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血吸虫病消除地区学校新“四个一”血防健康教育模式

/ 3

探索血吸虫病消除地区学校新“四个一”血防健康教育模式

中小学新“四个一”血吸虫病健康教育效果研究

探索血吸虫病消除地区学校新“四个一”血防健康教育模式

基于现有宣传品开展校内血吸虫病健康教育效果研究

学校“趣味活动式”血吸虫病健康教育模式干预效果

(以上参考文题)




血吸虫病消除地区学校健康教育新模式的干预效果



陈志华1、张友2**、谢轶青3


( 1 江苏省常州市钟楼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江苏常州213002;2 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江苏常州213002 3江苏省常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共同第一作者*共同第一作者) 江苏常州213002


[摘要] 目的 通过校内趣味活动式健康教育模式对血吸虫病消除地区学生进行干预,探索低流行水平下重点人群健康教育模式。 方法 在江苏省常州市选择血吸虫病流行区两所小学,新模式学校选择2个班级实施趣味活动式健康教育模式,对照常规模式学校2个班实施常规健康教育模式,比较两种干预健康教育模式开展前后两所学校学生血吸虫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健康行为形成率。 结果 2018年基线调查结果显示,干预新模式学校与对照常规模式学校学生血吸虫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分别为40.40%和42.27%,健康行为形成正确行为率分别为20.20%和18.5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健教后,干预新模式学校同对照常规模式学校的知识知晓率为76.77%、56.70%,健康行为形成正确行为率为73.74%、49.4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与干预前相比,干预两种模式学校和对照学校的知识知晓率、健康行为形成正解行为率均有增加,干预新模式学校均高于对照常规模式学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趣味活动式健康模式和常规健康教育模式均能达到一定的血吸虫病健康教育效果,且前者更优于后者,适宜在血吸虫病消除地区推广使用。

[关键词] 血吸虫病 学校 健康教育 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 R532.21 [文献标识码] A


背景 以血吸虫为主的一批寄生虫,曾经给我国人民造成非常严重的伤害,经过几十年的整治,现已达到基本控制,很多严重流行地区已达到消除等低流行水平[1]。取得如此防治成果,除政府重视、群防群治、综合防控等,其中健康教育也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2]。随着血吸虫病疫情流行水平的降低,对社会及居民的危害减少,媒体宣传逐年减少,居民甚至医务人员对以上寄生虫病的认识也在逐年降低。2016-2018年常州市所有区县及市本级均通过血吸虫病消除评估[3],为巩固血吸虫病防治(以下简称“血防”)成果并努力提高低流行区居民的相关防病意识,钟楼区、新北区探索应用校内趣味活动式健康教育模式开展学校血防健康教育,现将趣味活动式健康教育模式的实施情况及效果报告如下。


一、内容与方法

(一) 研究现场和干预开展对象

在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选取自然环境、生产生活方式、户籍和常住人口、血吸虫病感染情况、近年钉螺螺情、防治措施等情况类似的新华小学和孟河小学作为研究现场。其中新华小学作为开展趣味活动式健康教育模式干预学校;孟河小学实施开展常规教育模式,每所学校在5年级随机抽取2个班参与。

  1. 方法

1. 问卷调查 采用《常州市血吸虫病防治知识试题》,分别修改成20道题的基线调查问卷和干预后调查问卷,其中防治知晓、正确行为健康行为各10道。2018年6月在开展血防健康教育活动前对选中的班级全体学生进行闭卷调查。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后1年,2019年5月对参与的活动的班级学生开展干预后闭卷调查。

2. 常规健康教育 由区疾控中心血防专业人员开展,先组织学生观看15分钟的《血吸虫病防治知识》视频,视频由新北区疾控中心制作;再进行30分钟的健康讲课;课后布置学生写一篇血防作文(学习体会)。

3. 趣味活动式健康教育 由同一批区疾控中心血防专业人员开展。

(1) 准备工作 在省市下发印有核心宣传知识的血寄地防宣传品中找出10类,其中必须印有血吸虫病基础知识、传播途径、钉螺形态等核心知识,共准备相同的6份(每份10类宣传物品);制订填趣味活动现场学生记录表(填空、选择题类型),每位学生1份;另准备作为奖品的血防宣传品20份。

(2) 趣味活动 将班级桌椅拼成6个小方阵,学生8-9人围坐。先播放15分钟的《血吸虫病防治知识》视频;结束每小方阵发1份宣传品(10类)、每学生发1张现场记录表,先安排学生独自在宣传品上寻找血寄地防“核心知识”,并抄写在记录表上,对最先完成的3名学生发放纪念品,在黑板上记录每小方阵完成顺序;再请学生在记录表中的宣传品名册中选与血防有关的;收集记录表,小组之间交换,由血防专业人员讲解正确答案,学生互批记录表,奖励成绩最好的3名学生;再让各小方阵在宣传品中找出“钉螺”,并进行集体讨论,“钉螺”象什么?每方阵选一名学生,上讲台讲解钉螺象什么,为什么象,全班学生对此方阵的讲解认同度举手投票。依据各组查找核心知识完成时间、投票票数等,选出“最佳血防健康小卫士方阵”,每位学生获得一份纪念品。活动结束时,布置学生写一篇血防作文(活动体会)。

