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性景观的设计与表达》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2-17
/ 3

《纪念性景观的设计与表达》

谢文璇

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

论文摘要:纪念性景观是联接时间的空间场所,人们在这里追忆往昔、思索未来。纪念性景观设计一个重要功能是传递纪念信息。本文主要分析了纪念性景观的设计要素及表达方式,并探索适合当代纪念性景观的表达方式。

关键词:纪念性景观 设计要素 表达方式


“纪念”是人类的本能,通过对以往的人和事的回忆,唤起内心的缅怀与感悟。通过感知历史,强化个人和集体的文化认同。纪念性景观具有纪念性的主体,也就是要纪念的人或事件及它们所象征的精神,通过物质性的建造和精神的延续,达到回忆与传承的目的。纪念性景观是联接时间的空间场所,具有精神功能和社会功能,并且将精神功能放在首位,在这里人们追忆往昔,思索未来。纪念性景观的精神内涵和景观外在形式完美结合时,景观才具有“可读性”,引起观者的情感共鸣,成为“有意味的形式”。

一、纪念性景观的设计要素

纪念性景观是人类纪念性情感的物化形式,蕴含的浓厚的人文内涵和意义,可以引发大量的联想和追忆,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纪念性景观设计首先是为了传递纪念信息表达纪念性, 纪念信息通常是通过设计要素表现出来的,纪念性景观设计中的设计要素包括以下几种。

1、地形地貌

地形地貌是景观设计的重要基础要素。纪念性景观作为一种饱含人文情感的景观,和场地的关系更加密不可分,尊重原有的场地结构和地域特征,利用场地的开合凹凸等原始自然特征组织场所关系,在原生场地进行纪念行为更能引起人们的共鸣。通过地形的起伏和沉降可以围合、分隔空间,控制视线。根据纪念内容和性质,或藏、或露、或开放、或含蓄,呈现出景观应有的性格特点。我国古代陵寝历来有“筑陵以象山”,或依山为陵的风尚。秦汉以来帝王之墓以封土做坟为主,这种泥土仿造自然山丘的帝王陵墓,是一种非常崇尚自然的纪念性形式,期望能象山一样永恒。唐陵的特点为“依山为陵”,不像秦汉陵墓那样采用人工修筑的封土高坟, 而开“山陵”之先河。十八座唐陵中, 仅献陵、庄陵、端陵三陵位于平原,其余均利用天然山丘, 建筑在山岭的顶峰之下, 踞高临下, 形成“南面而立, 北向为朝” 的形势。明清陵寝也是遵循“地形之所宜,乘势随形而经营”。整体布局体现的是直观的感受,着眼于山川胜景与建筑外部自然环境相互协调统一。

2、水体

水是纪念性景观中常用的设计元素。设计前应当考察当地的水文情况。当地的水文条件决定了自然景观特色,而这些特色已经深植于人们的意识当中。水体有不同的形态存在,比如静水、动水、雾化水等等。静水安静平和,适宜营造冥想空间,大多都用简单的几何形如矩形、圆形、椭圆形等来容纳。动水跳跃灵动,给纪念性景观带来生机和活力。

位于伦敦市中心海德公园蛇形湖畔的戴安娜王妃纪念喷泉是英国政府为纪念戴安娜王妃而建造的。戴安娜王妃纪念喷泉系列水景基于戴安娜王妃生前的爱好与事迹,以 'Reaching Out - Letting In' 为概念,椭圆形的水渠设计在开阔的绿地上,与周围的地形和植物完全融合为一体。 “恰似一串项链, 被温柔地佩在原有的景观之上。整个景观水路经历跌水,小瀑布,涡流,静止等等多种状态,反映了戴安娜起伏的一生,运用“外达内通”的概念表达戴安娜博爱、包容的品格。又如唐纳喷泉的设计,该喷泉位于靠近哈佛校园的一个人行道交叉路口,由159块花岗岩不规则排列组成直径约为 18.3m的圆形石阵,石阵的中央是一座雾喷泉,水雾从32个喷管中喷出的,从池中腾腾而起的水雾覆盖在柏油路,草坪上和树木周围,腾起的水雾模糊了石头的边界。白天阳光下的水雾会产生彩虹;晚上水雾在灯光下发出奇妙的光。细腻朦胧的雾喷泉与粗糙质朴的天然石块的对比优雅而独特,非传统的喷泉形式巧妙地呈现出四季的变化。景观中的花岗岩采自二十世纪初的农场,也唤起观者对英格兰拓荒者的追忆。

