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后活动“协奏曲”——小班幼儿餐后活动的指导策略与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2-15
/ 2

餐后活动“协奏曲”—— 小班幼儿餐后活动的指导策略与思考

黄璐

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 前吴中心幼儿园 322200

摘要:餐后活动是指幼儿用完午餐至午睡期间所展开的活动,也是常规活动中容易被忽视的。尤其是小班幼儿,因为个体差异较大,进餐速度有快慢。如何合理安排幼儿餐后活动十分重要。幼儿园一日生活皆课程,科学有序地组织餐后活动,让幼儿在有限的时间里自主活动,顺利过渡到午睡环节, 将隐性的教育价值渗透在一日生活全过程。本文阐述了如何合理安排幼儿的餐后活动,既让教师在餐后活动中有计划、不紊不乱,又让幼儿有自主的时间和空间,避免了盲目性、随意性,以及各种安全隐患,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关键词:小班幼儿 餐后活动

一、餐后活动的现状与分析

(一)现状描述

由于缺乏经验,我组织的餐后活动常常伴有高控性、无序性、活动内容的随意性,幼儿活动的强制性、被动性等,从而导致餐后活动低效、无价。小班幼儿自控能力差,规则意识弱,如果没有教师的合理引导他们就像脱缰的野马,长期这样放任自流,会导致常规混乱以及潜在的安全隐患。

(二)现状分析

餐后活动是指从第一个幼儿用完午餐到全体幼儿进行午睡大约一小时内所展开的活动。它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部分幼儿的“进餐”和部分幼儿“自主活动”;第二阶段是全体幼儿进行非正规的“集体活动”。

为什么会有两个阶段呢?因为幼儿用餐速度快慢不一,常常一部分幼儿吃完了,另一部分幼儿才只吃了一点点,所以,时差就在这里一前一后中产生了。就像我平常组织餐后活动一样,一部分幼儿还在餐桌上进餐,而一部分幼儿已经进入下一个环节,到走廊上自由活动了。这时候走廊出现了嘈杂的声音,而另一边在吃饭的幼儿,他们的注意力也随之分散了,不能安安静静的用餐,但是他们还在用餐环节上努力着。两种不同状态下的幼儿分别处于两个不同的环节。

二、餐后活动应遵循的原则

1.尊重幼儿的兴趣,活动内容丰富

在组织餐后活动之前与幼儿共同交流探讨、组织他们喜欢参加的活动,尊重幼儿的兴趣,爱好,这样组织起来的餐后活动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选择适宜的活动,教师要灵活变通

餐后不适宜进行激烈的活动,太过激烈的活动会影响到幼儿午睡,使幼儿一直处于亢奋状态。教师要根据环境条件的不确定因素及时扑捉幼儿的兴趣点变换活动内容。

三、餐后活动的环境及内容材料

(一)为幼儿创设良好的环境

1.餐后活动的场地与进餐场地隔离

小班幼儿的自控能力较弱,容易受外界的干扰和影响,进餐速度慢的幼儿容易被已经用完餐的幼儿干扰,导致正在用餐的幼儿注意力分散甚至停止进餐。所以尽量使两个场地分开,避免进餐幼儿与活动幼儿之间相互干扰。

  1. 舒缓的背景音乐

  播放轻音乐营造幼儿温暖、轻松的心理氛围,让幼儿自然而然的被轻音乐所感染,在活动中减少大声喧哗做到“说话轻、动作轻”。这样既有助于幼儿稳定情绪,又有助于教师的管理更好的过渡到午睡环节。

  1. 充分利用户外环境

  《指南》中指出保证幼儿的户外活动时间,提高幼儿适应季节变换的能力;经常带幼儿接触大自然,激发其好奇心与探究欲望;支持幼儿在接触自然,生活事物和现象中积累优异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所以我们的餐后活动不一定仅仅局限在走廊、区域,我们可以带幼儿亲近接触自然,结合季节变换引导幼儿观察周围环境的变化,也可以做一个爱护环境保护自然的教育,引导幼儿关注和了解自然。

  1. 分组活动,鼓励幼儿相互管理

  充分发挥小帮手的作用,把比较调皮的幼儿和能力较强的幼儿安排在一起活动,使同伴之间相互管理,培养责任感和自控能力。

  (二)提供有利的内容及材料

  1.确定餐后活动的规则及要求

比方说今天组织幼儿玩积木,事先和幼儿约定好玩积木的场所大概是在哪个范围;其次让幼儿自由交谈玩积木的注意事项及规则,再由教师进行小结;最后强调游戏后的一个整理工作。这一系列活动既能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又能帮助幼儿形成合理的常规。

2.材料可操作性及安全性

保证餐后活动投放材料的安全性,小班幼儿安全意识薄弱,由教师来营造安全的活动环境。其次材料具有可操作性,①材料的可塑性,易于幼儿造型;②材料的耐久性,即使反复使用也不会有较大磨损;③材料的反复性,教师花较少的精力准备材料,幼儿反复使用也不会失去兴趣;④材料的安全性,避免各种安全隐患,防患于未然。

3.材料种类多、数量充足

每次活动时可投放1-2种材料,数量多、种类少,适合幼儿开展平行游戏。及时跟新旧材料,保持幼儿新鲜感,提高幼儿操作兴趣。并根据幼儿需要,随时增减数量。根据幼儿年龄水平及操作水平的变化,及时增加操作材料的难度,间接培养其自尊心自信心。

四、餐后活动的组织

餐后活动是幼儿最开心的时刻,把空间留给幼儿完全让他们自主,虽然活动内容由老师安排,但是活动过程以幼儿为主,老师为辅的隐性教育。餐后活动可简单分为:生活自理、自主游戏、整理归纳。

1. 生活自理是前提

第一步:幼儿用餐结束后轻轻地放好餐具;

第二步:检查身上是否有饭粒,洗手并擦干;

第三步:搬小椅子。

2.整理归纳是基础

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做事有头有尾,有良好的自我服务的能力,培养幼儿的责任心。

3.自主游戏是关键

餐后活动的组织形式多样,主要以集体活动和自主活动为主。充分发挥各种组织形式和指导方式的优势,更好地完成餐后活动的内容。激发幼儿对活动的兴趣性、积极性和主动性。

餐后活动是强调幼儿自主又相对集体的活动,教师要相信孩子,改变高控和放任这两种模式,根据孩子的兴趣、需要和发展,科学合理的安排和丰富活动内容,在组织餐后活动时,教师要以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为指导,根据本班实际情况,制定一套合理的活动方案。在活动中,既要提高幼儿的活动兴趣,同时也要注意幼儿知识的掌握,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自制力及行为习惯,给幼儿选择的空间,充分调动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发挥幼儿的潜在能力。





参考文献

[1]张郡郡. 大班幼儿餐后活动管理略谈[J]. 学前课程研究 , 2009, (9)

[2]朱芬英. 餐后活动全攻略——幼儿园餐后活动管理的有效规划与实施[J]. 今日教育, 2014, (Z1)

[3]白焕彩. 浅谈幼儿餐后活动的组织策略[J]. 学前教育 ,2014,(9)

[4]朱丽芳. 多元化幼儿自主探究活动的组织策略[J]. 学前教育研究, 2013, (7): 64-66

[5]邹海萍. 幼儿自主活动的组织策略初探[J]. 教师, 2011, (24): 109-110

[6]郑丽. 餐后“协奏曲”——大班幼儿快乐餐后活动组织策略[J]. 今日教育(幼教金刊),2014,(9)

[7]周静. 幼儿餐后活动略谈[J]. 科学大众, 2015,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