4. 统计分析 应用Excel 2007和 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知晓率、正确行为健康行为率的干预组和对照组比较采用Pearson X2检验,检验水准α=0.05,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 结果

  1. 基线调查

在开展血防知识健康教育前,干预新模式学校和对照常规模式学校分别调查了99人和97人,两校血防知识知晓率分别为40.40%(40/99)、42.27%(41/9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7021 P>0.05);两组健康行为形成正确行为率分别为20.20%(20/99)、18.56%(18/9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849 P>0.05),见表1。

表1 干预健康教育开展前血防健康知识知晓及健康行为形成正确行为情况

分组

参与学生数

知晓率


健康行为形成正确行为

知晓

不知晓

知晓率


有防护

无防护

正确形成率

干预新模式学校

99

40

59

40.40%


20

79

20.20%

对照常规模式学校

97

41

56

42.27%


18

79

18.56%

2. 两种不健康教育模式干预后比较

采趣味活动式健康教育后干预学校和采用常规健康教育对照学校知识知晓率分别为76.77%(76/99)、56.70%(55/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901 P<0.05);两校健康行为形成正确行为率分别为20.20%(73/99)、18.56%(48/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2 P<0.05);

与开展血防健康教育干预不同模式措施前相比,干预开展健康教育后干预新模式学校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正确行为率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6.98、x2=56.96 ,P均<0.01);对照学校上述两率前后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x2=4.641、x2=20.67 ,P均<0.05),见表2。





表2 干预健康教育开展后调查对象健康知识知晓及健康行为形成正确行为情况

分组

参与学生数

知晓率


健康行为形成正确行为

知晓

不知晓

知晓率


有防护

无防护

正确形成率

干预新模式学校

99

76

23

76.77%


73

26

73.74%

对照常规模式学校

97

55

42

56.70%


48

49

49.48%


  1. 讨论

血吸虫病发生与流行受环境、社会、经济、文化、科学发展和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影响[4]。目前我国血吸虫病疫情属低流行水平,但钉螺、野生动物等流行因素未消除,传播风险依然存在。特别是沿长江的经济发达地区,自然环境逐年变好,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后,对亲近自然、亲水活动的生活需求也相应提升。因此在低流行区开展血防健康教育,特别是重点人群应加强并优化健康教育及适宜技术

[5]

在知识爆炸、科学快速发展的当今,普通人群对防病知识,特别是“无关紧要”血防知识的需求很低,而对学生这类重点人群的健康教育需要新时期学生喜好、兴趣等。以往取得较好干预效果的学校血防健康教育“四个一”活动,因安全因素及无适合的户外宣传现场,而干预效果降低。在此时期,探索新血防健康教育模式非常必要。

趣味活动式健康教育模式是参考爱眼组织“亮晶晶”室内主题活动摸索出来的,利用一些工具,采用圆桌沙龙形式,通过开始寻找一些简单、易实现的素材,到识别、判断、思考需要传播的知识点,带领、引导受教育人一步一步深入了解核心知识点,并给予个体及团队一定的物质奖励,激发受教育人的思维,对每位个体记忆形成一次深刻的“头脑风暴”印记,会形成更长时效的教育效果,甚至会影响一生。干预后一年的调查发现,该健康教育模式的干预效果显著优于常规教育模式。

趣味活动式健康教育活动,现场所用的工具是由省市制作发放的现存的血寄地防宣传品,活动的开展是对将宣传品的宣传作用与价值再进一步提升。

趣味活动式健康教育模式,不仅适用于血寄地防,也可适用于其它健康知识传播;同时,也适用于校外、户外等场景。



参考文献

  1. 曹淳力,张利娟,鲍子平, 等.2010-2017年全国血吸虫病疫情分析[J].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19, 31(5):519-521,554.

  2. 胡广汉,许静,曹淳力, 等.我国血吸虫病消除阶段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18, 30(2):117-120,123.

  3. 谢轶青,何明祯.江苏省常州市消除血吸虫病历程及防治措施评价[J].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0, 20(7):621-624,639.

  4. 蒋明森,刘镕,赵琴平, 等.关于血吸虫病的社会流行病学思考[J].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10, 22(3):201-205.

  5. 曹淳力,鲍子平,沈利, 等.流动人口血吸虫病防治知识及行为分析[J]. 现代医学, 2014, 41(23):4317-4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