3、植物

纪念是一种时间上的持续行为,景观的纪念性使人具有跨越时间的体验。在纪念性景观中,植物展现的生命力很好的诠释了时间的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植物的形态、色彩、季相等产生的差异,会带来不同的视觉效果、景观体验和纪念特质。植物具有象征性作用,古今中外人们都借用不同的植物来表达特殊的情感。例如垂柳在中国被赋予了一种依依惜别的情调,在西方其实也有类似比喻,称垂柳为泣柳。松柏代表永恒长青之意;枫树代表晚年的能量;银杏象征稳固持久。植物在纪念性景观中或作为背景或作为主景或根据植物文化内涵来烘托气氛和表达特定的含义。植物配置方式也有很多,比如规则式、自然式、混合式。通常在景观轴线、入口处、纪念性雕塑周围采用规则式配置方法,如列植、对植等方式,来烘托肃穆庄重的氛围。观景时休憩的空间,运用群植、散植等方式塑造亲和的环境氛围。植物合理的配置方式可以塑造空间、点缀景观,烘托纪念主体的形象和意境。

南京中山陵为体现雄伟庄重之感,运用了大量的常绿树种,如墓道两侧的雪松、圆柏、千头赤松,祭堂外的龙柏球、石阶旁的马尾松等,既体现了孙中山先生的高风亮节,也表达了人们对中山先生的敬仰和崇敬。景区内同时种植落叶乔木丰富四季,如悬铃木、枫香、银杏,红枫、鸡爪槭、山茶、桂花、石楠、迎春、杜鹃等植物的运用增加了季相变化。

4、人工构筑物

人工构筑物,包括景观墙、雕塑、纪念柱或碑、铺地等。景观墙是当代纪念性景观中的常用元素。墙体的质感和肌理、隐喻的图像形式以及围合出的空间背景,都可以影响到人们的空间体验。如越战纪念碑由磨光的印度黑色花岗岩构成,镜面般的碑体让观者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纪念碑注重观者的体验和参与,打破了传统的纪念碑高耸的形式,而是自地平线缓坡而降,形成两道交叉的呈 V 型的碑石。纪念碑上刻着阵亡将士的名单, 人们抚摸着纪念碑,如同与历史对话,或感动或沉思。

雕塑与其他景观要素相比能够以更单纯简洁的形式来象征某种纯粹性的精神、便于具有真实的记录、模拟还原能力,可以根据文献记载利用雕塑的形象还原真实的历史场景,比文字表达更为直观。比如重庆歌乐山烈士陵园的烈士群雕,该群雕由红色花岗构成,高 11 米,四周各宽 7 米,雕刻有九位烈士形象,他们是牺牲在集中营烈士群体的代表。群雕采用中国传统石窟艺术的“中心塔柱式”结构,以连环组合的形式,展现烈士们“宁死不屈”、“前赴后继”等精神风范。群雕伟岸雄奇极具凝聚力和感召力。

5、光、影、声

景观中光影声的效果可以使景观更具立体性、层次感和生动感。在景观中,自然光作为单纯采光照明的功能已经十分衰弱,我们更多地用它作为空间构图要素烘托环境气氛,创造纪念性的情调实现特定的构思,表现出新颖的空间格调和艺术内涵。光影的交织会引起丰富的心理变化。比如位于美国华盛顿新闻博物馆的记者纪念碑,自1837年以来殉职的记者名字被刻在嵌在钢结构内的彩色玻璃板上,整个纪念碑如一尊高耸的艺术品,而且每年都会都新的名字加上去。光影的变幻莫测,这种表现方式增强了观者的参与性。又如安藤忠雄为北海道札幌市真驹内泷野陵园设计的大佛。13.5米的大佛隐藏于布满薰衣草的山丘中,观者怀着朝圣的心情穿过水庭和宛若洞穴的40米长的地下通道,观者顺着走廊前行仰首凝视大佛从下至上渐次呈现,露天圆顶将光线引入大佛内部,形成了一个自然的光环,大佛更加具有禅意和神圣感。

