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儿童歧视知觉与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及其心理机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2-29
/ 2

流动儿童歧视知觉与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及其心理机制

闫梦

中国人民大学

摘要:歧视知觉其实是社会中存在的一种不正常且不温暖的状况,这种问题的出现大多是由于受歧视对象与整个群体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而这种差异的存在使得被歧视对象接受着不公平的待遇。久而久之,受歧视对象融入团体会更加困难。流动儿童产生流动活动并非他们自己选择的,因此,流动儿童对于流动活动并不会存在什么好感,内心本身就比较抵触的情绪也会更加激烈,本身就比较敏感的内心在受到某些挫折和困难的时候也更容易产生消极情绪。本文首先阐述了流动儿童歧视知觉的概念,并从个人和环境两个方面分析了流动儿童歧视知觉的影响因素,最后着重对流动儿童歧视知觉与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进行分析。

关键词:流动儿童;歧视知觉;心理健康

流动儿童由于多种因素不得不跟随自己的父母或者亲戚离开自己的户籍地来到一个发展较好的地区追求更好的生活,虽然这种流动方式或许能够带给流动儿童经济方面的改善,但是,身在异地的他们仍属于这个地区的陌生人。经过多种方式的调查,也能够发现,流动儿童的社会焦虑感和孤独感也会高于本地儿童。儿童跟随着父母因经济因素进行流动,儿童的生活和学习等多重方面的质量也会获得显著提高。与此同时,流动的过程其实也是对儿童的一种隐形的伤害,从熟悉到陌生需要一个过程,也需要儿童不断克服自身的心理屏障。这对于流动儿童而言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挑战。

一、流动儿童歧视知觉的概念

流动儿童大多数都会处于较低的年龄阶段,而且,流动儿童的流动方向一般都是从比较落后的地区到发展比较好的地区。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这种追求更好生活方式的流动活动也更加普遍和频繁。因此,流动儿童所占的社会比重也逐渐提高。流动儿童与当地的儿童在各个方面都存在着比较显著的差异,而发展程度比较好的地区的儿童在相比之下也更具有优越性。因此,也存在着一部分人以势力的眼光来看待流动活动,对于流动儿童采取歧视的态度,这种不健康的社会态度会直接影响到流动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对流动儿童的歧视已经严重侵犯了每一位儿童的共有权益,随着社会范围内对于儿童身心保护的呼声的升高,流动儿童的歧视知觉与心理健康也受到学术界的更多关注。

二、流动儿童歧视知觉的影响因素

1.个人因素

流动儿童离开自己的户籍地来到一个相对陌生的地方,这种流动活动本身就是对儿童身心的一种伤害。首先,很少有父母能够完全征求和尊重儿童的意见。一般都是父母做好决定便会带着儿童进行流动。因此,儿童的内心想法没有得到尊重,其更容易产生消极情绪。其次,流动儿童流入的地区相对比较发达,周围人较为优越的生活也更加使得流动儿童意识到自己与其他人的不同,而自卑、焦虑等消极的态度便会产生。除此之外,由于流动儿童处于较小的年龄段,其身心发展的不成熟度和抗打击能力较弱等特点都决定着社会歧视知觉带给流动儿童的影响是比较长远的。而且,流动儿童所处于身心性格的塑造期,在成长的过程中就受到来自社会的恶意对待,那么,社会歧视知觉的阴影则在流动儿童的内心难以挥散。流动儿童在消极情绪的影响下便很容易将自己与周围的人区别对待,从而不愿意融入到集体生活之中,久而久之,来自周围人的歧视知觉也会更加强烈。

2.环境因素

流动儿童跟随父母来到发展较好的地区,经济水平虽然会有所提高。但是,父母每天都会奔波于工作,无论是流动儿童的日常生活还是学校开展的亲子活动,流动儿童的父母都会存在缺席的问题。流动儿童由于缺乏家庭的关爱和陪伴更容易产生不良的情绪,而周围居住于城市的儿童便会以更为异样的眼光来看待这些与众不同的同伴。除此之外,城市儿童的生活环境相对而言会比较优越,而流动儿童与城市儿童之间的差异便会在攀比现象中显著突出,各种冲突也会更加尖锐。流动儿童内心本身就比较脆弱,而学校中的教师并没有及时对流动儿童的内心做好心理疏导,周围的同学的排斥和歧视行为也会进一步刺激流动儿童那本就敏感的内心。

