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小桥涵水毁防治措施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2-01
/ 2

公路小桥涵水毁防治措施研究

王庆

四川西纵干线交通工程勘察设计有限公司,四川 成都 610000

摘要:小桥涵水毁占据山区公路的水毁中比例较大,其破坏形式也比较多。作为我国公路排水的主要设施之一,小桥涵水毁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也正因如此,相关人士理应针对小桥涵的水毁原因及水毁机理进行深入探究,并对小桥涵的水毁等级做出明确划分、对小桥涵抗水毁稳定性的评价指标做出设定,以加强小桥涵水毁防治技术的提升。本文通过研究山区公路小桥涵的水毁原因、水毁形式以及水毁部位等元素的不同,对小桥涵的水毁类型做出分析,并提出一些相应的防治及修复措施,供相关人士参考。

【关键词】公路小桥涵;水毁;防治措施

【引言】特殊的水文条件以及经济体条件,使得我国山区公路的建设和运营常常会受到自然灾害的威胁,如暴雨洪水、泥石流等等。一旦遭遇这些灾害,山区难免会遭受到严重的经济损失,甚至会发生人身安全事故。而在我国山区,由于其公路两旁岩石裸露程度较大、坡度较陡,加上河道窄、流速急等原因,很容易被诸如洪水这一类的灾害造成极强的破坏。因此,山区洪水给公路带来的威胁性极强,是需要山区公路加强防范的重要灾害之一。山区公路小桥涵的建设,可以帮助公路减少洪水冲击力和对路基的渗透损害,是我国公路排水泄洪的重要组成结构。如果公路小桥涵遭到损毁,容易导致公路积水渗水或者排水不畅的情况发生,更有严重者,容易造成路基路面结构的变形,继而影响到公路的正常交通。

1 山区公路小桥涵水毁类型分析

山区公路小桥涵通常由洞口及洞身组成,其作用便是加强道路的排洪泄水功能,以确保公路不受到水毁,是保护公路的重要防护措施。其中,洞口用以连接桥涵、路基与河道,保障路基和边坡的稳定性;而洞身需要拥有一定的承载能力,帮助分担保障结构稳定性的责任,但其更重要的作用是加强路面的排水效果。小桥涵水毁发生时,最严重的损毁部位是小桥涵的出口处。这个部位将会因为受到严重的冲刷,而导致路面排水不畅或渗水等现象,严重时还会使路基路面造成损坏,从而影响到路面的承载力。一般情况下,山区公路小桥涵的水毁类型主要分为三种,具体类别如下。

1.1淤积破坏

一般来说,小桥涵最容易发生淤积破坏的部位,是涵洞进口位置。由于路基的填土高度容易使路面形成封闭小区域,可能会造成水流无法顺利通过涵洞进行排水,从而导致路基和涵洞因此遭到浸泡损坏。另一方面,因为受到涵洞的影响,致使河床断面减小,继而使路基上侧产生较高的壅水和回流漩涡,如果水流流量比较大的话,很容易将路基和涵洞冲毁。

1.2冲刷破坏

涵洞出口处也是最容易发生涵洞冲刷损毁的部位。一般情况下,涵洞底坡设计往往会采用陡坡形式,以便于促使水流快速通过洞身。但是这样一来,水流在径流洞身之后,对出口会造成较大程度的冲刷破坏,而下游的出口、路基基础等位置,也容易产生较大程度的冲刷损毁。与此同时,同样容易遭受到冲刷破坏的位置,还有涵洞进口处。如果小桥涵的进口处没有做到完整的防护措施,或者水流方向和洞身轴线方向有夹角,护坡和涵洞基础的被冲毁几率就会随之增加,继而导致路基发生穿孔现象,将桥台背后的路基填土暴露于流水之中,为公路小桥涵的安全性带来威胁。

1.3渗漏破坏

如果小桥涵路基发生不均匀变形,则容易发生涵洞渗透破坏。一旦洪水水量超出指标,小桥涵的内水压力便会增加。若是在此时,小桥涵内壁周围填土不实,水压差超出了理想水平,涵管外壁或台后的某些位置很容易发生集中渗漏的情况,继而导致涵洞水毁。

2 小桥涵水毁的防治措施

2.1 小桥涵设计、施工阶段

从小桥涵的设计及施工阶段入手,来防治小桥涵水毁,可以延长小桥涵的使用寿命,或从根本上尽量减少发生水毁的几率。小桥涵的位置的选择将会直接影响到路基的稳定性,因此选择小桥涵的布设位置一定要科学合理,具体选择主要应考虑三个因素。第一,小桥涵的布设位置需要与道路的整体走向一致;部分特别路段,因受到地形的影响,无法达到此要求,可以依照现实情况适当调整桥涵的具体位置。第二,“进口顺畅、水流稳定”是小桥涵的布设位置和方向所要依照的基本原则,一定要保证避免水流倾斜通过桥涵和在之前产生旋涡絮流。第三,在对桥涵位置进行布设的时候,一定要保证桥涵与水流能够以垂直的状态相接,防止排水不畅的现象发生,保护道路路基。

