教学方案,引领学生核心素养发展。

二、关联生活实践,启发情感认知

生活是道德与法治知识的最主要来源,从现行教材的内容安排不难发现,收录了很多与中学生生活体验息息相关的素材,由此凸显学科教育的实用性价值,将课堂教学设计关联生活实践,吸引学生参与体验过程,进而启发情感认知,促进其会学习、懂生活,形成良好的能力素养。另外,生活化的教育视角也让学生感到亲切、熟悉,降低学习的难度,调动自主探索欲望。例如,学习《家的意味》时,我们在课堂上一起探讨如何理解“家的意味”。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的成长环境不同、家庭教育氛围不同、思想观念不同,对于“家”自然也有不一样的理解。我们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言,自由地讨论,从生活经验导出知识要点,从感性认知升华到理性认知,激起探究欲望。教学实践表明,当道德与法治课堂充满了生活气息,每个人都乐于参与其中,课堂有了归属感,学生有了求知动力,顺其自然地提升学习效率。

三、开展课堂活动,推进探究实践

构建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离不开各式各样课堂活动的支持,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在老师的引导与帮扶下,均衡“教”与“学”的关系,让整个学习过程更富生命力,推进学生自觉的探究实践,调动学习激情,为高效课堂打好基础。例如,学习《网络改变世界》时,我们在课堂上以“网络的利与弊”为议题开展一场激烈的辩论比赛,大家根据自己的观点选择正方“网络利大于弊”或者反方“网络弊大于利”,双方各自根据学过的知识阐述观点。经过激烈的思维碰撞,促进学生团队协作能力、智力水平与表达能力的全面发展,让整个课堂氛围活跃起来,教学成效事半功倍;再如,学习《法律保障生活》时,提前预设学习任务,将大家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大家课前上网收集资料,整合观点,阐述法律在生活中的实践运用,理解法律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并结合生活中的典型案例阐述“法律保障生活”的实用意义。经过一节课的学习与讨论,大家对遵纪守法有了更深刻的认知,不仅形成法律意识,也塑造了公民必备修养。

四、聚焦时政热点,培育社会责任

道德与法治教育应是动态性、开放性的推进过程,如果说教材上的知识是“静态”的,那么我们选取的案例素材就应是“动态”的,贴近生活实践,聚焦时政热点,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欲望,潜移默化渗透社会责任感。尤其对于自我意识初萌芽的中学生来说,他们每天从微信、微博以及各种网络渠道获取信息,对社会管理有一定的意识,对此我们在课堂上多导入时政热点话题,不仅能让道德与法治教育“接地气”,也能开启学生的积极思维。例如,学习《中国担当》时,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与难点就是结合生活案例探讨哪些担当彰显中国智慧。课上围绕2020年初爆发的新冠病毒疫情为案例,面对这场全球“战疫”,中国在严控本土疫情的同时还无私地向友国伸出援手,那么进一步分析我国这样做的原因,有的学生提到这是维护安全生存环境的必然选择,有的学生提到这是为了拉近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密切联系,为今后外贸经济发展铺平道路;还有的学生提到这是中国追求和平的意志体现,也体现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对于时政焦点的评论,每个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同,观点各有差异,对此我们要鼓励学生提出个性化的见解,锻炼思辨性思维,培育社会责任感。

综上所述,核心素养背景下追求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肩负引领学生智育、德育、法育综合发展的重大使命,伴随教学理念、教学目标与教学形式的改变,我们也要积极探索适宜中学生发展需求的改革方案,创设匹配“教情”与“学情”的课堂模式,设计多姿多彩的实践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高效课堂有所受益。

参考文献:

[1]吕文华.浅议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亚太教育,2020,(6):78.

[2]李永成.深化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效果的途径研究[J].学周刊,2020,14(14):73-74.

[3]钟巧平.互动式教学模式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J].才智,2020,(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