声音的设计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对自然声音的处理,另一类是引进人工发音器。日本神奈川海滨的聂耳纪念碑,美妙的海涛声永远地伴随着这位创作美好声音的人。中国上海的聂耳纪念园也运用了听觉因素,在纪念像座落的小广场后的弧墙内利用人工设备能放奏出聂耳谱曲的义勇军进行曲,增强了纪念气氛。爱尔兰大饥荒纪念公园景观也巧妙的运用了声音要素,当游客从深灰色石墙中的通道步入纪念地时,声控系统会自动播放忧伤的爱尔兰音乐,令人心碎的采访录音,讲演和回忆。纪念性景观中运用听觉信息来辅助设计可以使纪念性建筑的表达具有层次感。

二、纪念性景观的表述方式

纪念性景观的主题与思想必须通过设计要素以特定的表述方式传递给观者,观者通过这些表述过程接受景观语汇,并激起情感共鸣。

1、象征的表述方式。象征用具体事物或形象表示抽象概念、思想情感或特定的意义。象征的表述方式在纪念性景观设计中有重要作用。因为纪念性景观的象征意义常常超过景观本身形式上的意义。俄克拉何马城纪念公园是为了悼念1995年俄克拉何马城爆炸事件联邦大厦前的受害者而设立的。该纪念园中40英尺的青铜包门、黑色的花岗岩倒映池、幸存者的树广场以及168把空置的代表失去的同胞的青铜玻璃椅子都有其象征意义。如168把金属椅子,每一把椅子代表一个遇难者,表达了对遇难者的追思和纪念。夜晚时椅子被照得通亮,成了希望的明灯。常青树环绕在纪念区周围,好似守望着这些椅子,也为参观者行走提供了遮蔽。“幸存者之树”,见证了暴力,也是力量与隐忍的纪念。环绕“幸存者之树”的果树园绿荫浓郁。人们在果园的空地上停留、思考、学习与交流。

2、叙述的表述方式。叙述的手法具有历时性的特点,对观众的感染是渐进性的,往往是通过时空的转换来完成,比如采用空间序列。利用叙述的手法的最好实例是罗斯福总统纪念公园。罗斯福纪念园以特有的时间轴线、不同的历史时期划分出不同的四个纪念性空间。这四个空间是对罗斯福总统长达12年任期的叙述,以雕塑表现每个时期的重要事件,用岩石和水的变化来烘托各个时期的社会气氛,一系列叙事般的、亲切的空间以水平方式展开,罗斯福纪念园在满足纪念性的同时,为参观者提供了一个亲切而轻松的游赏和休息环境。

3、再现的表述方式。再现又可称为“重现”。再现的表现手法,是通过对历史场景或情节的模拟,引发必要的联想和推理。如南京大屠杀纪念场所的雕塑,创作者查阅大量史料,走访大屠杀幸存者,用艺术的语言,让这些冤死的灵魂复活,再现普通民众在灾难面前的挣扎和呐喊。如《逃难》系列群雕中一个个典型的艺术形象再现了那段苦难的历史。孤儿寡母在日机轰炸声中逃难的场景,母亲怀里抱着孩子,后面还背着一个孩子。一位五六十岁的中年男子心中充满恐惧和绝望,搀着自己八十多岁的母亲逃难,母亲手里拄着拐杖,小脚行动缓慢。

4、隐喻的特征是暗示。隐喻是建立在人们的某种社会约定或过去的经验与知识的基础上,借助于暗示为人们寻找初始含义提供线索。费城富兰克林纪念馆将纪念馆建在地下,地面上为附近居民开拓了一片绿地。为了保留人们对故居的记忆,设计师采取了两项措施来进行隐喻。其一是以一个不锈钢的架子高度抽象的勾勒出简化的故居轮廓包括屋顶、烟囱的外轮廓立体图;其二是用铺地显示故居建筑平面布局并将故居部分基础显露,运用展窗直接展现给观众,以这种方式使观众对故居的原貌有较全面的了解。

当代纪念性景观都是作为一个环境综合体来进行设计, 关注使用者在场地中行为和活动多样化的特点,满足人们的多元化需求,增强使用者的“参与性”,优化空间的情感体验,在这个环境中综合运用地形、植物、水体等设计要素,选择适合的景观表述方式来传递纪念信息,成为人类情感的凝聚地,达到回忆与传承历史启迪后世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滨谊.纪念性景观与旅游规划设计,[M]东南大学出版社

2、李开然.景观纪念性导论, [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周曦.中西纪念性景观比较初探, [D]北京林业大学

4、王向荣,林菁.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 [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该课题为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资助项目+SGYYB2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