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肢骨折功能锻炼小知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2-16
/ 1

四肢骨折功能锻炼小知识

柯锐

四川省武胜县人民医院 四川广安 638400

四肢骨折主要指的是上下肢骨折。上肢较为常见的骨折主要包括肱骨干、尺桡骨干、锁骨、肱骨髁上、肱骨外上科颈、肱骨外髁、桡骨远端骨折等;下肢常见的骨折主要包括距骨、髌骨、股骨干、股骨粗隆间、股骨颈、胫腓骨以及股骨平台等。

对于普通人来说,其在卧床21天之后,其功能能力以及体力都会显著降低,其一般需要实行三周功能训练之后才可以逐渐恢复到正常水平。因此,对其实行尽早的康复功能训练是非常关键的。功能训练需要在不对骨折对位以及愈合产生影响的基本前提下,并且在医护人员的有效引导下所实行的功能性活动。

  1. 骨折早期

在骨折后的1-2周,其是对骨折进行固定整复的重要时期。在此阶段,患者患肢肿胀疼痛,局部反应显著,没有形成骨痂,骨折端的稳定性相对较差,很容易产生骨折移位的现象,在此期间,需要在不会对患者活动关节产生影响的前提下实行相应的功能训练,强化对患肢肌肉所进行的锻炼,实行肌肉舒缩活动训练,促进局部血液循环,进而对关节粘连以及肌肉萎缩的产生进行有效避免。要想实现对上肢肌肉所进行的有效锻炼,需要伸直五指以及用力握拳;锻炼下肢肌肉主要是用来放松以及收缩股四头肌,跖屈及伸屈足趾,促进踝关节背伸,进而实现消肿止痛以及舒筋活络的目标。

  1. 骨折中期

骨折后的3-7周是骨痂生长到愈合的重要阶段。其患肢肿胀现象大体消失,疼痛感显著降低,并且软组织逐渐恢复,骨折端慢慢形成了骨性骨痂。在此期间,可以做一些大幅度关节活动,但是其会在一定程度上会对骨折的稳定连接带来不利影响。在此期间,患者功能训练的主要方式为:如果是上肢骨折,可以用力握拳做屈伸运动,先从简单的关节开始,之后对肱骨骨折进行锻炼:使用健侧手臂握住患者腕部屈伸肘关节,并对其肩关节进行旋转,利用健肢带动上肢并且上举。对于下肢骨折,使用双手支撑床面,将其臀部抬高,挺胸;膝、髋关节要保持动作的轻柔缓慢,患肢逐渐用力。患者取坐位,双手触摸伤肢足部后缓慢恢复半卧位。反复运动,能够使髋关节以及腰部获得有效锻炼。如果是小腿骨折,患者在坐起之后,要将其伤肢放置于床边,使用双手将其托起,大腿屈伸于膝部,患者取坐位旋转或者是仰卧位,同时对其踝关节进行屈伸。每次5-10分钟,每天5次,实行整体性调整,进而使患者的愈合能力以及机体抗病能力得到强化。

  1. 骨折愈合期

患者骨折后的8-10周是愈合到骨痂再造的重要塑型阶段。在此阶段,患者骨愈合基本固定,对此,应该及时实行伤肢活动,实行中期功能训练。如果是下肢骨折,可以缓慢登高行走或者是扶床沿行走,使患者的伤肢持重力得到强化。伤肢持重力的大小要以不会造成疼痛为基本原则,每次10-20分钟,每天4-6次。扶拐步行,一开始使用双拐,在逐渐熟练之后使用单拐。在使用单拐的过程中,需要按照患者病情对伤肢持重力进行合理调整,并且逐渐增加行走的时间以及距离。

骨折后功能锻炼相关注意事项:(1)不仅要引导患者积极主动活动,还要严格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按照患者病情状况以及骨折稳定程度对其活动范围进行合理调整。(2)避免会对骨折端稳定带来不利影响的活动。(3)功能锻炼的主要目标就是促进患者肢体功能的尽快恢复。(4)在实行功能锻炼的过程中,不要急于对患者骨折部位进行按摩以及手法牵引,避免患者产生强烈疼痛感。(5)提高患者和医护人员的积极主动性,相关护理人员要耐心讲解功能训练的方式、原则以及相关注意事项等,使患者可以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功能训练中。

总的来说,在对骨折所进行的治疗中,功能训练是其中的关键环节,如果不对患者实行积极有效的功能训练,就算是治疗以及复位效果都相对显著,也无法进一步促进患者关节功能的尽快恢复。尤其是在对骨折所进行的治疗中,必须对其加以重视。因此,功能训练不但是对骨折进行治疗的重要目标,同时也是对骨折进行治疗的重要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