三、流动儿童歧视知觉与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

流动儿童歧视知觉与心理健康水平是密切相关的。首先,来自社会的歧视知觉会直接带给流动儿童的心里不良的影响。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在社会歧视知觉的影响下会逐渐降低,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水平的降低会使得流动儿童参与各种集体活动的频率越来越少,也正是这种不参团的行为也会进一步加剧周围人的歧视知觉。由此可见,歧视知觉与心理健康水平是一个相互影响且此消彼长的过程。因此,要想改善歧视知觉与心理健康水平之间存在的问题就必须要从关系的深入分析入手。

1.歧视知觉不利于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水平的发展

歧视知觉起初是由于流动儿童融入到了一个不属于自己的陌生环境,而在这个环境中,流动儿童所充当的角色更加与众不同。尤其是流动儿童充当本班级的插班生,其他人都提前建立好了同伴关系,突然进行流动活动,流动儿童便要同时克服两重心理压力。其一是离开原来生活学习环境的恋恋不舍,另一种则是融入新的陌生环境的焦虑。当流动儿童进入到这个陌生的群体之中,不仅仅在生活背景上与其他人没有太多的共同话题,与同伴的关系也处于比较紧张的状态。流动儿童进入陌生环境的时候本身就带着闷闷不乐的情绪,排遣这种消极的情绪同样需要一段时间,而这段时间的不合群很容易让周围其他人以特殊的词汇来定义流动儿童,背后的议论也会加重流动儿童身上的压力。除此之外,因各个方面的不同所引起的歧视知觉也会使得流动儿童对自身的性格、能力等多方面产生怀疑,进而影响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发展,使得其身心发展处于一个不顺畅且比较压抑的状态。

2.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水平不佳加剧社会歧视知觉

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水平与周围的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不处于同一个高度,这便更容易凸显出流动儿童的身心特殊性。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水平不佳本应该得到家庭和学校双方的正确引导,但是,引导活动的缺失和引导不到位都会影响流动儿童的学习生活适应行为,那么,一些不太恰当或者融入不到集体中的行为便会激化差异矛盾。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水平不佳会直接影响与周围同伴的交往与交流。同时,独来独往的学习生活方式也更容易造成流动儿童人际关系的紧张,久而久之,流动儿童在群体中则会处于一个被孤立的位置,流动儿童在各种集体活动中也成为一个例外,身边愿意跟其玩耍的同伴也寥寥无几。由此可见,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水平不佳会影响流动儿童日常的学习生活行为,而一旦这些学习生活行为融入不到群体中去,便更容易被同伴当做另类,也正是坐实了歧视知觉的正确,而这种本就不该存在于流动儿童身上的不公平对待则会随之加剧。

结束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于高质量生活追求的欲望也更加高涨,发展较好的地区虽然具有更多的机遇,但是,生活节奏与压力也带给流动儿童不小的挑战。因此,对流动儿童歧视知觉与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及其心理机制进行深入的调查与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由此可见,利用其心里机制恰当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才更有助于帮助流动儿童建立自尊自信,从而使得歧视知觉带给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水平的消极影响有所降低,进而使得社会交错复杂的关系更为融洽。

参考文献:

[1]韩毅初,温恒福,程淑华,张淳淦,李欣.流动儿童歧视知觉与心理健康关系的元分析[J].心理学报,2020,52(11):1313-1326.

[2]夏维海.流动儿童心理研究现状与展望[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0(04):91-101.

[3]熊猛. 流动儿童相对剥夺感:特点、影响因素与作用机制[D].福建师范大学,2015.

[4]陈腾. 流动儿童歧视知觉、自尊与群体偏爱的关系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5.

[5]陈艳君.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研究述评[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28(03):3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