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设备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2-21
/ 2

医疗设备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王天宝

37120219820214****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医疗设备管理不再只是单纯买进、发出的事务性工作,它还具有极强的专业性、技术性和创新性。基于医疗设备种类的多样化和智能化,医疗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在整个医院管理中彰显出举足轻重的作用,也对临床工程师提出更高的管理要求。因此,细化医疗设备各个生命周期的科学管理,有助于延长其使用寿命,提高其使用效果。

关键词:医疗设备;设备管理;全生命周期管理

引言:

近年来,医院各职能科室的管理职责逐步细化,一台医疗设备的全生命周期管理需要多个科室共同参与。临床工程师作为医疗设备管理的主体,必须从重维修轻管理的角色中转换出来,通过对医疗设备法律法规的学习和工作经验的积累,熟悉从医疗设备起始(指医疗设备在医院的起点,即采购的前期论证)到终结(即报废)全生命周期管理流程,参与各个阶段的管理,优化医疗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实现医院各职能科室和临床科室之间的相互配合,保证医疗设备的良好运行。

1医疗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存在的问题

1.1医疗设备采购环节不合理

医院在对医疗设备进行管理时,医疗设备的采购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但是结合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医疗设备采购环节还存在一定的缺陷,比如设备的采购缺乏严谨的计划,出现盲目采购、跟风采购的现象,医院在采购医疗设备之前,未能对各个科室医疗设备的实际需求进行调查论证,而且在不了解医院经济实力的情况下展开采购工作,导致产生不必要的成本支出,所采购的医疗设备也不能用于工作中,医疗设备闲置浪费,占用医院资金。另外医疗设备采购人员对于设备厂商的了解不全面,导致采购的医疗设备质量较低,无法满足医院的医疗需求,给售后维护带来不利影响。

1.2部门职责不清晰

医院针对医疗设备管理设置了相应的管理部门,不同医院对于医疗设备管理部门的定位和职责划分都有一定的区别。少数医院的医疗设备管理部门的工作流程覆盖了管理的所有环节,从设备采购到处置报废整个流程,但是还有部分医院由于科室职责不清晰,导致医疗设备的管理职责不清晰,医院的各个科室存在职责交叉的现象,导致管理混乱,甚至出现设备无人管理或者多个部门重复管理的情况,影响科室工作效率。由于部门职责不清晰,使得医院需要对设备管理投入更多的资金和人员,而且一旦医疗设备管理出现问题,难以快速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1.3医疗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缺乏制度约束

医院为了确保医疗设备能够支持医院的工作,基于医院实际情况设置了相应的管理制度,但是现有的医疗设备管理制度不能适用于医疗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导致医疗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缺乏制度约束。现阶段大多数医院正在使用的医疗设备管理制度侧重于制定医院的管理流程,关于设备的管理内容较少。

1.4医疗设备验收、使用维护以及处置存在问题

医院医疗设备的验收、使用维护以及处置都存在一定的不足,医疗设备的验收缺乏严谨性,验收人员根据采购计划中对医疗设备各项性能参数的要求,进行测试工作,评价购置的医疗设备是否与采购计划相一致,但是在医疗设备验收过程中存在“形式主义”和“专家不专业”的情况,少数医院的医疗设备验收人员素质不到位,缺少专业的医疗设备验收小组,导致验收工作出现问题,医院的医疗设备质量难以得到保证。医疗设备的使用和维护存在问题,合理使用医疗设备,加强对医疗设备的维护保养是医疗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的重点,然而医院在使用医疗设备过程中较为随意,设备出现问题也未能及时上报给相关部门,不仅减少了设备的使用年限,也使得科室的医疗工作受到影响。大多数医院对于医疗设备维护意识薄弱,很少对医疗设备维护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财力,以至于医院的设备维修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医疗设备的处置是设备管理过程中的薄弱环节,部分医院还未针对医疗设备处置制定相应的流程,报废设备缺乏审核,导致部分通过维护后还能继续投入使用的医疗设备被处置报废。

2医疗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措施

2.1加强设备的采购与招标管理

在采购论证过程中,临床科室对医疗设备的功能特点提出需求;设备科实施市场调研,了解当前市场上主流产品的价格及配置,通过列表比较优缺点,同时参考医院往年购买医疗设备的技术参数、性能和价格,将调查结论报医疗设备专家委员会论证,并根据实际需求编制技术参数;同时,设备科根据设备的技术参数、使用条件、安装条件等需求,与总务科协商是否可达到此类设备的安装条件,进而制定最终的招标参数[1]。对于信息化要求较高的医疗设备,设备科需与信息科共同制定技术参数,以避免招标参数和医院现有信息化系统冲突,或招标参数在医院现有条件下无法实现,进而避免采购的医疗设备无法正常验收。医院各科室之间要明确职责,避免职责盲点,提高协同性,共同完成对全院医疗设备的采购、招标。

2.2加强设备的安装验收管理

临床工程师和厂家工程师及临床科室人员依据技术参数的要求对医疗设备进行质量验收,验收期间,临床工程师应多观察,发现问题后及时提出,确保安装环境、人员资质、信息化要求、相关技术参数均符合临床需求

[2]。厂家应提供新安装医疗设备的质量控制报告,进口医疗设备需提供报关单和检验检疫证明等验收材料。对于安装调试完成的医疗设备,厂家工程师对临床科室使用人员和临床工程师进行操作、日常清洁保养和故障处理培训,并对培训内容进行考核和记录。

2.3重视设备的使用、质控、维修管理

设备科应根据临床使用的医疗设备种类制定年度培训计划,定期对使用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对于医院的急救医学科、重症监护室、新生儿科等重点科室加大培训和考核力度;同时,设备科应作为主管部门监督临床科室组织科室内部学习和考核,保证使用人员熟练操作医疗设备,优化医疗设备的使用管理[3]。此外,临床科室为节省成本,大多不关注医疗设备的使用周期和使用寿命,即使临床工程师制定出医疗设备的使用标准和要求,但实际执行中却存在很大的差异,临床工程师应严格按照医疗设备的使用标准和要求,督促临床科室正确使用医疗设备,营造更加健康的医疗环境。

2.4设备的资产报废管理

医疗设备到达一定的使用年限后,各种功能老化,不仅无法保证测量参数的准确性,同时也增加维修成本,需对其进行报废处理。根据医院管理规定,1500元以上的医疗设备均属于固定资产,需要临床科室提出报废申请,经临床工程师技术鉴定,最后到财务科的二级科室固定资产管理科进行报废[4]。在医疗设备报废过程中,临床工程师可根据此类设备的日常维修经验,将有用的配件拆卸留存,用于日后的维修使用,从而节省临床科室的使用成本。

结束语:

总之,医院在医疗设备管理方面还有一定的缺陷,在应用医疗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方面还未成熟,而且随着医疗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种类型的医疗设备不断涌现,给医疗设备的管理增加了难度,医院需要结合实际情况不断改进优化医疗设备管理。

参考文献:

[1]尹丽君,薛碧滢.浅谈医疗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审计的意义[J].环渤海经济瞭望,2019(12):179-180.

[2]林青,熊金芹,陈军.新监督法规下医疗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实践[J].中国医疗设备,2019,34(11):128-131.

[3]芦铭,卢平,蒋协远,吴新宝,李春光,杨旭波,张宜国.基于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医疗设备全生命周期质量控制体系的建立[J].中国医疗设备,2019,34(11):120-124.

[4]王根洪.关于医疗设备全生命周期下设备精细化管理的思考[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9,25(18):185-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