此外,小桥涵不仅要承担排水的责任,也要具有输沙的功效,还有考虑到工人是否方便对底部淤沙进行清理工作。出于多方面的考量,对于钢筋混凝土管涵洞口的理想直径尺寸应设定在大于或等于100cm,而钢筋混凝土板涵或石拱涵墙高也要超过或等于100cm,此外,对于小桥涵的设置通常会选在道路凹凸线顶点处,再不然就会选在路线纵坡的变坡点附近。为了防止涵前水流停滞下渗影响到桥涵处地基的承载能力,施工人员砌筑涵洞的进水口和涵身底部处时,往往采用浆砌片石铺砌的施工工艺。当水流汇集临近涵洞时,相连接的排水沟沟底纵坡较为陡峭,为了达到减缓水流的冲击力的目的,应修建急流槽或消力池等构造物。除此之外,要根据小桥涵前流水的实际情况,适当添设类似顺坝之类的调治构造物来减缓水流对桥涵的冲击力。植树种草防护措施加强对土体的固结,提升桥涵堤岸的稳定性。这种防护措施,需要在小桥涵上游地段面积较为宽敞时采用。

2.2 小桥涵运行养护阶段

小桥涵洞的管节与地基接壤处由于长期受到水流的影响,很可能会发生脱空现象,继而导致支撑涵洞的翼墙和端墙损坏,这时相关部门应禁止车辆由此通过。假如是涵洞上部受到水毁,使路基受到冲击形成了缺口,并造成交通不畅的结果,要先在路旁搭设临时便桥,督促车辆绕道而行,再对涵身进行修复。预制的涵洞管节可以用来填补涵洞管节因水流伤害而造成的损毁;如若小桥涵跨径比较大,相关施工人员可以通过布设小桥涵的方式对损毁进行填补;如果裂痕出现在涵洞墙身表面,施工人员则需要针对涵洞墙身的局部展开修复工作;如果受到损伤的是拱圈的话,可以在原基础上加设钢筋混凝土;对于拱圈盖板的损毁,补救方式比较干脆,可以直接重新铺设钢筋混凝土盖板。当受到损害的是小桥涵底部或者是小桥涵基础时,修补施工人员应根据受损的实际情况选择填充材料,水流大时选用石笼,水流比较小的话,可以利用大小石块混合填塞缝隙砌筑。如果发现小桥涵的基础存在空洞现象,施工人员用来投入基底空洞之中来开展填充工作的最优选择,是装满干石灰砂的小麻袋,在进行填充工作之后,工作人员还需要用趴钉将小麻袋互相之间固定好,并在麻袋外围的抛投片石或石笼,进行进一步的加固工作。一旦在涵前水流上方发现较大体积的物体在漂浮,工作人员应及时使用工具打捞该物体,以防该物体与桥涵孔道发生碰撞、对桥涵孔道造成伤害。工作人员如果发现桥涵台身如果有被掏空的情况,需要先后采用混凝土和现浇钢筋混凝土对该部位进行加固。为了保障长远利益,在涵洞上有筑修类似丁坝的构造物,可以通过改变涵前水流方向来缓解水流冲击。对于小桥涵的日常管理一定要严谨细致,定期观察涵洞的牢固状态是尤为关键的步骤,特别是多雨季节,加大涵前防护措施的保养、加固小桥涵墩台等工作,需要被着重强调,以保障涵前水流通畅,避免交通受到影响。

【结论】一直以来,暴雨对于我国山区公路的小桥涵损害影响很大,因此造成了不少的损失。山区公路小桥涵时常会出现被暴雨冲毁的现象,这对于我国公路小桥涵水毁防治措施的研究有重大意义。在发生桥涵水毁之后,相关人员应及时对损毁部位及原因进行针对性的分析,采取科学合理的补救方式快速施救并加固小桥涵,力求减少公路小桥涵的损坏程度,延长小桥涵的使用寿命。

【参考文献】

  1. 周岩.高速公路小桥涵的设计分析[J.山东工业技术,20192:120.2

  2. 郑波.关于公路小桥涵水毁灾害的评价研究[J.四川水泥,201712:13.3

  3. 胡才奉,梁远明.小桥涵施工技术的应用探讨[J.黑龙江交通科技,2017,4010:97+101.4